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中国妇女报:让妈妈回到农村照顾留守儿童?这样的倡议简直就是大写的LOW

作者:高富强 发布时间:2017-09-20 18:54:20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97294de7a6545d2f250314ba3bdadbf8.jpg

861b63326b0cda1df282918da7a24da5.jpg

(民族复兴网编者按图)

        随着美国斯坦福大学罗斯高教授的演讲《农村儿童的发展怎样影响未来中国》在朋友圈刷屏,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被重新开启——妈妈该不该回到农村照料孩子?

  虽然,正反双方交锋激烈,但主要的集中点在于,是国家应该向农民工的子女开放城市福利政策,还是应该在农村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岗位,让农民工在自己的家门口就业?然而,当争论双方把议题设定为“妈妈该不该回农村”时,背后暗含的逻辑则是,照料子女的责任与爸爸关系不大。

  在演讲中,罗斯高教授称,在中国城市,许多孩子接受过高中教育,而在中国的贫困农村,这一比例要低许多。而农村孩子不能上高中的原因,罗斯高教授说,是“一半的农村宝宝一辈子没有一个很好的IQ(智商)能够去用于学习”。

  而农村孩子发育迟缓(IQ低),罗斯高教授给出的解释是:“营养不良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觉得更大的问题是养育问题——怎么养孩子。”在演讲中,罗斯高教授反复提到“妈妈”这个词,他说,我们问抱着宝宝的妈妈,你以后希望孩子会上学到什么程度?我们问妈妈,昨天你有没有读书给你孩子听?我们团队跟几个其他的团队在中国推广一个课程,这个课程就是教妈妈怎么跟孩子玩?

  甚至,为了说明妈妈的重要,罗斯高教授在演讲中说,0到3岁期间,父母把孩子给奶奶带,自己回去工作,孩子平均IQ是88,53%的孩子IQ低于90,智力发展缓慢。但是“我们教了6个月,上26次课,如果妈妈在家,孩子的认知发展完全正常”。

  说实话,听这样的演讲,我的心里很不舒服,孩子是父母双方的,怎么能把照料孩子的责任单方面压到妈妈一个人身上?

  当然,农村的现实状况是,爸爸到城市里打工,妈妈在农村照顾一家老小。如果相关团队做与留守儿童有关的项目推广,或许只能找妈妈配合。让爸爸转换角色,像现在的妈妈一样照料子女,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改变过程。

  但是,罗斯高教授却把现实的不合理当成了继续维持不合理的理由。他说,要提升农村孩子的认知能力,必须要让更多的妈妈回到孩子身边。

  现实中,妈妈确实更擅长照料子女,但这是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与生物规律毫无关系;而爸爸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严重缺位会被视为正常,那是在人类的历史上,爸爸一直没有被社会文化定义成子女的照料者,并不是子女不需要爸爸的陪伴。

  我无法断定罗斯高教授的调查数据是否科学准确严谨,但他的建议在我看来却太不靠谱,让妈妈单方面回家照顾孩子,本质上就是把妇女与孩子与家庭捆绑,这是把妇女来之不易的走出家庭的进步又准备打压回去。

  农村妇女地位的提升,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冲破家庭的羁绊走向社会,到城市务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农村来到城市,她们改变了必须依赖丈夫或婆家的千年传统,有了梦想,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当然最终拥有了与其他家庭成员分庭抗礼的话语权。

  事实上,无论我们对照料孩子的妈妈给予怎样的赞美,但以母亲的身份照料孩子本身,既不会增加自己的收入,又让女性丧失了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最终的结果可能会是,把回家照料孩子的妈妈置于一个不利的境地:农村传统习惯是男方婚前提供住房,一旦婚姻发生变故,妇女既没有地方可住,又没有一技之长,非常容易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

  事实上,留守儿童的困境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去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专门提到,“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并没有专门强调留在家里的必须是母亲一方。虽然现实中可能更多的妈妈会回归家庭。

  我想说的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困境,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化解,但切不可把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寄托到妈妈回归家庭上。当全世界都在倡导爸爸应该回家养育孩子时,提议妈妈回到农村照料留守儿童的观点真的显得太过Low了。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特约评论员 ​高富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