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之道在于识人

作者: 汪月忠 日期: 2018-02-09 10:11:56

  “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为治以知人为先”……识人的重要性,在古今中外的典籍里有很多记载。尽管“十步之间,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但如何识得“茂草”“俊士”,却非易事。正如一首诗中所写:“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司马光在研究了我国数千年历史治乱的得失后也感慨:“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识人准,事业兴。商汤从陪嫁奴隶之中识得伊尹,商汤从此走向强盛;周文王于渭水河畔识得太公,开辟文王一代霸业;刘邦在乱世之中选出“汉初三杰”,赢得楚汉相争先机。相反,如果不能识人,轻则如鲁庄公之于管仲、项羽之于韩信,因不识人才而事业难成,重则如玄宗毁于安禄山、汉文帝惑于邓通,因识人不准而导致国家动荡。要是古代有《雾里看花》这首歌,那在面对识人之难时,求贤若渴而又不能甄辨出人才真伪者一定会唱道:“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怎样才能识准人?古代先贤总结出了一些方法,比如战国时期的李悝总结出“识人五法”,《吕氏春秋》提出了“识人六法”,诸葛亮有“观人七法”。然而,“人心像天体一样难识”,“人物难知”也是“为官三难”之首,到底如何破解识人难这一古今治理的难题,尽管至今还没有“最优解法”,但历史上的一些识人之道,还是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宋朝的吕元膺在东都任留守时,一次与一位掌管钱粮的下级下棋。吕元膺外出去处理一件紧急公务时,这位钱粮官偷偷换了一颗棋子,并最终赢了那盘棋。当时,吕元膺虽有所察觉,但并未吭声。过了一段时间,吕元膺借故把此人调离身边,并预言此人会因贪污而获罪,后来果然不出所料。

  公元前348年,听到即墨大夫很多“坏话”后,齐威王亲自到即墨大夫任职的地方看了看发现,那里“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到处是安居乐业的景象,于是在感慨“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后,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万户俸禄。之后,他又到总能听到“好话”的阿地大夫的领地看一看,结果眼前却是“田野不辟,人民贫馁”,到处一片萧条,于是在感叹“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后,煮死了阿地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从此,齐威王在任用重要大臣前,都“察必躬”。

  战国年间,齐宣王欲称霸诸侯,便请孟子为他在识人用人方面支招。孟子告诉他:“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齐宣王照此做法识人用人后,“得贤才甚众”,齐国从此走向强大。

  吕元膺识人准,准在观其私下时;齐威王识人准,准在亲自考其绩;齐宣王识人准,准在善于用公论。“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庐山仙人洞附近的崖壁上有一处“仰观俯察”的石刻。意思是说,欲识庐山真面目,不能拘于一域之见,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观赏。实践还告诉我们,要想识人准,就得多用制度识人,因为制度“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就得多用群众识人,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得多用行动识人,因为“欲审知其德,问以行”;就得多用时间识人,因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得人之道,在于识人。”练就出一双识人的“火眼金睛”,便不会被“口惠而实不至”的“双面人”蒙蔽,从而识得庐山真面目,辨出真才与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