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律师施洋宁死不屈

作者: 王际凯 日期: 2018-04-05 21:02:42

——八仙桌为证,英烈精神永不褪色

  开栏的话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无数英雄烈士为了党和国家、为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

  英雄精神是前行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彪炳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英烈故事】

  施洋,近代工人运动领袖,劳工律师,1889年6月13日出生于竹山。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武昌学生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施洋挺身而出,为学生奔走。施洋还先后参与组织了多起工人大罢工,担任武汉工团联合会和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法律顾问,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192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2月,“二七”大罢工期间,施洋在武汉被反动军阀杀害。

  他,是鄂西北秦巴山区走出的劳工律师。

  他,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在武汉参与领导了十多次罢工斗争。

  他,面对军阀的枪口,宁死不屈,慷慨就义,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施洋,一位可歌可泣的革命英烈。

  在武汉市武珞路丁字桥公交站旁,闹市中有一片宁静天地——施洋烈士陵园。

  清明前夕,记者到此探访。许多市民自发前来瞻仰、纪念英烈,来自武汉科技大学的十余名大一学生,正拿着扫帚清扫落叶。

  站在陵园里的施洋烈士纪念碑前,仿佛还能听到那晚,施洋在刑场上喊出的那句: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百个施洋!

  竹山,施洋的故乡。

  记者前往竹山,出县城向西寻访。在麻家渡镇桂花树村施家湾的一个院落,一处外墙被几根木头顶住的土坯屋,显得与其他两栋私房格格不入。

  土坯屋里共有三间房。“施洋就是在这间房里出生的。原来旁边还有间四合院,后来被军阀派人来烧了三次,没留住。”57岁的院内居民施玉红,指着左侧小房里的一张木床说着,床头还有个简易的床头柜,“这是施洋故居仅存的两个老物件了,其他大多在施洋的后人那里。”

  距离麻家渡镇不远的宝丰镇老街上,有一个烈士之家,施洋的外孙、65岁的施琳琅和老伴梁仕云住在这里。

  这是一间四合院,里屋正中间一张八仙桌,旁边放着几把椅子,墙上挂满了施洋及其家人的照片。

  桌面的黑色油漆已有些许脱落,用手摸摸,很干净。

  “我每天都要擦这张桌子。”梁仕云一边说着,一边递上茶水。

  “这个烈士之家,是解放后政府按照我外婆的意愿设置的,这间屋里的东西,也大多是从老屋搬来的。这张八仙桌,是我外公用过的,平时家里人吃饭,都不会用它。”施琳琅用手抚摸着桌面,眼角渐渐湿润起来。

  施琳琅对于外公的印象,大都是通过外婆了解。“外婆说,外公小时候,家里连桐油都买不起,上课也是在教室外旁听。冬天没鞋穿,他就在脚底下放几根木棍,来回摩擦取暖,真的很不容易。”

  在家乡上学被取消入学资格,施洋决定赴外地求学。他先考入郧阳府立农业学堂,带着乡亲种桑养蚕。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背上行囊,来到省城,考入湖北警察学校和湖北私立法政专门学校,并成为一名律师。

  瓜皮帽、长布衫、文明杖,是我们对施洋最深刻的印象。在这里,记者却看到了一张施洋穿西装的照片。“当时律师外出也都是穿西装,后来在孙中山先生的建议下,外公改穿长布衫,就是为了拉近和劳工的距离。”施琳琅说。

  如今,在施洋烈士纪念馆里,施洋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正在参观。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专注的眼神,给人无限的阳光与希望。

  千里之外的江城,花楼街皮业巷的施洋旧居,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已变成高楼大厦。武汉,“每天不一样”。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但英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