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路上,有些定律需要遵循

作者: 杨欢 日期: 2018-08-21 09:34:04

勤奋体现在对时间的智慧把握和使用中

  成功,是奋斗者实现人生价值的内心期望。对于成功的诀窍,不同人有不同说法。富兰克林笃信“成功=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爱因斯坦认为“成功=正确方法+努力工作+少说废话”,阎肃说成功有“四分”,即天分、勤奋、缘分和本分……尽管表述不一,但有一条感悟是共有的,那就是勤奋。

  勤奋体现在对时间的智慧把握和使用中。时间的利用,不仅决定生命的宽度和高度,而且决定推进成功的向度和维度。古往今来,举凡成功奋斗者,都对时间有“精打细算”,禹寸陶分,惜时如金,把时间的效率发挥到极致,因而成就不凡事业。对于时间的合理支配,有一些前人总结的定律值得我们学习。

  “10年规则”的“大师效应”。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和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10年的艰苦努力。牛顿从1679年重新回到力学研究中到1688年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爱因斯坦从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到1916年完成长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杨振宁从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到1957年与他人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诺贝尔奖,用时差不多都是10年。当然,“10年规则”不能让每个人都成为大师,但若要成为大师,至少需要“精意勤求十载功”,耐得寂寥,尝得艰辛。

  “一万小时定律”的持续努力。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威德尔提出:“人们眼中的天才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个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者成为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卓越不能靠走捷径,非凡的人不苟且。“时代楷模”钟扬推崇并力行“一万小时定律”,视事业重于生命,一生心系西藏、情系植物学研究,即使病倒了,想的还是工作。他用53岁的人生,做了一般人100岁都做不完的事情。这说明,锲而不舍是做事之本,坚持不懈是成功之母。

  “80/20定律”的成事启示。一个人若要做成一件事,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中获得。这个定律也印证了中国两句老话:“行百里者半九十”和“功亏一篑”。我们做事情应该有期望,但不要因为预期前80%的时间和努力会有很大收获,而放弃最后20%的时间和努力。退一步讲,即使前80%的时间和努力已经获得可喜成果,也不能懈怠后20%的时间和努力,要防止前功尽弃。

  千万不能小看“1”。有学者就如何看待成功提出一个算式:假如你现在的能力是“1”,以后每天在“1”的基础上多努力1%,坚持一年,“1”就变成了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7834。倘若每天懈怠1%,一年之后,“1”就缩水为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255。101%与99%的差距仅为2%,但一年后结果却堪称天壤之别。所以,做事切不能以事小而弃之。只要心无旁骛,执着坚守,持之以恒,其功必举。

  勤奋是时间的书写者。有些战友常感叹,时光如梭,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其实,无需感叹,只需行动。惜时如金,定能奋发有为。

  (作者单位:63936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