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一片热土的重生 一支军队的重塑

作者: 解辛平 日期: 2018-05-11 08:32:07

——写在汶川抗震救灾10周年之际

  审视重大历史事件,离不开时间的沉淀。

  时间是可以触摸的——

  汶川,映秀。一座汉白玉雕成的破碎时钟,永远定格在这悲恸一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时间是可以聆听的——

  汶川,八一小学。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青翠的校园,当年在人民军队野战方舱里出生的“地震宝宝”,今天已长成10岁少年。

  时间,积攒着生命成长的能量,也蕴含着历史演进的逻辑。

  2008-2018,汶川抗震救灾10周年。一代少年的10岁与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10年相交,中国汶川和人民军队一起迎来重生重塑、梦想起飞的新时代。

  (一)

  “映秀花开了,鸟儿飞来了,人间大爱的地方,洒满真情和阳光……”2018年农历春节前夕,习主席来到汶川映秀镇——

  “我很牵挂这个地方,10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

  这里,是汶川大地震地理上的“震中”。10年前地震发生后不久,习近平就冒着余震来这里考察抗震救灾情况。

  凝视“震中”,有一种情怀,叫“牵挂了10年”。10年了,习主席心中牵挂:灾区恢复重建怎么样?群众日子过得怎么样?

  凝视“震中”,有一种欣慰,叫“这里的变化”。在杨云刚家的“博爱新村”豆花庄里,习主席边转磨盘磨豆花,边笑着说:“很练臂力啊,真是越磨越带劲。”

  “带劲豆花”,如今成了当地最火爆的一道招牌菜。历经磨难,震中群众的生活散发出温馨的芬芳。这片10年前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的大地,51个重灾区县在废墟上浴火重生,如今家园重建,店铺林立,一片安宁祥和。

  习主席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党的领袖、三军统帅心中,“震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寄托着人民对幸福生活、安全生活的向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主席在讲话中百余次提及“人民”:“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主席深情指出:“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完全彻底为人民奋斗,哪里有敌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震中”,让领袖牵肠挂肚;“震中”,让人民军队舍生忘死。

  在漩口中学遗址,习主席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三鞠躬。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我。”在统帅的记忆中,在人民的记忆中,在汶川大地的记忆中,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那些赴汤蹈火的脚步,早已化作热血铸就的丰碑。

  ——这丰碑,属于“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邱光华机组。穿行在危险的峡谷之中,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开辟航线。危急时刻,以命换命,他们义无反顾。

  ——这丰碑,属于某红军师实习士官武文斌。奋战在残垣断壁间,这位在请战书上写下“穿上军装,我就不再属于自己”的90后士兵,累倒在泥水里。

  ——这丰碑,属于年轻的羌族排长陈大桂。地震袭来,山体滑坡,他营救了17名乡亲,自己和藏族新婚妻子却被泥石流无情吞没……

  如今,他们牺牲的这片山坡,开满了鲜花。

  鲜花盛开,英雄永生。今天,10年前汶川抗震救灾现场的照片,在网络上再次刷屏。网友们发现,那些令人震撼让人泪目的照片里,“迷彩色是主色调”。

  今天,在人民军队的行列中,又走来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张超,边防连连长杜宏,维和战士申亮亮、李磊、杨树朋,抗洪勇士刘景泰……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些人民军队新时代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付出鲜血乃至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一幅幅融入历史记忆的画面,回应着领袖讲话中一次次提及的“人民”二字,诠释着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宗旨。

  在四川战旗村,正在照全家福的一位老人握着习主席的手激动地说:“您是我们的好领袖,中国人民的福星。”习主席答道:“谢谢,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习主席多次挂在嘴边的话,浓缩着党的领袖的人民情怀。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这句无数官兵挂在嘴边的话,浓缩着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人民情怀。

  (二)

  2009年初,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出访拉美五国。

  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取得了汶川抗震的胜利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

  在与当时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会谈时,查韦斯问,你们中国共产党这么有力量,靠的是什么?习近平给他举了中国军队“支部建在连上”的例子。

  “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这不仅是查韦斯之问,也是近年来国外学界的不断追问。习主席说,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经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也怀有这样一颗赤子之心——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为了人民一无所惜。

  汶川大地震,里氏8.0级——短短80秒,数百万生命被推到生死边缘,“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今天,我们展读汶川震后72小时内的作战态势图,依然撼人心魄。

  一声令下,全军部队,天南地北,空中飞越,地面机动……标示救灾部队的红色箭头,几分钟增加一支,几小时多出一片,翻越崇山峻岭,横渡大江大河,全部指向同一个目的地——汶川震区。

