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把心灵安顿在事业中

作者:徐建昌 发布时间:2021-02-23 10:53:05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让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成为一份割舍不下的牵挂,为之“不待扬鞭自奋蹄”,为之“衣带渐宽终不悔”,耕耘出强国强军更加明媚的春天

  国学大师饶宗颐说:“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任何人都有心灵安顿处,每个人的心灵安顿处都不尽相同。将心灵安顿于何处,折射出的是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精神状态,进而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和成败得失。生命有限,事业无限,只有将心灵安顿在事业中,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才能通过不懈奋斗来拓展生命的宽度、定义人生的高度。

  把心灵安顿在事业中,人生才充实。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过程中,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人生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实现。人们在劳动创造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充实了自己的生活,获得了真正的幸福。正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所说:“有人问我,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把一颗心托付给事业、将工作干成了事业的人,往往心无杂念、专一纯粹,在“不教一日闲过”中收获充实,品尝到幸福。马克思“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创造了“属于千百万人”的幸福;“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96岁高龄依然坚持每周至少完成3台手术,他说“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半个多世纪来巡逻在祖国西陲边境线上的“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在帕米尔高原上刻了10多万块“中国石”,这是她一辈子的幸福。干事创业的过程虽然艰苦,然而只要心怀事业、心向往之,就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把困难当成磨砺,身在苦中不言苦,实现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相统一。

  把心灵安顿在事业中,芳华才永驻。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这样描述奋斗中的人们,“他们甚至到了90岁依然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徐特立57岁时“拽着马尾巴”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老红军王定国年过百岁,依然坚持深入老区为群众脱贫致富而奔走;李桓英95岁入党,她说:“我觉得自己现在可能合格了,但还不能放松,还要继续奋斗。”一首经典老歌的歌词这样写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顶!”无数事实启示我们,革命人保持“年轻”状态的秘诀就在于把心灵安顿于事业中,以枕戈待旦的干劲、舍我其谁的冲劲为了事业全力以赴,从而激情满格、斗志永在。如此,人生便不老,芳华就永驻。

  把心灵安顿在事业中,事业才有成。“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爱一行方能精一行,安心者方可成大艺。把心灵安顿在事业中,才有如火激情和不竭动力,才能甘于坚守,直到事业有成。收获累累硕果的人,往往是倾注热情干事业的人,哪怕是再平凡的岗位,他们都一心扑在上面,把工作爱到骨子里,对事业极其认真,就算经受风霜雪雨仍然坚如磐石,纵使经历千难万险依然步履铿锵。陈俊武倾心于石油炼制科学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技成果;曾治中醉心于灌溉管理,总结出“七字经”被广泛应用;许振超痴心于集装箱装卸,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的绝活;王忠心投身强军事业,刻苦学习、严格训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兵王”。他们之所以能攀登上事业的高峰,正是得益于从心底激荡起的蓬勃向上的干事力量,因而忘我工作,创造出不平凡业绩。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开局起步之年,干事创业的机遇无处不有,大显身手的舞台无处不在。韶华可贵,光阴易逝,我们都应把心灵安顿在事业中,让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成为一份割舍不下的牵挂,为之“不待扬鞭自奋蹄”,为之“衣带渐宽终不悔”,耕耘出强国强军更加明媚的春天。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