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张云胜:人生的大智慧

作者:张云胜 发布时间:2017-08-26 10:01:31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身为军校教员,杂七杂八读了一些书。有的艰深晦涩,但越读越在心中充满“有增无已的敬畏”,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有的体大思精包罗万象,仿佛在用全人类的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比如雅克·巴尔赞,20余岁发心,85岁动笔,93岁出版的《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五百年,从1500年至今》。但多数的书只能在某个年龄段触动我的兴奋点。像《纯粹理性批判》,年近半百才渐觉其中三昧;而儿时爱不释手的《西游记》则早成过眼云烟了。只有一本书,从高中初次接触,到今天依然“相看两不厌”,这就是培根的《论人生》。

  这本书400年来几乎被译成所有文字,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不朽名著之一。正如培根在致友人的书信中所说:“我写书不是为了消度空闲时间和供人们娱乐消遣。我所关心的是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这是我愿意借助正确和健全的理智思考来加以改进的。”这本书在人生每个阶段、几乎每个重要方面,都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少年问学,《论读书》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青春迷情,《论爱情》会警诫我们,许多人容易堕入情网,可惜爱情往往是愚蠢的儿子,在舞台上要比在人生中更有欣赏价值,但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会因爱情而发狂;徘徊在婚姻殿堂之外,《论婚姻》一面诚恳相告,“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暮年时代的守护。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适的对象选择,任何时候结婚都是有理由的。”一边又不无调侃地补上两句冷语,说结婚“年纪少时还不应当,年纪大时已不必要”。他就这样冷静睿智而又生趣盎然地谈遍了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书中言近旨远的论述比比皆是,让人感叹作者生虽有涯知也无涯,思想深不可测,遥不可及。

  更为难得的是,培根不仅有深邃的思想,还有精彩绝伦的表达,“他的语言在散文中就像莎士比亚的语言在诗中一样,是无与伦比的”。培根的演说才能世所罕见,“没有人比他说得更简洁、更有力、更扼要,或者说他讲话从不空话连篇,陈词滥调。他的演说没有一段不独具魅力。他的听众不敢咳嗽,不敢旁视,否则就要遗漏……每一个听众所担心的,就是唯恐他讲完。”哲学家的深邃思想,文学家的生花妙笔,演说家的犀利辩才,让这本书成为真善美高度浓缩而又完美统一的作品,历史上恐怕只有既是伟大哲学作品又是伟大文学作品的柏拉图对话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论人生》星罗棋布的人生智慧,却没有成就培根的智慧人生。“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既非他的原话,也不是他的本意。从《论读书》可以看出,他把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作是高于知识的智慧。在他看来,正确地运用知识才意味着力量。他曾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缺点却迟迟不能改正。这多半是他对自身缺点的感叹。他深知,“身处高位者是三重意义上的臣仆——君主和国家的臣仆,名誉地位的臣仆以及事业的臣仆……人生在这条路上要忍受许多痛苦,然而得到的却未必不是更深的痛苦。为了取得权势,人们常常不择手段。但即使达到高位也往往坐不安稳,一旦倒台便身败名裂。因此,这真是一件可悲的事。”这番落寞失意的哀叹恰恰是他一生宦海沉浮的写照:贪得无厌的野心搅得他永无安宁,挥霍无度的习惯让他经常过着寅吃卯粮的生活,甚至落到因债务问题被捕的境地。

  但丁说:“道德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我不揣浅陋,由衷地再向读者献上自己的一句读后感:最美好的品德,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作者单位:空军空降兵学院)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