  这种速度、这种力量、这种坚韧,在西方的军事观察家眼中,仅仅用军人的“职业素养”是难以解释的。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法用“职业素养”解释的奇迹还有很多。飞夺泸定桥,穿着草鞋的红军一昼夜急行军120公里;激战三所里,志愿军的“铁脚板”跑过了敌人的车轮子;血战上甘岭,坑道里的年轻战士,扛住了美军发射的190余万发炮弹……

  美国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在他的朝鲜战争专著《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中写道:“中国军队好像对美军炽烈的火网毫不在意,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过尸体前进,还有第三波和第四波继续跟进……”

  美国兰德公司,10年前也给出一份评估报告,将中国定义为“全世界紧急动员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外媒评价:“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应对灾难的能力像中国军队这样出色。”

  穿过硝烟,历经风雨,中国军队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是因为这支军队有着始终如一的政治灵魂和百折不挠的坚定信仰。

  这些年,军史馆、荣誉室是习主席下部队必去的地方。在这里,习主席一次次把目光投向革命战争年代,多次强调,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军人要有军人的样子;要深入思考当年我军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对照优良传统差距和问题在哪里,下一步要往哪走,要干成什么样子。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关头叩问内心,这是一种高度的历史自觉。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历史的长河潜流深沉,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发现水道令人惊叹的转换。当人民军队走向新时代,习主席、中央军委一声令下,三军将士的毅然决然,支撑着人民军队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的沧桑巨变——

  政治建军引领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改革强军使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科技兴军驱动现代化建设“弯道超车”,依法治军推进治军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强力正风反腐为人民军队清除蛀虫,扫去阴霾,重焕天青。

  一声令下,几十支在革命战争年代战功赫赫的部队高举光荣的战旗,改变番号,移防部署,开赴新驻地。

  一声令下,全军团以上建制单位机关减少1000多个,非战斗机构现役员额压减近一半,军官数量减少30%。

  一声令下,从关中平原到西北大漠,从天府之国到雪域高原,从江南水乡到岭南山区,多少热血军人离开繁华都市来到边陲小城,告别父母妻儿走向陌生远方……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是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也是我军永远的制胜密码。

  (三)

  习主席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10年前,人民子弟兵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的“汶川答卷”,人民用热泪写下了最赞赏的批语。

  救援结束,大军班师。短短1公里,奉命撤离的某红军师竟然走了3小时。本想子夜悄然离去,乡亲们早早聚在路旁等候。坐在轮椅上的女孩,把野花一朵朵别在战士的军装上。挎着一篮干粮的大嫂,拦住军车不让走……

  汶川、北川、什邡、绵竹、青川……每一个遭受创伤、感受关爱的村镇,在部队撤离的这一天,都泪如雨下。

  汶川地震,人民军队交出的答卷,人民是满意的,但人民军队保持了一份清醒:“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这片被撕裂的土地,在人民子弟兵眼中,不仅是灾区,也是战区。它没有战火硝烟,却有生死考验;没有波谲云诡的敌情,却有瞬息万变的灾情;没有现代战争特有的表现形式,却有一切军事行动所共有的特点规律。遂行军事行动时间之紧、战线之长、环境之恶劣、情况之复杂、任务之艰巨,都是空前的。

  正因为如此,班师之时,人民子弟兵不愿称之为凯旋。

  这是一位年轻战士的纠结:“在废墟上有时我们很坚强,有时我们又很无奈;有时我们很自信,有时我们又很失落。我们应该还可以做得更好,能救更多的人。”

  这是一位指挥员的清醒:“我军在力量体系、方案计划、专业装备等方面,与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全面提升战斗力任重道远。”

  多难兴邦。灾难和变故,也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磨刀石。直到今天,无论从“灾区”的维度审视,还是从“战区”的维度复盘,能力之问,依然不可回避地摆在我们这支军队面前。

  “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这支军队能不能始终坚持住党的绝对领导,能不能拉得上去、打胜仗,各级指挥员能不能带兵打仗、指挥打仗。”习主席提出的这三个“能不能”,是对人民军队根本职能的严肃叩问,也是人民军队必须回答的胜战之问、使命追问。

  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中写道:“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新时代的使命任务,我们不仅要有“雄健的精神”,更要有强大的能力。

  习主席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深刻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在当今时代,军队仅仅“为战争而存在”的经典定义已悄然改写。人民军队面临的竞争和挑战不是缓和了,而是更加激烈了;所要执行的任务不是单一了,而是更加多样化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到了关键时刻,往往需要军队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人民军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为迫切。

