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走到大寨红旗下

作者:天眸 发布时间:2021-05-29 10:20:46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日子里,应郭凤莲书记之邀,我来到大寨,当年的铁姑娘如今七十有六,她开口第一句话:“纪念建党百年,我们感恩毛主席,感恩老一辈共产党人,请你来看今天的大寨,大寨正在创新。

  我们豋上虎头山,在陈永贵雕像前,昔阳县政协主席焦燿中,向我介绍陈永贵,1920年,父亲带着年仅5岁的陈永贵逃荒来到了大寨,由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走到陈永贵墓前,墓地很小,坟不大碑不高,简朴且肃䅟,我们把从河北带来的花圈打开,郑重地摆好,挂上挽联:

  大寨红旗千秋功业垂青史

  农民宰相万代风范树丰碑

  河北省文史馆馆员、河北师大教授李维世领祭,我们一行四人深深鞠了三个躬,李教授大声呼道:陈永贵同志千古,人民永远怀念您。

  走进宋立英家,这位当年大寨的妇女主任,今已92岁,精神矍铄,谈起当年她和丈夫贾进财(大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陈永贵、郭凤莲带领乡亲们开山劈岭修筑大寨田的往事豪气干云!我紧紧握住老英雄的手,致敬大寨不老松。

  两个多小时的谈话,老人家面无倦容,我们告辞时,她站起来,出窑洞进前堂,取出《大寨村志》签上:宋立英92岁 2012.5.18。又拿出一枚“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像章”赠我,我双手郑重接过,祝老人家健康长寿。

  走在大寨的村路上,恍若隔世,那些并不遥远的信息在向你静静的传递,大门口“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鲜红的大字格外醒目,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寨人民公社”的原址还保留着旧模样,“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毛主席语录依稀可辩,还有那龙飞凤舞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外震荡风雷激”。街道两旁墙上那些上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标语还在,“人勤地不懒,汗水换来粮增产”、“山河要想变,就得艰苦干”、“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备战备荒为人民”……

  走进大寨展览馆,照片上多少往事历历在目……毛主席接见陈永贵,周总理三到大寨,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的接钟来访和国内外参观者云集的场面蔚为壮观……叶剑英诗云:大寨真经取不完,全民奔向虎头山。中流击楫争先渡,共产仙乡唱凯旋。

  “大寨书画收藏馆”里珍品多多,郭沫若、李讷等名人的字画真迹,不仅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而且打动着每位观者的心弦。

  那棵写进课本的百年大寨老柳树,今天见到它伟岸的身影,它实在太粗、太高、太大,光主干部分的丰富外观就足够让见识到它的人顿生敬畏之心,树身上又生出新的躯干,杆又生枝,枝再长叶,浓绿如云,昂首云天。它用自己的年轮一圈一圈地记录着历史,与岁月俱长,与大寨同在。

  从很远的地方就看到大地上一面巨大的红旗雕塑耷立在蓝天白云下,这是大寨的标志,上面是毛主席给大寨题词,“农业学大寨”。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可有哪朝哪代推出一个共同富裕的农村典范模式?唯有毛泽东。大寨人确实不负毛主席,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把一个小小的农村改造成极具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集体化家园,激荡起中国人战天斗地的豪情。从崇山峻岭到一马平川,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温暖湿润的江南,五十多个民族,东南西北、大寨红花遍地开,大寨的红旗是毛主席亲手树起,指引农民把集体化的道路开辟,领导那一代勤劳的人民把中国数千年的乡村私有制农耕文明进行了彻底的变革,从此沧桑巨变。今天走到红旗下,滿怀深情说一句:我们永远感恩!


  郭凤莲,一个被世人关注的当代的历史人物,多少权贵走马灯似的虽显赫一时,却很快就被人们忘了,但郭凤莲这个名字被刻在一代代人的印像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部队当放映员时,从那些有关学大寨的新闻简报和记录片里常常看到这个大寨铁铁姑娘形像,五十多年来,我特别关注大寨和郭凤莲个人的命运,她矢志不渝地带领着乡亲们,守卫着大寨红旗,守卫着大寨的血脉、文脉、族脉、地脉、国脉的一方水土,土地没有荒芜,水源没有污染,庄稼没有转基因,人心没有溃散,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郭凤莲团结带领党员群众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抓机遇、谋发展,逐渐探索出一条开放、文明、富裕、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大寨村先后被中组部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务院文明办评为“精神文明村”,多次被山西省委省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成为“中国十大名村”。

  我们告别时,书赠郭凤莲:赞大寨之花

  在太行山上发芽,阳光下开花,雨雪冰霜任随它,芳香满天涯。

  我的老师李维世(河北师大教授、河北省文史馆馆员)这次陪我大寨行,并向郭凤莲同志赠送他的著作和画册,老师说,这次来大寨,感受颇多,我回去马上写一篇发表。

  我们圆滿的结束了这次“走到大寨红旗下”,带着大寨的情,带着大寨的义,带着宋立英老前辈赠我们的“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像章”和亲笔签名的《大寨村志》,带着郭凤莲同志亲口传授的“大寨精神”,回去投入新的创作,献给新时代!

  再见,大寨!

 

  作者简介

  于永昌,笔名天眸,1952年生于河北南皮,七0年入伍任军委工程兵某部政冶部美术创作员,七六年任华油斟探二部宣传科文化干事,七七届考入河北师大艺术系油画本科,其油画、版画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展出并屡有获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新疆人民出版社等发表出版美术作品200余件,八二年毕业后在华北油田任美术教师,进行了为期十年把民族民间艺术列为国家高等教育学科并办学的社会活动,十年创办“小百花工程”,2012年退休弃画从文至今。现任(河北)张之洞研究会会长。河北省老教授协会冯国璋研究会副会长。

  现已创作有《张之洞》等三部电视剧和十二部电影剧本,在《教育观察》河北日报等表多篇论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点评晚清四大名臣”、云龙书院、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大、山西科院、燕山大学、河北师大等二十余所院校学术报告《张之洞对洋务运动改革再改革的启示》。 附此次访大寨照片五张供挑选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