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廉政瞭望:你死我活的较量,清代淮安奇案中的反腐启示

作者:习骅 发布时间:2017-02-11 08:21:42 来源:廉政瞭望 字体:   |    |  

e1d28894fcec436c0e55148c5b528106.jpg

  本文首发于廉政瞭望2016年第24期,原文标题为“你死我活的较量——清代淮安奇案及其启示”。

  督查组长自杀了

  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初夏某日清晨,嘉庆帝像往常一样赶到办公室主持例会,谁知会议刚开始,他就被惊到了。监察机关负责人――都察院左都御史要求先发言:江苏巡抚派往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赈灾工作督查组负责人李毓昌悬梁自尽!

  嘉庆帝大为震惊,连忙问:什么时间?左都御史回答:大半年了。嘉庆帝问:为什么现在才报告?左都御史回答:死者的叔叔李泰清昨天来都察院上访,我们这才知道。嘉庆帝略一思忖,说了两个字:蹊跷!

  在大清一百多年历史上,监察官自杀的事情从未发生过,和平时期朝廷命官遇害也不多见。况且,查赈是个面子里子兼具的美差,又得上级信任,又有油水可捞,自杀实在不合常理。

  李泰清的陈情书呼应了嘉庆帝的感受。

  去年夏季淮河流域暴雨不断,导致洪泽湖水位暴涨,运河跟着决口,地势低洼的淮安府辖区顿成泽国,其中山阳县受灾最重,人民不是葬身鱼腹,就是流离失所。朝廷赶紧拨出巨款,明令地方政府逐户发放,不得跑冒滴漏,否则严惩。然而,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很快收到了举报信,指控地方干部侵吞大量救灾款物,天灾加上人祸,灾民实在活不下去了。他俩一合计,决定派出督查组,督促赈灾工作,核查举报内容,并任命候补知县李毓昌为督查组负责人。

  李毓昌,新科进士,山东即墨人,刚刚经吏部掣签分配到江苏。他带着三个助手兼服务员赶往山阳县开展工作,一个月后家属就接到了噩耗。叔叔李泰清读过私塾,会武术,是个有见识的乡村能人,受托南下迎灵。

  山阳知县王伸汉亲自接待李泰清,嘘寒问暖,一切安排得妥帖、排场,还派专人贴身服务。但李泰清不是来旅游的,他想知道事情原委,一个春风得意的大活人咋说没就没了?提起这事,王伸汉总是落泪:头天晚上好好的,谁想到呢……想看看侄儿遗容,棺木早已钉死,王伸汉劝他还是让亡灵安息吧。想向侄儿的三名下属了解情况,王伸汉叹口气说,主死仆人散,自古如此啊。

  末了,王伸汉还自掏腰包,送给老李一百五十两慰问金,相当于今天三万元人民币。当孤舟终于淡出视野的时候,王伸汉笑了。

  但他小看了这个乡巴佬。头天晚上,李泰清整理侄子遗物,故意弄得尘土飞扬,负责跟踪监视的家伙嫌晦气,躲到外面去了。李泰清很快发现有张纸夹在一本书里,正是侄子写给上级报告的草稿,蝇头小楷写得明明白白:这次赈灾款总共九万两,山阳王县令独吞了两万三千两,这是多少条人命啊!他还用重金收买我,今年皇上出的殿试题目正是“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德本财末),我蒙朝廷大恩,怎能负皇上!

