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塔山阻击战创造中外坚守防御战范例

作者:商越 发布时间:2018-11-02 20:11:44 来源:辽宁日报 字体:   |    |  

  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最艰苦卓绝的一仗。经过六昼夜激战,我军打退国民党11个师的疯狂进攻,毙伤敌军7000余人,以机动灵活的战术、惊人的战斗意志,创造了坚守防御战的范例,保证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10月15日,在塔山阻击战胜利70周年之际,当年参加战斗的老战士和烈士后代330多人,汇聚于葫芦岛塔山阻击战纪念馆,祭奠英烈,追忆战火纷飞的年代。记者根据参会人员的讲述和回忆录记载,还原了塔山阻击战的4个细节。

  兵力部署:精兵坚守要点,分梯队上阵

  1948年10月初,东北野战军主力对锦州国民党守军形成合围之势。蒋介石派出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和由廖耀湘统领的“西进兵团”,意图从东西两侧增援锦州。

  塔山堡位于锦州和锦西(今葫芦岛)之间,是个人口不多的小村庄,地势平坦,既无塔,也无山。当时,连接锦州的公路穿村而过,村东有一条与公路平行的北宁铁路(今京沈铁路)。村东紧邻渤海,从海边往西地势渐高,有座200米高的白台山。村南有一条饮马河,宽约30米,河南被敌军占领,筑有坚固工事。国民党军队无论通过公路还是铁路北上增援锦州,都必须经过塔山堡。

  1948年10月7日,奉命坚守塔山的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先后抵达。“34团一营担任团前卫。经过50公里的急行军,占领了村后两侧高地,开始抢修工事。”34团一营营长许和在回忆录中写道。

  “当天下午,第四纵队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团以上干部参加,充分发扬军事民主、群策群力作风。”第四纵队政委莫文骅在回忆录中写道,大家经过充分讨论,判断出敌人的主攻方向和军事目的。会议上,我军制定了选择防御要点,以精兵坚守,组织严密火网;保持强大的预备队,用反复冲击打垮敌人的作战方针。在兵力部署上,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决定以一个师外加一个营为第一梯队,以另两个师为第二梯队,来保持强大的后劲儿。

  修筑工事:交通壕藏防炮洞,院墙内外挖“壁里藏身”

  “塔山堡可以说是无险可守。而争取时间抢修好防御工事,才能既发挥火力,又保存自己。”许和生前记述,在塔山村口,部队利用房屋院墙作掩体,在墙上挖有射击孔。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巡视后建议,采用当年八路军打鬼子的成功经验做防御工事——“壁里藏身”。

  所谓“壁里藏身”,就是把防御阵地的散兵坑筑在村庄围墙脚下,每个掩体的半圈在墙脚内、半圈在墙脚外,作为架设机枪、单人掩体和掷弹处。敌人炮击时,战士和武器可退入墙内半圈掩体内,炮火打不着,当敌人炮火延伸、步兵冲锋时,我方可携带武器钻出到墙外半圈掩体,进行反击。这样,既可保护自己,又能及时反击。

  35团参谋长李益孟在回忆文章中讲述,他观察地形后提出的建议被上级采纳,即将塔山沿线铁轨、枕木拆卸下来,作核心工事和指挥所构筑掩体用,战士们在关键阵地反复铺设了十几层铁轨、枕木。

  我军在制高点——白台山上也构筑了工事。白台山正面的工事,是以山腰为重点,以山顶为支撑点,固守山腰。同时,在白台山脚北坡构筑了许多机枪阵地,敌人看不见,炮火打不着。当敌集团兵力进攻塔山堡村时,我军可以集中火力,构成交叉火力网,可给敌以重大杀伤。在白台山阵地后方,设有榴弹炮阵地,专打准备进攻的敌军及其第二梯队,使敌军不能顺利地组织进攻。

  “前沿部队在敌军火力下修筑工事。为减少伤亡,多采取卧姿或跪姿,不仅影响工事修筑进度,也增加了体力消耗。”许和在回忆录中说,白天工事被敌人破坏,夜晚还需赶修。所以,战斗不仅比武比勇,也在比顽强的意志。

  两昼夜血战:战士英勇果敢,还进行火线战评切磋

  据莫文骅的回忆录记载,1948年10月10日凌晨,国民党“东进兵团”抢先发起进攻。国民党军集中了全部炮火,对塔山阵地全线猛轰。炮弹几乎毁坏了所有刚刚修好的工事,地堡掀掉了,掩体炸塌了,铁轨翻飞、枕木破碎。随着炮火而来的,是国民党军密集队形向塔山阵地连续不断地全线冲锋。一拨连着一拨,整连整营整团地压上来。我军第四纵队奋起反击,与敌军绞在一起,进行着反复争夺,双方展开白刃搏斗。英勇顽强的战士们血战一天,终于将敌军击退。

  第二天清晨7时,敌军在两翼策应下,全力向我军前沿核心阵地塔山堡突击。天上的飞机、海上的舰艇、远处的大炮在几十分钟内,倾泻了几千发炮弹,泥土被炸松了好几尺。炮火过后,国民党军在督战队驱赶下,从正面和两侧冲上来。正面的敌人被机枪压了下去,但两侧的敌人趁机占据了村边的民房,战斗逐渐转入巷战。

