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勇于挑战“不可能”

作者:夏凉 王光远 发布时间:2017-12-21 08:52:56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优秀指挥员往往能拨开“战争迷雾”,在科学认清“不可能”的基础上,发现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可能性,把“不可能”变为现实。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励志类节目《挑战不可能》第三季。首期节目中,天安门国旗护卫队36名官兵进行了“百步筑梦”的挑战,他们从金水桥出发,通过一百步正步走和一百步齐步走,“精准毫厘”到达预定升旗位置,圆满完成挑战任务。

  这仅仅是生活中一个变“不可能”为现实的简单事例。在充满信息“迷雾”的战场上,这样的“不可能”比比皆是,挑战“不可能”也就常常成为高明的军事家发挥高超指挥艺术,上演一出出“威武雄壮活剧”的舞台。布匿战争中,汉尼拔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率军翻越“不可能”越过的阿尔卑斯山,神奇地出现在罗马人面前;二战初期,德军装甲部队绕过坚固的马奇诺防线,穿过坦克“不可能”穿过的阿登山区,使法国军队猝不及防;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军队选择赎罪日这个“不可能”的时机发起进攻,给以军一次突然性的打击……

  优秀指挥员往往能拨开“战争迷雾”,在科学认清“不可能”的基础上,发现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可能性,把“不可能”变为现实。黄桥决战,粟裕大将一改我军先打薄弱之敌和孤立之敌的传统战法,敢于出人意料地先打敌编制序列中战斗力最强的翁达旅,是因为他对黄桥周围地形的精准掌握,对敌派系斗争的深入了解,对“强”与“弱”相互关系的巧妙把握。

  纵览长征史,毛泽东领导红军将士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明知不可走而走之,明知不可攻而攻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穿越敌人的重重围堵,成功北上,在战争史上书写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让敌人直呼“不可能”。毛泽东用兵如神,是他善于从客观实际和全局出发,对决胜关键点准确地把握。正如他所说的:“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

  国旗护卫队如此精准的挑战,如此完美的升旗,看似“不可能”的背后是数年如一日的训练与坚持。没有平时的千锤百炼,就难有战时的一锤定音;没有高超的打赢本领,就难有战场上的决战决胜。只有平时把兵练好,真正具备打赢的实力和底气,才能在未来战场挑战“不可能”之时,多一些良策,多一些胜算。英阿马岛之战中,阿军飞行员驾驶性能相对落后的“超军旗”攻击机,敢于在海浪高达10米的恶劣条件下掠海飞行,避开英军的雷达搜索,击沉现代化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正是凭着熟练的飞行技术,对武器装备的娴熟使用。

  当然,“不可能”之所以为“不可能”,毕竟自有其“不可能”之难,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挑战“不可能”,不仅需要攻坚克难的信心,更需要自我革新的勇气。军事变革的时代,立志于军事创新者,必须以更新更勇敢的头脑,更加自觉地适应时代要求、用好变革动力,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守旧守常守成的惯性思维中跳出来,在军事技术、作战思想、力量运用等诸多领域,向身边许许多多的“不可能”发起挑战,并遵循科学规律,积极付诸行动去否定“不可能”。

  对于军人来说,敢于向“不可能”挑战,是个永恒的话题。当前,我军正处在深度变革之中,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适应新编制新体制,担负新使命,打赢新战争,对每名官兵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既敢于挑战对手,更敢于挑战自己。要知道,今天众多的“不可能”,或许正是我们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的创新之源。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