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李北方:为什么富人的钱比穷人的钱更值钱?

作者:行走与歌唱 发布时间:2017-12-29 17:26:40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ba95d32cae1bf058adbeb9d7b59cd72d.jpg

  关于通货膨胀,在我的个人体验中有两个印象深刻的细节。

  一是在1990年代中期,如果没记错的话,是我上高二的那年,当时住校,在食堂吃饭。起初,一碗米饭五毛钱,忽然间涨到了八毛,没多久又涨到了一块。五毛的差价看似不大,但涨幅是100%。

  二是2008年我出国读书一年,回来后发现一块豆腐卖一块钱了,而就在一年前,价钱还是五毛。涨幅也是100%。

  通货膨胀,老百姓的话叫“钱毛了”,“钱不值钱了”。通胀的原因是货币发行得太多,货币的购买力取决于货币总量和财富总量的对应关系,钱印得多了,单位财富对应的货币量自然增大,物价就上涨了。对普通人来说,收入增长通常跟不上物价上涨的脚步,所以通货膨胀意味财富蒸发,意味着过去的劳动价值积累贬值。

  但是,多发货币与财富蒸发之间的关联并非必然的。假设国家以强力规定,在货币单位上加一个零或者划掉一个零,物价上也做同样处理,那么这可以视为货币发行量忽然间增加10倍或者减少到原有量的1/10,但既没有通胀发生也没有通缩发生。

  再比如,我在食品上的开支增加了100%,如果我的收入中用于食品的部分同时增长了100%,那么食品涨价就仅是名义上的,而非实质上的,通胀也没有实际发生。

  当然这只是假设的理想状况,真实情况是,物价涨了,老百姓的收入却没有涨,或没有物价涨得快。

  可见,货币发行量的增加不是通胀的充分条件,要理解通胀,还要考虑到新增货币在社会上的流动方式。

  新增发的货币不是均匀地直接分给每个人,而是经由一定的机制(如银行贷款)先被一部分人拿到,然后再通过经济活动逐步扩散。假设既有的货币总量为X,新增数量同样为X的货币,在社会总财富量不变的情况下,所有产品的价格最终都将上涨一倍,即一块钱只能相当于原来的五毛钱用。但这只是最终结果,是最后一批受到货币供应量变化影响的人要面对的,第一批得到新增货币的人没有这个烦恼,他们的每一块钱贷款,在购买力上都是顶一块钱用的。直白点说,富人的钱比穷人的钱更值钱。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通胀使穷人受损、富人受益,意味着财富的逆向再分配。

  法国经济学家约尔格•许尔斯曼的话可以作为佐证:“新的货币生产,总是使最初的货币使用者受益,而使最后的使用者受损。事实上,在西方最初的货币者使用者是金融市场,即银行,还有大型投资企业,而最终的受害者总是僻居乡下远离金融市场的普通民众。这是极不公平的现象。”这个道理其实是普适的,不仅适用于西方,在中国同样如此。

  根据2015全国“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将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M2)增长的目标定在12%,必要时可以更高。另外,在会后举行的总理记者会上,李提到了他春节前刚刚在西部探访了一些贫困家庭。

  政策的张力在这里便显现出来了。为什么要增加货币供应量?为了保增长。为什么要保增长?为了把蛋糕做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财富,让更多的人生活变好。总之,政府多印钱的目的包括帮助贫困者,道理简单明了。但我们的分析也表明,货币政策有社会再分配的功能,多印钱必然使贫困者进一步遭受通胀的打击,陷入更深的相对贫困。

  我们的经济工作者注意到这一矛盾了吗?是否应该认真分析这双重作用的关系?很可惜,少有人谈论这个问题。并不是这个道理多么难以发现,而是因为有人从中获利。(2015年)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