  一支平日训练扎实、军事能力过硬的军队,才能自如应对种种“意想不到”。习主席要求全军: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

  沧海横流,大浪淘沙,一种开新图强的磅礴力量,正从这支军队的骨子里萌发、生长。这些年,战斗力标准大讨论思想风暴在全军刮起。从苍茫大地到碧海蓝天,数百场旅团规模以上实兵演习轮番上演,全军官兵毅然决然投身实战化训练大熔炉。

  一位哲人这样写道:“我们必须学会再次醒来,并让自己保持清醒,不是靠机械的帮助,而是靠对黎明的无限期望。”

  从这个意义上说,“汶川答卷”,我们一直在作答——

  昨天在答,今天在答,明天我们还要答。

  (四)

  2018年4月12日,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

  铁流澎湃,白浪如练,海军陆战队官兵在战舰列阵,向习主席敬礼。

  这一幕,让灾后重建换了新颜的汉旺古镇居民们一阵欢呼——汶川地震救援中,正是这一抹熟悉的海洋迷彩,给了他们生的希望。

  这一幕,让从也门战火中安全撤离的人们百感交集——红海撤侨,还是这一抹熟悉的海洋迷彩,接他们回家。

  从汶川救灾到红海行动,海军陆战队履行新时代历史使命的铿锵足迹,折射的是一支军队的变革图强、能力重塑。

  恩格斯曾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回望汶川,在灾难中与乡亲们生死相依的部队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年,他们以崭新的面貌,一支又一支地向我们铿锵走来。

  ——当年在岷江大峡谷实施“空中蛙跳”的陆航雄鹰,如今换羽重生,成为陆军由平面作战向立体攻防转变的标志性力量。

  ——当年从近5000米高空“盲降”震中的空降兵勇士,如今如虎添翼,从白山黑水到青藏高原,从深山峡谷到大漠戈壁,到处都留下了他们征战的身影。

  ——当年打通一条条“生命通道”的战略导弹部队官兵,如今以火箭军的序列全新亮相,擎起大国长剑,筑起和平盾牌,展示了强大的战略制衡能力。

  “历史寓含规律,揭示规律必须透视历史。”前行的道路上,回头看看,才能发现走出了多远——

  汶川震区重建,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奇迹”:高起点总体规划,全方位生态设计,绿色文明可持续,多产业转型升级……

  人民军队重塑,让世界见证了“中国自信”: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

  在中国梦的大棋局上审视、在强军梦的大坐标中衡量,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奇迹”和“中国自信”的内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道上,汶川重建和军队重塑搭上同一艘“梦想巨轮”,开启了“梦想加速度”。

  60多年前,德国人福克斯提出了著名的“国力方程”。其实,不管研究者怎样求解“国力方程”,有一点不容忽视:一个国家应对危机挑战能力的高低,在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有适合本国国情、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国家制度。

  时间的刻度,往往藏着历史奥秘的“题眼”。汶川10年,时代之轴的转动,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从“三十而立”带入“四十不惑”。崭新的时代,见证的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指向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撬动汶川震区重整山河、中国军队重整行装的“阿基米德支点”,就在于不断改革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

  回望历史,不只是采摘耀眼的花朵,更是去获取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华民族走出苦难、中国人民实现解放,有赖于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里氏7.0级地震。

  这是人民军队历经改革调整,进入战区新体制之后,第一次面对地震灾害考验。人们注意到,军队救灾指挥机构悄然从成都军区变成了西部战区,挥师灾区的人民子弟兵,也拥有了新的番号。

  新番号,新使命,新征程,新担当。人民军队能力重塑永远在路上。

  (五)

  10年树木。10年,亦可树人。

  一双稚嫩的小手,用画笔描绘出了她心中最难忘的记忆——她依偎在一个绿色身影的怀抱中。看到震区儿童梁曼西的画作《谢谢你,救了我》,来自澳大利亚的教育工作者翠西·阿米西颇为惊讶:藏在孩子心中的那位拯救世界、无所不能的“超人”,原来是解放军。

  在主题为“我看见”的国际儿童绘画作品征集活动中,50多名汶川灾区儿童,画出了记忆深处那最温暖的色彩——绿色。

  这绿色,是人民子弟兵众志成城、托举生命的身影。而对于人民子弟兵来说,每一次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并肩战斗,都是一次红色基因的播种。

