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王书成 丨报告文学:来自青春岁月的报告

作者:月下孤僧公共号 发布时间:2017-06-01 08:24:28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a0b73f6d8076c463a18998996a147ada.jpg

  1971年——1973年,我有幸考入内乡杨集高中(内乡四高),在这里学习生活了两年时间。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在历经了xxxxx五年之后,中共九大召开了,各地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无产阶级xxxxx的形势,渐渐的从动乱走上了稳定。学校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教学秩序也基本稳定,教育教学也开始走上了正规,出现了讲质量,比成绩的新局面,史称这一阶段的教育历史为“智育回潮期”。时隔45年之后,当年的恩师也渐次作古,莘莘学子们也都到了耳顺之年。1983年春天,四中迁往灌涨街西岗上,曾经美丽的校园,荒草凄凄,雀鸟不惊,断垣残壁,风光不在!

  每当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追忆往事,在杨集高中读书时的岁月,就会梦回萦绕,令人难以忘怀!那段岁月,是我长知识,增才干,塑造世界观、品性、素质等人生要素的重要阶段,为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我在杨集高中接受到了正规教育,才可能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时,考上了大学,为以后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生的舟船,就是从这里扬帆,破浪乘风,驶向光辉的彼岸!

d28f3f81ad1c87c10c67d1a8e662e309.jpg

一,默水弯弯到杨集

  巍巍伏牛山,横垣八百里,壁立千仞,群峦叠嶂,万山滴翠。南麓有峰,一柱擎天,高耸入云端,为万山之圣,谓之圣朵山!灵峰逶迤南下,浅山丘岭,渐次平坦,汇出多条溪水,汇流成一道大河——默河。默河水荡荡南流,蜿蜒百余里,到邓州罗庄之香花寨,注入湍河。

  默水南流,滋润着沿河的农田。千百年来,由农业经济和农耕文化积聚而形成了马山口,王店,杨集,灌涨等集镇。百业繁荣,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乡风淳朴,人才倍出,在菊乡大地乃至宛西地方,盛名远扬,实为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邦!

  默水自马山口出伏牛山,奔腾南下,蜿蜒45里到马寨,缓缓向西而去。相传,明朝中叶,江南有一风水先生,云游四方,专门勘察地理风水,寻一绝佳之地,为子孙立业。他历尽千般辛苦,寻找到伏牛山灵峰圣朵山下的默水。但此先生发现默水不静,常有水患。寻其原因,发现在马山口东北处有一黑龙潭,内藏一条黑龙,常出来兴风作浪。先生仗剑刺杀恶龙,恶龙负疼逃窜,最后死在马寨对面的谢圪塔村南边的沙滩上。在黑龙经过的地方,就是默河河段著名的回龙湾。

  杨集村,就位于回龙湾末端三华里处的默水左岸。相传,北宋末年,宋代名将杨延昭蒙寃之后,后代沦落于民间,从山西河间府迁徙到河南内乡,在杨集定居,繁衍生息,渐成村落。村庄周边南有马集村,东有后马村,北有岗樊村,西与白湾村隔默河相望。清末民初,匪患丛生,人们往往逃往深山,躲避匪患,田园荒芜,民不聊生。杨集村率先兴建了防卫的寨墙,又挖了绕寨的壕沟,开了四个寨门,以防土匪侵扰。一旦匪患发生,附近的村民就跑到杨集寨里躲避灾难。这里是自明清以来至1963年数百年间,历经王朝更替,龙旗翻卷,无论是里,乡,镇,保,区的称谓如何,始终是方圆数十里的政府权力机关所在地,霸气仍在,不失威严之气!到了清末民初,杨集村已经发展成为区政府所在地,成为北到王店街,南到土谷山,西到老虎庙岗,东到镇平桦林树沟,方圆数十里的政治文化中心,杨集区为民国,共和国初期的内乡县第四区。

  在别廷芳治理内乡期间,杨集区设置有军、政管理组织机构。就军队设置上,是宛西保安司令部下辖的第四民团驻地,该团下设三个常备营,三个预备营,总兵力达2000余人。首任团长杨捷三,面相凶煞,是个悍匪出身的武夫,打仗不怕死。继任团长吴定远,由民团保安教导团长转任四团的,是个文人,长相白净儒雅,文质彬彬的,却很能够从严治军,且有谋略。这两个团长把四团治理得很有战斗力,是内乡民团的主力军之一,在抗日战争中,著名的新唐大捷,在内乡民团的参战部队中,四团始终是冲锋陷阵的先锋。行政上设区公所,下辖14个联保所(65个保公所)。区长是岗头村的樊子平,晚清时的贡生出身,解放后被镇压了。1933年3月,别邀镇平彭禹廷,邓县宁洗古,浙川陈重华三县巨头,在杨集区公所召开会议,商议开展宛西乡村自治运动,筹建天宁寺宛西乡村师范学校等事宜。由此而拉开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自治运动的序幕。

  解放后,内乡县政府仍然在杨集村设立区党、政机关。区政委是解放军某部营长郝占基,区长是秦一飞。区武装工作队有一百多个战士,队长是王国富(我家兄长)。在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剿匪反霸斗争,建立乡村政权的工作。特别是在镇压反革命,反匪反霸的斗争中,首开内乡第一枪,枪毙了罪大恶极的联保主任刘汉臣,使广大的贫苦农民扬眉吐气,深受鼓舞。以此为契机,杨集区在很短的时间内,巩固和建立了乡村政权,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的剿匪反霸斗争取得更大的成就。受到了南阳专员公署的高度表彰,并冠以“内乡红区”的光荣称号!杨集,这个普通乡村,曾留演绎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享有光辉的一页!

  杨集村所在的周边乡村,地处默河平原,沃野千顷,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早在清末时期,西风东渐,废科举,兴学堂已成风尚。杨集村率先在村西的吉祥寺里,兴办了杨集小学堂,是一所包含有初级小学,高级小学的完全小学,六个年级段,是当时内乡县境内的优质学校之一,生源辐射方圆数十里,盛况空前,为乡村培养了很多人才,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解放以后的共和国初期,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清末拔贡马寅生,台湾基隆大学校长王国栋(我家兄长,现健在),中山大学校长罗国申,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罗国杰,河南大学教授马灵先,国民党(台湾)军中将周涛,西峡县县长杨凌界等贤达,都是由杨集小学培养出来的。

  建国初期,内乡县内只有一所初级中学——黉学(县文庙内),不能够满足教育需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内乡县政府就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先后在赤眉,张集,夏馆,天宁寺等地,设立初级中学,鉴于杨集区周边的地理,人口需求,先进的初等教育现状等因素,决定在杨集村创办一所初级中学,以缓解杨集区面临的教育压力。1957年春,内乡县政府划拨巨款,在杨集小学东院墙外面征地100亩,兴建了内乡县第四初级中学,始称内乡四中。1968年8月,学校设立了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称为内乡县第四中学,以所在地简称为:“杨集高中”。

  1971年2月中旬。我和我的120名同学,从灌涨公社,王店(南部)公社的大队初中,升入四中高中部,开始了人生最重要的高中读书生活。

  待续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