从四渡赤水中学习逆境思维

作者: 冯斌 王云宪 日期: 2019-04-04 11:09:58

1.jpg

四渡赤水经过要图

  战胜逆境,是赢得作战主动的关键;战胜逆境的思维方式,更是在迷茫中探索真相、在艰险中奋力突围、在被动中争取主动的关键途径。

  培根在《论逆境》中写道: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么它常常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显现的。战争充斥着复杂性、偶然性与多变性,极易遭遇逆境带来的威胁。指挥员只有勇于战胜逆境,才能在战争中争取主动,而破解逆境难题的突破口正是逆境思维。红军长征途中的四渡赤水战役,正是蕴含着丰富逆境思维的光辉范例,对于我们了解逆境思维、强化逆境思维、运用逆境思维具有重要的启示。

  “坚定意志”的逆商思维。这是一种不为逆境所扰,勇于摆脱困难和超越困难的思维方式。作战中的突发情况数不胜数,随时都有可能陷入逆境。指挥员如果不具备逆商思维,一旦在头脑中出现惶恐和混乱,筹划作战势必落入下风,指挥行动极易招致失败。四渡赤水战役初期,中央红军计划经川南渡过长江,却不料在土城遭敌追击,损失较大。此时,前有敌军沿岸设防,后有数倍敌军紧追猛赶。面对危急战况,毛泽东当机立断,利用当面之敌遭受重创的实情,制造出翌日再战的假象,迫使敌暂时不敢向中央红军发起反扑,并定下暂缓北渡长江的决策,一渡赤水剑指国民党军设防空虚的川黔滇三省边境扎西地区,旨在保存实力,待机歼敌或机动。面对逆境,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镇定自若、灵活指挥,既能把握有利战机,使得中央红军按建制顺利脱离敌人;又能细研敌我优劣,特别是在部分指战员就走“弓背路”表达出质疑时,明确了“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胜利”的方针,在被动战场上用主动思考找出通往胜利的大门,逆商思维正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

  “预判要点”的逆推思维。这是一种从结果出发、逆向推演、完成布局的思维方式。筹划作战时的逆推思维,重点在于由后往前推理演绎。首先要考虑作战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达成这些目的需要实施哪些行动,再对如何实施这些行动、需要哪些力量、关注哪些事项等进行详细设计,进而找出完成目标的关键路径。逆推思维方式,有助于设计作战进程、预研突发情况,并可以此为依据提升行动控制效能,确保当前态势尽量契合预想态势,为通往既定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四渡赤水战役中,尽管敌军在川南长江一线严密设防,但毛泽东仍把北上作为此次行动的重要方向。只是3万比起40万,缺粮少弹比起全副武装,双腿奔走比起汽车开动,力量悬殊太大。筹划战役时,毛泽东强调:“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实质上,这是要把各路追敌调动到适当位置,确保中央红军能够抽身巧入云南。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运动战成为关键作战样式,掌控态势成为关键作战要点。据此,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通过持续运动的方式,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或声东击西、或释放烟幕、或派出佯兵,不断地营造出虚假态势,并利用电台适时掌握敌情变化,让中央红军知己知彼,让敌军陷入重重迷雾、无法摸清中央红军的企图,直至第四次渡过赤水,跳出敌军包围圈,在川西渡金沙江北上。

  “另辟蹊径”的逆转思维。这是一种针对特定问题,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的思维方式,不仅可以打破常规带来的束缚,更有助于在是与不是之间找出第三条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作战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活动,许多情境下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只有出奇、创新方能制胜。利用逆转思维筹划作战,能够破除非黑即白的定势思维、正向推理的因果思维等带来的弊端,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分清利弊之后找出隐藏在表象下的本质。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央红军始终面临着川南渡口严密设防、身后追军如影随形的不利局面。无论是强行向前还是止步固守,都不利于争得主动。毛泽东等同志并未被定势思维限制住,而是把握住敌我实际,巧妙制定了“来回穿插、避实就虚”的策略,在思维上跳出了向前和向后的困囿,找到了赢得作战主动的蹊径。这既避免了猛打猛冲、不顾损失,又避免了固守一隅、消极防御。特别是在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时,充分体现了这一思维方式。在中央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后,国民党军再次判定中央红军企图在川南渡江,大量追敌逼向此地。定势思维下,因敌方动,势必得出己方动的结论,或攻击、或防御、或机动,而毛泽东却采取了己方暂时不动、调动敌人离开的方式,巧妙地应对强敌。他派出一军团二师五团伪装成中央红军主力前往古蔺巧妙诱敌,成功吸引敌军目光,促使其把兵力完全转向古蔺等地,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以隐蔽、神速的行动,透过敌军缝隙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指贵阳,把追敌甩在身后。

  战胜逆境,是赢得作战主动的关键;战胜逆境的思维方式,更是在迷茫中探索真相、在艰险中奋力突围、在被动中争取主动的关键途径。研究四渡赤水战役,学习其中的逆境思维方式,无疑可为未来作战破除逆境、化解险情、扭转局势提供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