  军人的征程,是战斗史,也是心灵史。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曾说,“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10年前,在送别救灾空降兵的队伍中,12岁的什邡少年程强,用双手高高举着一块布条——“长大我当空降兵”。这一幕,成为抗震救灾的经典记忆。

  10年后,程强梦想成真。他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空降兵战士,还当上了“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10年前,这支部队拯救了他;10年后,这支部队塑造了他。

  10年,时间播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这种子,是“我看见,我记得”;这种子,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种子,还是“你在我的名字里”。

  如今,漫步在昔日的汶川震区,街头奔跑着嬉耍玩闹的孩子。他们当中,有的名字可能就叫震平、爱军……这些“地震宝宝”的名字,是一种感恩,是一种铭记,更是一种传承。

  如今,穿行在焕然一新的汶川大地,一座座以“八一”命名的地标成为了一道风景线——八一学校、八一康复中心、八一路……解放军的情、子弟兵的爱,以这样的方式绽放在汶川震区的幸福家园。

  习主席深刻指出:“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

  什么是“民心所向”?什么是“民意所归”?什么是“民力所聚”?答案生动地映射在“我看见,我记得”,映射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映射在“你在我的名字里”。

  汶川威州镇,一座“红军桥”横跨岷江。1935年,红四方面军主力受阻于此。冒着炮火,当地百姓修复了被炸毁的这座索桥,帮助红军渡江转危为安。70多年后的汶川大地震,作为红军传人的人民子弟兵,又跨越这座桥,舍生忘死救百姓于危难之中。

  同一个地点,同一座桥,军民团结的伟力汇聚于此;不变的人民,不变的人民军队,军民团结的伟力跨越时空。

  成都双流机场,西南地区最繁忙的航空港,银鹰起降,川流不息。

  10年前,这里是抗震救灾物资和人员输送的枢纽。今天,走进机场航站楼,“军人依法优先”标识格外醒目。

  灾难远去,感恩常在。这里的人们没有忘记当年救灾冲锋在前的人民子弟兵,在全国机场中率先推行“军人依法优先”。

  新时代,新故事,让“双流”这个地名在“双拥”的视野里有了新的解读:你保卫着我,我拥抱着你。军民情感在这里真切互动、水乳交融、荣辱与共。

  辉煌,始于苦难。大道,行之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前,军民携手救援的大型群雕“众志成城”昂首屹立,仿佛是一棵深植这片大地的“精神之树”,守望着长满新绿的山川。

  (六)

  维克多·雨果说过:“永远不要忘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

  汶川抗震救灾10周年之际,两则寻访的故事耐人寻味。

  网络上,一位来自当年震区的年轻人发布视频,寻找10年前的解放军救命恩人。现实中,一群当年参加抗震救灾的军人重返故地,寻访10年前救下的乡亲。

  年轻人叫强天林。这名当年灾区的中学生,如今已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军官。他想告诉自己的救命恩人:“如你所愿,我已走出大山,成为了一名军人。”

  这群军人来自西部战区空军某部。人群中,村民王立兰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何朋举。这个当年托举担架救乡亲的年轻小伙子,如今已是运-20飞机系统工程师。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10年,汶川浴火重生,人民军队转型重塑,许多梦想变成现实。

  10年,历史一瞬,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在汶川大地发生。汶川百姓走出灾难,重建幸福,小作坊制作的传统黑茶远销“一带一路”,小镇旅游吸引全球目光。

  汶川的变化令世界惊叹,人民军队的变化也同样令世界惊叹。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人民军队曾经的许多“积重难返”,变成了如今的“善作善成”。歼-20、运-20飞天,首艘国产航母、首艘万吨级驱逐舰下水……今天的人民军队,正带给我们连绵不绝的惊喜。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又召唤着我们披荆斩棘,走向新的时代。

  当新时代来临,回望汶川,我们收获着梦想成真的力量和信心——

  昔日,那山崩地裂的灾难,挡不住我们前行的脚步。今天,更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我们奔向复兴。

  昔日,面对灾区群众的呼唤,我们交出了合格答卷。今天,面对人民的重托,我们定不辱使命,为复兴护航。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也是最公平的见证者。

  “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未来是我们塑造的。”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回望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态。

  水打山崖,风过林海。“中国号”巨轮正在加速驶向复兴的远方。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军地合力,军民同心,就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我们必须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根本指导地位,自觉用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强军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迎接新发展,迈向新境界。

  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属于汶川,等待着汶川百姓去奋斗!

  一个更灿烂的明天,属于中国,等待着中国人民去奋斗!

  一个更强大的明天,属于人民军队,等待着新时代的共和国军人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