  在侄子的一件衣服上,李泰清又发现了斑斑血迹。他迅速把衣服贴身穿上,把那本书牢牢揣在怀里。

  寻找青天的路很漫长。山东说事情发生在江苏,山东管不着。江苏说地方政府已经做过勘验结论,不再受理。李泰清走投无路,毅然北上,到都察院击鼓鸣冤。

  嘉庆帝看到这里,气得发抖。他想,不能让忠心报国的好干部死得不明不白窝窝囊囊。他觉得线索很明显,傻子都能看出端倪:县令的年薪只有区区四十五两,王伸汉竟拿出三四年的薪水去表达爱心,如此大方同样不合常理。这位帝王当场判断:极有可能是山阳县令杀人灭口!他先想让江苏彻查,接着又打算让山东来办,最终决定启动指定管辖,越过地方,由刑部会同都察院、吏部共同处理,一名军机大臣牵头,办案阵容空前强大。

 

  血腥的围猎

644229ff1bd07e03c214e573b5c60a09.jpg

当年的淮安府署。

 

  李毓昌刚到山阳县的时候,王伸汉并未当回事,检查组他见得多了,不都是好吃好喝好拿,转一圈走人吗?李大组长刚参加工作,嫩得很呢,搞不出啥名堂的。假如他知道官场套路,那也不难对付,无非是钱吃亏。但是,王伸汉很快就知道自己错了。

  李毓昌真刀真枪地干,每一招都直指七寸。为方便接待访民,拒绝入住县里安排的高档宾馆,借了个破庙住。不怕灾后恐怖恶劣的环境,手捧全县户口花名册和赈灾支出明细表,一头扎进乡村,挨家挨户核实起来。核对时间越长,脸拉得越长,等到差不多跑遍了全县,李毓昌基本不搭理王伸汉了。王县令心里发毛,赶紧想办法摸底。

  这天,王伸汉的心腹包祥请李毓昌的手下李祥吃饭。三杯老酒下肚,加上硬硬的银子落袋,李祥打开了话匣子。很不幸,李毓昌已经掌握了王伸汉的犯罪事实,并且记录了精确的数字,目前正在给省领导写报告呢。

  两个“祥”碰到一起,却带来了不祥的消息,王伸汉腿都软了,背着银子去找李毓昌做交易,被李毓昌严词拒绝。没办法,又让李祥把李毓昌的工作笔记偷出来。他的小算盘是,没有笔记本就没了证据,说啥都没用。即使李毓昌启动重新调查,来回一折腾至少两个月,足够做工作了。

  可是李毓昌睡觉都把笔记本揣在怀里,李祥根本没机会下手。督查组明天就要回苏州了,王伸汉不能再等了。他用五百两银子买通了李祥他们仨,请淮安知府王毂做主陪,为李毓昌饯行。王毂又没贪污,李毓昌怎好拒绝?

  席间,王伸汉不停地给李毓昌灌酒,好像没有那回事。等李毓昌喝大了,王伸汉在厕所里搂着李毓昌的肩膀,笑眯眯地说:咱为什么不能双赢呢?您开个价吧!

  李毓昌一激灵,头脑反而清醒起来。他指着王伸汉的鼻子斥责道:无耻!朝廷命官竟在灾民身上割肉,伤天害理,国法不容!不除掉你,我愧对百姓,愧对皇上,我死不瞑目!

  王伸汉又笑笑:年纪轻轻的,真想死啊?

  李毓昌回到住处瘫在床上,迷糊中直呼口渴。李祥递上早早备好的一碗毒药,李毓昌一饮而尽。可能是剂量不够,李毓昌喊肚子疼,却没倒下。李祥一看不好,使了个眼色,三个人把一根绳子套到主人脖子上……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哭喊着到县衙报案:不好了不好了,有人上吊了。法医尽管七十多岁了,但眼睛不花,发现死者还有中毒症状。一个人又上吊又服毒,他觉得既没必要,实际上也很难做到。话没说完,王申汉勃然大怒,破口大骂,法医无奈,只好按照领导意图给出结论:自杀。

  淮安知府王毂做过多地地方官,没那么好骗。他想,自杀总得有理由吧,说人家李组长自杀,给个理由先。联想到昨夜不欢而散的宴席和吵闹声,王毂断定这里面有名堂。他婉拒了王伸汉送来的一千两银子,打算亲自挂帅,一查到底。

