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争渡,在时代的浪潮中

作者:记者谭靓青 特约通讯员叶楠 发布时间:2021-04-27 09:25:37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先遣渡江英雄连”——

争渡,在时代的浪潮中

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先遣渡江英雄连”官兵执行巡逻任务。刘斌斌摄

  长度: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

  两个数字交汇出的大江,横贯大半个中国。每一分钟,就有约183万立方米长江水奔流入海。

  波澜壮阔,这个词汇从看到长江的每个人心中跳出来。对72年前那群面对长江的年轻革命军人来说,江风中还带着一份血性与豪气。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镜头对准1949年的长江,你会看到一个将改变中国历史的事件正在发生——

  1949年4月20日晚,气势如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集结在长江沿线,强渡长江。

  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天,那一段千难万险的渡江历程,在许多人眼中仍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

  是什么照亮了那晚长江上空的夜幕?

  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先遣渡江英雄连”指导员刘斌斌的答案,和大多数人不同。

  “渡江,从14天前的夜晚就开始了。”4月6日,“先遣渡江英雄连”从安徽叶家墩一带出发,突破重兵把守的沿江防线,插入敌后100公里,获取了大量沿江纵深布防情况。

  渡江战役世人皆知。那支14天前便抵达对岸的英雄部队,却如同那晚渡江一样悄无声息,隐匿在人们视野之外。

  在“先遣渡江英雄连”官兵心中,渡江战役14天前那个鲜为人知的夜晚,更让人心潮澎湃。记者走进“先遣渡江英雄连”,寻找那个夜晚蕴藏的秘密与力量。

  渡过历史的大江,找到心中的彼岸

  长长的水草间隙,两个小伙子头戴水草编织成的草帽,站在齐腰深的水里。

  对岸的泥泞江滩以及新铺设的铁丝网出现在他们的望远镜里,那是他们侦察的重点。

  60多年前,黑白电影《渡江侦察记》中的影像,映在“先遣渡江英雄连”新兵的眼中。

  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让这一幕极具历史张力。对当年的人们来说,这部电影是一次影像的盛宴。对“先遣渡江英雄连”官兵而言,这部电影带给他们的是归属感和自豪感。

  每年新兵下连,“先遣渡江英雄连”都会组织他们观看《渡江侦察记》。通过银幕,连队历史展现在一代代官兵眼前。用连队指导员刘斌斌的话说,“这是一种仪式,更是心灵上的传承。”

  15年前,陈坡还是一个新兵。在连队,他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状态是“懵懂的”。15年过去,四级军士长陈坡已是连队最老的兵。这部电影,他陪新兵们看了不知多少遍。“没动力了、不顺心时”,他都会看看这部电影。

  70多年来,这支部队数次转隶移防,从侦察连到海防连,变化是巨大的。

  “对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连队,首先要渡过历史的大江,要找到心中的彼岸。”刘斌斌说。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百年征程中,许许多多共产党人凝聚在伟大旗帜下,向着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彼岸,英勇奋斗。

  寻找彼岸,不是单纯追寻前辈的脚步,更要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定位。对今日海防连来说,彼岸就在他们心中。

  如果说“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是当年先辈们心中的彼岸,那如今国泰民安,就是官兵坚守的意义。

  “连队负责巡逻的海岸线上百公里,经常需要穿过闹市区,每次经过,我都有一种幸福感。”连长李道赢说。入伍14年,从驻守海岛到守护城市,他对坚守的理解不断变化。

  李道赢来自河南商丘的一个小村子。儿时,他在乡间空地上第一次看到《渡江侦察记》,“电影一开场,大家都会安静下来。”

