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北京国子监和百度辞条关于大禹的画像是错误的?

作者: 吴铭 日期: 2018-06-14 08:50:32

01.jpg

(不过这幅画不改也罢,一双偷窃眼神,现实的写照!——民族复兴网编者注)

  这幅大禹画像摄于北京国子监博物馆,百度百科“大禹”辞条中的大禹像,也是它,应该是同一幅画。大约2016年(也可能是2016年),我单位有宣传橱窗专题宣传“中国精神”,里面有这幅大禹像,我当时觉得该图有问题,所以,就在百度上查“大禹”,但没有找到这幅图。前天,再次“百度”搜索,居然找到了这幅大禹画像,说明这幅图大规模流行,应该是近两年的事,该图应该是今人所画,但不知出于何人之手、何人授意,似乎端庄,但却是极其错误的。我不是说大禹时代中国人先祖有没有这样的服饰,笏板、皇冠是否符合礼制,而重点是说它所传达的历史观,是完全错误的、颠倒的。

  首先,它违背了人民史观。是人民创造了历史,还是精英创造了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宪法上仍然写着共产党领导,那么,我们当然要坚持人民史观,坚持劳动人民创造世界,而不是精英创造世界。大禹的事迹,《韩非子》《史记》等历史文献都有记载,当然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以,以往我们看到的大禹像,基本上都表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於此矣。”常见的大禹像多如下: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总之,不论如何造型,劳动工具“耒臿”必须拿在手中。这意味着他本质上劳动人民的一员,是劳动人民的领袖。这样构图,意味着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人民的尊重,自古及今,皆是如此。这样,所体现的作风、史观,与共产党非常相似。

  而北京国子监博物馆或者说百度辞条中的这幅大禹图中,能看出劳动人民的影子吗?这样刻画大禹,是不是对古圣贤的不尊重?

  二是违背了大禹的基本特征。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所以,在中国都受到人民的普遍崇敬。其生平最伟大的事迹,就是带领人民群众,治理水患,造福千秋,是历代帝王的榜样,正所谓“尧舜禹汤”。所有反映大禹的图像中,都要显示其“治水”这一特征。但是,在北京国子监博物馆和百度辞条的大禹图像中,根本看不出有其后的历代帝王有什么区别,更看不出与“治水”有什么关系,如果不是该图取名“禹”,谁也看不出这是大禹的画像。按照封建社会的说法,大禹比其后的几乎所有帝王都要伟大,更不用说中国历代帝王中的那些蛮干、愚蠢之辈。这样设计大禹画像,是不是对大禹的又一种贬低?

  三是总体造型违背历史事实。以往的大禹是以劳动者形象出来,所以,衣着简陋,手执耒臿,背景多是治水场面,体现大禹帝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有一种战天斗地的豪情,非常符合共产党人的史观。我觉得,共产党的群众路线、解放军的“五同”(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同作战)传统,艰苦奋斗的作风,应该从大禹那里吸收了营养,继承了大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这里的大禹,则以后世所谓“圣贤”的形象出现,手里拿的居然是笏板,而且毕恭毕敬,一股酸儒生的味道,没有一丝劳动人民的味道。显然,这是后世犬儒根据自己观念,对大禹帝的一种歪曲。

  四是基本历史常识错误。据百度:笏,又称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也就是说,笏是大臣的工具,帝王是不拿笏的。我在网上查历代帝王像,也没有看到持笏的帝王。可是,这里的大禹居然手持笏,难道不把大禹当作帝王了吗?要知道,他可是“三皇五帝”中的重要人物。如果大禹帝手中的板形东西不是笏,那又是什么?他拿这个东西意味着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

 

 

  希望北京国子监博物馆和百度能够思考一下,是否能改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