  王伸汉却胸有成竹,笑着问知府:山阳县归淮安府管吧?这句话点到了穴位,说得他浑身冒汗。是啊,上级派来的人死在自己的辖区,已经够离谱了,万一证实是被人害死的,那淮安府就出大名了,这官还能当吗?不查,对不起良心;查,可能引火烧身,真是左右为难呀。最终还是屁股决定脑袋,知府大人用颤抖的手签发了报告,而王伸汉则付出了四千两的代价。

  报告中并未提到李毓昌的三个服务人员,卷宗中也没有他们的谈话笔录,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觉得这是个低级错误。但淮安方面说找不到人,两位大领导懒得再深究,熟练地画个圈,归档结案了事。

  捐官出身的王伸汉考虑问题很周全,早已给李祥他们推荐给苏北几个地方领导,重新安排了工作。一想到只需一半的钱就能捐个知府,王县令真是开心极了。一切都是那样天衣无缝、尽在掌握,而结局只是印证了《红楼梦》中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悲剧英雄

13a847e589105ff2c8c91c65a1fc00b1.jpg

李毓昌之墓。

 

  嘉庆帝的准确判断和坚决态度,大大推进了办案工作,真相很快大白于天下。山阳县令王伸汉及其帮凶统统处死,其中,为告慰冤魂,嘉庆帝指示将李祥正法于李毓昌坟前。淮安知府王毂以“知情受贿、同恶相济”被判极刑,想保住帽子却丢了脑袋。由于严重失察和不作为,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被嘉庆帝指着鼻子骂,然后严厉问责:铁保下放新疆劳改,汪日章被开除公职。

  李毓昌的精神气概震动了官场人心,嘉庆帝也深受感动,追授知府衔,并亲自作长诗加以表彰。从那时开始,李毓昌的名字一直在华夏大地流传,即墨人民更以他为家乡骄傲。由于年代久远,李毓昌墓早已破败,近年地方政府将墓园修葺一新,让家乡优秀儿子与日月同在。

  但是人们在拜谒李毓昌墓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既有敬佩和景仰、又有怜惜和遗憾。这是因为,李毓昌既是一个高大的英雄,又是一个悲剧人物。

  一方面,李毓昌忠于职守,嫉恶如仇,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不惜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忠诚、报效国家,是儒家所称的君子,民众眼中的好官,中华文化土壤中生出的一株秀木。这种特质会永远教育和激励后人,特别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时代的广大公职人员和党员干部。

  另一方面,李毓昌耐过了三十年寒窗苦,36岁才有机会实现修齐治平的儒家式理想,绚丽人生刚刚开始。然而,就在第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却倒在腐败分子的魔爪下,令人不禁唏嘘,痛心不已。

  反腐败首先要认识和了解腐败,知己知彼才能取胜。漕运和赈灾是清朝的腐败重灾区,“南漕北赈”就是这个意思。富庶发达的江南是政府的主要财税来源,大运河运送的是滚滚黄金;北方灾害频仍,朝廷经常要下拨资金赈灾救济,腐败分子岂能放过这两块肥肉。为此,朝廷很重视查赈工作,但查赈的官员往往与查办对象狼狈为奸,利用职权千方百计地分一杯羹,于是这个领域的腐败就成了常态。谁如果不这样做,反而不正常,这在当时是公开的秘密。

  而李毓昌恰恰真查赈,这就动了人家奶酪,坏了人家好事,毁了人家人生,对方自然穷凶极恶应对。所以,反腐败斗争虽不像战场上那样无炮火连天,但绝对是你死我活的较量,勇气和智慧缺一不可。

  李毓昌一腔热血大义凛然,但这远远不够。假如他对赈灾领域的积弊和人性之恶了然于心,对当地官场“森林”“树木”生态状况了如指掌,对反腐斗争的严峻性复杂性心中有数,不但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职业素养高、保密意识强,故事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句号呢?这个问题,值得当今从事反腐败工作的同志认真思考。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