  李道赢没想到,自己会来到这支英雄的部队。历史的脚步匆匆,侦察连早已变成了海防连,“但一样是为了保家卫国”。

  对李道赢和连队官兵而言,彼岸是他们心中的家国。明晰了这一点,无论前路有多长,他们的脚下总能生出力量,步伐总能迈得更踏实。

  相遇,发生在一个连队的历史和现实之间

  纸笺上的铅字在镜片中放大,91岁老兵荆云山拿放大镜的手微微颤抖,声音却很有力量。

  视频另一头,“先遣渡江英雄连”70周年连庆现场,老人颤抖的手在刘斌斌瞳孔中放大。这一幕,深深触动了他的心。

  2019年4月6日,“先遣渡江英雄连”70周年连庆现场,当年渡江战役的战斗英雄荆云山发来了视频祝贺。

  在现场这些年轻官兵心中,荆云山是传奇英雄;而在荆云山心中,他永远是“先遣渡江英雄连”一排三班的一员。

  相遇,发生在91岁老兵和28岁指导员身上,也发生在一个连队的历史和现实之间。

  现场,300多名“先遣渡江英雄连”老兵汇聚一起,和连队全体官兵共同度过了这个特殊的连庆日。

  连队荣誉室里,珍藏着一个特殊的横幅。“身在渡江连,建设渡江连。离开渡江连,想着渡江连。”红色横幅的白色大字旁,签着300多位老兵的名字。

  一个名字,就是一个故事——

  何云科,“先遣渡江英雄连”的老连长,曾被毛主席亲切接见;龚满喜,1978年底从“先遣渡江英雄连”退伍,2年后二次入伍,参加边境自卫反击战……

  “历史和英雄离我们如此之近。”当连史里那些名字变成真人,出现在上等兵杨拯面前,他心中的震撼无以言表。

  这次连庆能有这么多老兵参加,还要从那本入选北部战区陆军“书上荣誉室”系列丛书的连史说起。

  当初担任排长时,刘斌斌负责介绍连队荣誉室。他发现,荣誉室的陈列内容以图片居多,缺少文字性记叙,能把连史讲清楚的官兵并不多。

  为了重编连史,刘斌斌翻阅军史和县志,咨询退伍老兵,四处收集资料。经过半年努力,他从所有资料中梳理出289张图片、8000多字的连史。

  编写连史的过程,也让刘斌斌想通了困扰自己多年的一个问题:时隔数十年,渡江这两个字,对今天的连队官兵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来自河北唐山,很多来自北方的战友和我一样,都没见过长江。”刘斌斌说,“以前,长江对官兵而言,更多的是连史中的一个词语。”

  问题的答案,藏在巡逻路上。100多公里的距离,在现代社会本不算什么,但在日复一日的巡逻执勤中,这100多公里就成为一个“漫长”的概念。

  “一个没有时间的地方。”这句话写在官兵巡逻的路上。72年过去,横亘在连队官兵面前的,不再是那条波澜壮阔的大江,而是那条长长的海防公路。

  对他们而言,长江不再只是一条河流。这条承载连队历史的大江,已经成为所有“先遣渡江英雄连”官兵的精神地标。

  在海防公路上巡逻,其实就是在追溯这个精神地标。这种追寻与守护让官兵们每一天的训练和生活充满意义。

  争渡,是这支英雄连队在时代浪潮中的姿态

  走进连队大门,连长李道赢在一面墙前站定,敬了个军礼。墙面上,“先遣渡江英雄连”的战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我们连队特有的报到方式,休假或出差回来的每名官兵,都会在这面墙前给连旗敬个军礼。”李道赢说。

  这面战旗代表着连队官兵的战斗精神。正如“先遣渡江英雄连”连歌所唱:“让革命的战斗作风永远发扬。”

  “我们连的‘脾气’比较倔。”在四级军士长王志亚看来,这种“倔”在遇到任务时尤其明显。

  那年盛夏,连队承担北部战区陆军某集训任务演示,主要负责宿营部署和班进攻战斗2个课目。

  正逢雨季,连队先后3次更换宿营场地。考虑到宿营条件变化,王志亚和通信班班长卢海涛等几名战友,连续4天加班到凌晨,将一台运输车改装成炊事操作车,既利于快速架设,又便于机动和伪装。

  “演示完,兄弟单位的领导纷纷问我要联系方式,询问我们改装方法。”想起那天的场景,王志亚笑了。

  另一边,上士郭朋威带着膝伤,在泥水齐膝的战壕进行班进攻课目训练。数百米的距离,一天冲刺十几次,郭朋威和战友拼尽全力,圆满完成演示任务。

  连队每名官兵都格外珍惜每一次任务,这是他们向这支英雄连队证明自己的机会。

  时代在变,这支部队那股精气神却传承了下来。

  回到连队,郭朋威走到战旗那面墙前报到,敬了个礼。

  争渡,是这支英雄连队在时代浪潮中的姿态。

  “先辈创业垂千古,擎旗自有后来人。”战旗墙两侧白色油漆书写的两行大字映入眼中,刻在心底,郭朋威走向未来的勇气又足了几分。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