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闯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 刘励华 陈鹏 记者 郭丰宽 日期: 2018-08-31 09:14:16

——看一家有军味的企业如何趟出军民融合发展新路

 

 

 

 

 

  习主席强调,军转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脱下军装,不少军转干部步入企业,在地方经济建设的大潮中逐浪前行。柳传志、任正非……这些年,商界名人曾经的军旅生涯被屡屡提及,成为人们探究企业成功背后秘诀的一个独特视角。

  过去10多年里,由退役老兵莫景猷创办的某技术公司,一次次出现在大型活动的保障现场,承担无线电通信保障任务。这家有军味的企业,频频亮相军地舞台,既服务部队,又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在一次次实践中展现过硬实力。

  25年的风雨创业路,老兵莫景猷带着一群老战友奋战商海,创造了复转军人在地方建功立业的示范效应,也趟出了一条军民融合发展的新路。

  有了这个平台,底气更足了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25年前,我申请离开部队,一是给年轻人腾位置;二是为了兑现无线电装备国产化的承诺。”见到记者,老兵莫景猷开门见山,讲起自己“退役从商”的缘由——

  “上世纪80年代,我军不少无线电监测核心设备依赖进口。有一次,我牵头研发某系统,急需一款关键设备,从国外购买耗时太久,严重影响科研进度。当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自主创新,研制出国产无线电设备。”

  1993年4月,53岁的莫景猷同几名退役的战友一起带着几万元的启动资金,在一间40平方米的小屋里,开始了无线电监测设备的研发。

  “无线电频谱管理技术不仅满足部队需要,也能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搞了一辈子无线电频谱管理技术研究的莫景猷,对一同创业的老战友讲,只有把“老本行”做到极致,才能做到“退役不忘本、余热献祖国”。

  莫景猷一番发自肺腑的话,感动了不少退役老兵。老莫带着这些战友,奋战在全新的战线上。从最早的搬移式无线电监测仪到手持式无线电监测仪,再到本世纪初的各种新型产品……莫景猷所在公司推出的一款款产品凝结着一个个老兵的智慧。

  “你们不要有思想包袱,来到这里放心干。”那几年,为了给军转干部稳定心神,莫景猷说了无数次这样的话。

  2003年,已在地方创业10年的军转干部李红宙被老战友推荐到老莫的企业。当时,企业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李红宙年龄偏大,离开专业岗位太久。莫景猷了解后,主动致电:“这里是老兵的家。你来吧,只要肯干,一定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入职不久,李红宙陪同莫景猷踏上北上的火车。这次,他们带着全新产品,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产品性能测试。测试当天,工作人员将多台检测设备放在一幢20多层楼的不同点位,李红宙利用他牵头研发的一款手持式无线电监测仪,准确找到检测设备的位置,相关部门当即签下订货单。

  “莫总,这个产品还不错吧。”返程路上,李红宙终于放下思想包袱,一路上乐得合不拢嘴。

  相似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总工程师张笑语身上。自主择业后,他选择来到这家企业,并挑起了科研大梁。一年里他研发的两项新技术先后被部队采用并得到官兵好评。“部队与社会虽然只有一墙之隔,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我们离开部队后,最怕适应不了社会,如今有了这个平台,我们的底气更足了。”张笑语说。

  硬件部经理沈华勋感受颇深。沈华勋退出现役后,来到企业技术攻关团队,他创新研发的诸多无线电技术产品,获得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科技进步奖,本人也成功入选地区“精英引领人才计划”。

  今天,越来越多的“李红宙”“张笑语”“沈华勋”在这个企业快速成长、创造价值。“军转干部是宝贵财富。他们有的是资历较深的‘指挥员’,有的是精通专业的‘操纵手’。”莫景猷认为,只要保持一颗初心,努力适应角色转变,勤学善思,他们在地方这个大舞台同样能发光发热。

  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有用的人

  每一位步入社会的军转干部,内心都有过忐忑与不安。莫景猷认为,这是军转干部的正常心理反应。

  每次企业应聘军转干部,莫景猷都会讲一些故事激励这些素未谋面的战友。

  ——马歇尔由美国陆军参谋长转任国务卿,干得同样出色。艾森豪威尔退出军界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也一样风生水起,为日后当选总统积累了“资本”。

  ——在全球500强企业中,近三分之一的高级管理人员有着军人出身的背景。二战以来西点军校出身的著名企业董事长有1000多名、总裁和副总裁多达5000多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500强企业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家,其中不乏军人出身。

