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装糊涂不是“难得糊涂”

作者:杜融 发布时间:2017-08-14 10:08:36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郑板桥在游览山东莱州的云峰山时,曾借宿一名自称“糊涂老人”的茅屋。答应在老人的砚台背面题字后,郑板桥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而在得知老人原是一位隐居于此的高官后,郑板桥又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之所以给“糊涂老人”题“难得糊涂”,既有呼应“糊涂老人”名字之心,也有当时对糊涂与清醒界线的现实考虑。因为就在这次登山前不久,郑板桥收到堂弟来信,信中请其为与邻居的墙基诉讼案帮忙。郑板桥考虑再三,回信劝其“让他三尺又何妨”。

  的确,在无关痛痒、鸡毛蒜皮的小事上“难得糊涂”,是一种智慧、豁达和境界。这样的“难得糊涂”,也被我国历代先贤所推崇,比如宋人吕端就主张“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再比如《君子六德》对“智”这一德的要求就是“大不糊涂,小不计较。”或许正是看到了“难得糊涂”的优点,许多人才把这四个字挂在客厅间、压在台版下、挂在嘴巴上。

  然而现实生活中,借“难得糊涂”装糊涂者大有人在。有的明知八项规定是规范干部规矩做官、干净做事,却揣着明白装糊涂,以此为借口而懒政怠政;有的看到部属为“进步”而搞腐败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难得糊涂”中眼睁睁看着其“带病提拔”;有的明知领导有错就是不说,眼看着领导走向深渊。这样的“难得糊涂”,并非大智若愚的“难得糊涂”,而是明哲保身的假装糊涂。把这样的“难得糊涂”奉为处世哲学和为官之道,对事业对他人有害,而对自己,眼前可能得小利,将来肯定吃大亏。

  何事该清醒何事该糊涂,一般人在理论上都能分得清。“难得糊涂”难在哪儿?难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坚定。像郑板桥,尽管他提倡“难得糊涂”,但他这个“七品芝麻官”在为民办事这件大事上一点也不糊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连睡觉都竖起耳朵听民间疾苦,可见他在民生问题上是何等的清醒。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些人为什么要装糊涂?因为个人利益作祟,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所说,认为邹忌美貌胜过徐公的,大多是“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的。而如果他们不装糊涂,在回答领导的问题时表明态度、实事求是,有可能让自己陷入被动、惹上麻烦,所以才打哈哈、当哑巴,“难得糊涂”。

  清朝的尹望山在做两江总督时曾问下属:“诸位平日最怕什么?”有的说怕虎狼,有的答怕蛇蝎。而尹望山说:“这些我都不怕,就怕糊涂人。”尹望山所怕的糊涂人,指的是在大事上装糊涂的人。因为装糊涂就像太极推手,不愿办、想糊弄的事,就用种种不知道、不明白搪塞过去,让人宛如拳打棉花,力道尽卸。还因为装糊涂就像是化骨绵掌,对缺点大而化之、对失误视而不见,不触及痛处、不说到点上,最终让小恙变成大病。

  当年,毛主席评价叶剑英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态度、立场和表现,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我们应强化“每临大事学吕端”的意识,该清醒时不稀里糊涂,该糊涂时不斤斤计较,方是悟得了“难得糊涂”的真谛,方能在清醒坚定中有作为,在“难得糊涂”中过得轻松。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