  34团的战士们从残垣断壁的各个角落,同冲上来的敌人展开白刃格斗。傍晚,国民党军尸横遍野,但始终未能再前进一步。

  两天两夜,敌人似乎攻累了,第三天(12日),敌人没有发起进攻。战士们趁机抓紧时间抢修工事。各部队借机开展“战评”,从战术战法上总结经验,甚至评论每个人的单兵作战技巧,指战员们根据敌人进攻的特点,研究切磋实战打法。战评切磋增加了战士们的信心。

  侦察敌情:敌后“抓舌头”,摸清“赵子龙师”增援动向

  12日下午,34团侦察排7班接到一个不寻常的任务:“抓舌头”。

  莫文骅的儿子莫安临向记者讲起了这段故事。

  晚上7点,在班长纪仁祥的带领下,7班战士化装成修工事的民工,向敌人阵地出发了。他们越过了饮马河,来到敌后300米的岔路口。这时,通向敌人前沿阵地的大路上出现了七八个人影,里面还有一个穿大衣的家伙。对方厉声问道:“哪一个?”“我们是军部谍报队!”班长说着站出来,战士们随着班长大模大样地走过去。趁敌人还在犹豫之时,班长一个箭步跳到跟前,一把揪住那个“军大衣”的脖领子,把他摔倒在地。与此同时,战士们立即向其余敌人猛烈射击,一场搏斗不到两分钟就结束了。他们押着俘虏,机警地通过敌人的封锁线。

  经过审讯,俘虏是敌21师63团副团长高录臻等人,当晚他们出来视察阵地,准备换防,没想到当了俘虏。原来,蒋介石十万火急地从华北调来“王牌”部队——号称“赵子龙师”的独立95师已经海运到达。当天经过调整,准备次日投入战斗。

  程子华知道,独立95师系粤军,全部美式装备,战斗力很强,但很傲慢。其特点是冲锋凶猛,不怕炮火与机枪射击,但怕白刃战。1932年广东水口战斗时,我红五军团就是用大刀将敌人砍退的。针对这一弱点,程子华部署战士上好刺刀,准备白刃战,坚决杀败敌人。吴克华也严阵以待,进行了兵力调整,加强纵深配置,阵地前移,集中保障塔山堡两翼,将28团调上去,接替连日来伤亡较大的34团。

  13日这一天,是敌人投入兵力最多、火力最猛、进攻最凶的一天,我军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阵地还是牢牢地掌握在手里。14日,锦州总攻打响了,到15日锦州解放,历时六天六夜的塔山阻击战终于胜利结束。今天。作为坚守防御战范例,塔山阻击战被收入许多中外军校经典战例教材中。

  炮兵秘诀: “先三秒抢五秒”

  辽沈战役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在战场上用炮群攻击敌人。

  “塔山阵地上,我军共有各种大炮120余门,炮兵团将士采用极端隐蔽、突然出现、暴打狠打快打战法,有力地支持了步兵前沿阵地。”时任第四纵队直属炮兵团政治处主任的原世德在《塔山阻击战六昼夜步炮协同作战纪实》中这样记述。

  根据上级指示和各师团指挥员的意见,炮兵团团长王一萍与大家共同制定了作战方针。

  120余门大炮部署成东西两个炮兵群,第一、二、三线炮火共同的目标是我军步兵阵地前沿。炮兵团将巨大的炮身安放在高地掩体内,上面张挂了伪装网。实战中,大家采用“先三秒抢五秒”技术发炮,即发现敌人阵地有冒烟的炮口后,在炮弹没有打到我军炮兵阵地之前,抢先3秒发第一炮,然后在对方炮弹爆炸后,快速发出第二枚炮弹,以两发炮弹对战一发炮弹,压制住敌军炮火。再缩短距离集中炮火,对付阵地前沿疯狂进攻集结的敌军步兵。

  参加塔山阻击战的老战士、时任第四纵队直属炮兵团作战股长的姚路今年97岁,为纪念塔山阻击战胜利70周年,姚路用毛笔写下“步炮协同锁阵地,威震敌胆定塔山”几个大字,赠予塔山阻击战纪念馆。

  回忆起当年战斗的惨烈战事,姚路仍心潮起伏。他回忆道,连日来,敌军的炮弹倾泻而下,塔山高地上就像拖拉机犁田一样,地面整个被翻过一遍。榴弹炮三连一炮班长赵德全和炮手孙汉普根据观测员报告,向距离1450米的大碉堡对好标尺镜、转动炮身:“放!”呼啸声中,从炮口喷出的炮弹向大碉堡滚去。第一炮略近、第二炮略远,第三炮命中,紧接着二炮班、三炮班以同等距离齐放。霎时间,作为敌炮前沿耳目的这座大碉堡在滚滚浓烟中化为废墟。

  赵德全和孙汉普正高兴呢,突然迎面飞来一发炮弹,两人同时负伤,耳鼻口冒着鲜血,但是他们沉着应战,一口气又向前沿阵地打炮15发,摧毁敌军美式榴弹炮4门。

  就这样,我军坚守塔山的部队与敌军进行了激烈的反复争夺,甚至白刃相搏,杀退敌军多次冲锋。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