  在莫景猷看来,军转干部大多是30到40岁的青壮年,在地方还可以再拼20至30年。他们不一定会像名人那样成功,但只要敢想敢干、勤奋努力,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总会出彩。

  “我们的科研人员,三分之一以上有从军经历;企业高层领导,有一半源于部队团以上干部。”聊起日益壮大的企业团队,莫景猷充满自豪。在这位老兵眼中,当过兵的人纪律观念强、素质过硬,是可堪大用之才。

  有了有用的人,就有了做产品的硬实力。2015年,民用无人机市场开始爆发式增长。听着头顶越来越多的“嗡嗡”声,莫景猷陷入沉思:谁来监控防不胜防的无人机?这些“小东西”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侵入”军营?

  莫景猷深知,无人机具有低空域、目标小、速度慢等特点,传统空域监管手段可能对其缺少有效办法,而这恰恰给有无线电监测专业特长的他们带来了机遇。

  “没有经验可循,我们就尝试自主创新。”军转干部韩兵和沈柯主动请缨受领研发任务。

  两位“老兵”没有想到,这项任务之难,远在意料之外。国内外各型无人机无线电频率范围并不统一,怎样研发出一款能够监控覆盖所有无人机的设备?他们带领团队对比了20多种解决方案、提出了4种总体架构设计,光是调研试验就持续了一年多。

  正当产品即将上市时,一则新闻让他们找到了市场契机。2017年4月,某机场出现多起无人机“黑飞”干扰民航飞行事件。面对空域监管领域出现的新难题,韩兵带着研发的无人机监测管制系统找到了相关管理部门。

  某开阔地域,沈柯为民航、无线电监管部门多位专家进行操作演示。演示全过程短短几分钟,在场专家连连赞叹。

  售后部副总经理申朝生,原来是部队一名工程师。来到企业,申朝生没有止步于修好每一台设备,而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寻求突破。在一次外场维修时,申朝生发现,公司某套监测系统中的模块进口费用很高。

  “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2个多月的攻关,申朝生愣是把难题解决,维修费用降低到千元。

  “刚到公司时,申朝生只是普通的修理工人。现如今,他已成为技术研发部门的骨干力量。”讲起每个人的成长史,莫景猷如数家珍。

  脱下军装,初心不变

  莫景猷始终铭记一个信条:自己是部队培养出来的干部。离开部队,依然要守护这份军人情怀,为国家和军队多出一把力、多尽一份心。“如果说一家企业也有初心,那么我们的初心就是:打造民族品牌,支持国防建设。”莫景猷说。

  有一次,部队某型装备出现缺口。部队领导找到莫景猷,时限是3个月,能完成就在合同上签字。莫景猷没有任何犹豫,立即签字。

  第二天,大家看到莫景猷、余雷、赵苟生3位老员工亲自在大门口挂上横幅:大干七八九,奋力战三伏。

  “炎炎夏日,车间内再热也没有人提出开空调。”工程部负责生产调试的赵苟生对记者说,由于该型设备在环境试验环节用电负荷极大,为确保调试顺利,公司上下统一关上空调,保障紧急任务的用电需求。

  在露天的测试场上,骄阳似火,一股股热气向上升腾,人只要站一会便汗如雨下。军转干部詹道荣做完胆囊手术第二天,就出现在现场。

  那一年,莫景猷75岁,余雷50岁,赵苟生53岁,詹道荣53岁。

  交付装备的那天,部队领导激动地说:“莫总签下的不是合同,简直是军令状。”

  “以前大家都是军人,关键时刻我们依然要拿出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一路走来,军品部经理张必超感触很深,脱下军装10多年,他不仅没有远离部队,那颗心反而与部队越来越近。

  自主择业前,张必超只是某研究所工程师。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年,一名部队士官向研究所写信反映某型装备返修率高的问题。一直负责研发的张必超傻了眼,原来自己造的装备,离实战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前段时间,张必超与陆军某旅一名技术员联系格外频繁,以便跟进解决配发该旅的无线电监测设备的使用问题。即使周末,他也要驱车数百公里到营区答疑解惑。“平时多解决一些问题,战场打赢就多一分胜算。” 张必超说。

  “脱下军装,变的只是身上的衣服,不变的是那颗对祖国和军队的赤诚之心。作为军工人,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忠诚写在‘为国砺剑’上。”莫景猷说。

  照片提供:刘励华、邵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