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历史战争人类的生动写照——读毛泽东《贺新郎·读史》有感

作者:伏牛石 发布时间:2022-01-14 11:33:22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读毛泽东《贺新郎·读史》有感

贺新郎·读史

毛泽东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写于1964年,新中国已经走过十五个不平凡春秋。历经百年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中国,终于在摆脱无尽屈辱后,挺起了胸膛,豪迈走进国家民族跃马奋蹄、奋发图强、自立自尊、全面建设的健康轨道。虽然前进路途上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但我们这个有着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硬是凭着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在长期战争留下的这片满目疮痍废墟上,把一个彻底换了人间的全新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特别是旧中国几乎零基础的民族工业,经过十几年努力,已初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完整体系。从前凡商品前都要冠以“洋”字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反了。非但如此,这一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了,霸权主义的核垄断就此打破,中国人的腰杆一夜之间更坚挺更硬朗了。

  当然,历史是不会按照人们的美好愿望直线延伸的。前进的道路上,总会有意料中和意料外的困难和阻力的。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一开始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在天安门前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之时,新中国土地上的战火并未熄灭,大西南解放的炮声依然在隆隆作响,残留在各地的国民党残匪败将,仍然在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制造不尽麻烦。之后的朝鲜战争又一打就是三年,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钢铁般意志,终于把不可一世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及其附庸它的十六国联军打败了。中国人自那时起,才真正令世界上一切敌人或朋友刮目相看了。

  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为了快速步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度头脑发热,全民大炼钢铁,举国虚饰浮夸,严重违背了社会历史正常的发展规律,虽然这些激进的做法很快被毛泽东察觉并及时纠正了,但还是带来了令人遗憾的次生灾祸。接着,三年自然灾害不期而来,中苏矛盾严重恶化。为了还清苏联催逼的债务,傲骨贯宇宙的毛泽东,号召全党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全力偿还外债。

  如果历史单从某一个侧面取代一切的话,这个阶段的新中国确实是天灾人祸交加,给国家带来了不容小觑的损失。然而,历史是现实的,更是久远的,若从宏观的大历史角度审视与评判,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征途上犯下的这点错误与它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卓绝功勋相比,实在又是微不足道的。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它所谓的兴旺发达时期,都会有诸多单究起来的缺点存在。只是后人随着时代烟云飞逝,那些附着在整体上的些小瑕疵,自自然然就退向了边角。留下的,是高山整体的巍峨与挺拔,是大厦壮观的气势与线条。谁也无暇无心无必要置历史主流于不顾,像谁死死拿西施脸上一二粒雀斑,硬要说她不是美女一样,否定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否定中国共产党为国家民族建立的不朽功勋。

  伟人的气魄、胸怀和思虑,绝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体会得到的。他所以被公认为伟人,必有常人难以企及之处。如果说伟人是站在珠峰顶上纵览四域的话,一般人充其量就是站在一个黄土包上领略所谓阔大风光的。一般人目之所及到荒草栎树,就以为是天下奇观;而伟人在他的立足点上所见的一切,远非孔夫子眼中的小小齐鲁可比。伟人可以创造千百万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丰功伟业,当然也难免会犯下受彼时主客观条件局限下的些微错误。由于伟人担负的事业宏大,他所犯下的过错也绝不会像摔破了一瓶醋一瓶油那般简单。谁如果顽固抛开伟人建立的煌煌功业不论,一味去叮咬伟人身上那些所谓的伤疤,除了证明你是无知,只有说明你别有用心了。

  我们还是回到毛泽东这首词作上来吧。全词分上下两阕。敢以“读史”冠名,若非大家,实不敢妄为。古今中外卷帙浩繁的史册汗牛充栋,即便谁穷其一生,心无旁骛,专心治史,如不得法,也难终其一端。只有把自己从浩繁史册中决然拔起,遨游于苍穹之上,然后俯视人间沧桑,历史烟云,你才不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让自己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毛泽东的气质胸怀,凛然天地之间,傲视万物,俾睨天下。他自小就有“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的虎气霸气,从来不会被客观世界所拘泥,时时跳出世俗圈子,以一种超然物外的胸怀气魄,去分析判断去推理演绎万事万物。这样,他便收获了如登顶珠峰一样的开阔视野与深广观感。

  词的上半阙,以生动形象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人类的进化及发展史。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人猿相揖别”,对人类的进化史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概括与提炼,由猿进化到人,本是一个极其漫长的演进过程。作者生动形象的拟人化“相揖别”三字,让人类这段演进过程充满温情、充满诙谐、充满生动意象。“揖”是一个自古至今一直被人类尤其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礼节,不管陌生还是熟识,只要在一定场合相见,相互打躬作揖,以示相互尊重。作者把这一礼节性动词镶嵌在诗句里,顿时给人一种人猿临界蜕变时的轻松可喜感觉,更让人止不住对千百万年前人类那段构木为巢,茹毛饮血,采食野果为生的生活,频生出无尽感慨。二是对旧石器时代的形象概述。一个简单的“只几个石头磨过”,就把人类的始祖原人带进了具备文明雏形的历史进步时期。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在几经风霜雨雪之后,不知渡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不知经过了多少次艰苦探索,不知付出了多少惨痛的代价,终于有了制作最原始生产劳动工具和自卫防御工具能力。不要小看了那些蠢笨的旧石器,正是它们的出现,才彰显了人类走出一般动物圈而独立于世的智慧体征。那些用于生产劳动和防御外犯的粗笨石器,只有人类始祖们才具备如此超众的聪明才智制造它、使用它。唯其处于人类智慧文明的萌始状态,作者才幽默恰切地戏称它为“小儿时节”。而这里的小儿时节,不唯指旧石器时代,其实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直到今天,我们能说自己就摆脱了“小儿时节”?看看千百年以来,国与国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内部亲情与亲情之间,发生的诸多矛盾纠纷,从哪里能够说人类已经进入了成熟圆满、和谐共处、兼容一切的成年时节了?看看当今世界,各种协约,各种组织,各种同盟,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宗教文化的利益纠葛,细想起来,哪一个摆脱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无为纷争?国与国之间,今天你和他好了,明天他又与你反目了;后天原本互不相识的几个伙伴突然和好了,而昨天还与你亲如一家的另一个伙伴又与你结了新仇了。人类就是这样率性单纯,弄性尚气,难以走出幼儿状态。整天除了打不完的口水仗外,便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血腥战争,把一个小小寰球搅得时时刻刻都周天寒彻。三是人类真正进入了今天所说的文明时期,标志就是冶炼技术的掌握,这是一个大跨度飞跃。至于人类何时掌握了象征着文明进步的标志性技术,考古学家从现已获取的资料作出的结论,也仅仅只是一个大致推断而绝非定论。因为时间久远,误差在三五百年甚至上千年,也全在合乎常理的推理之间。作者依然使用形象性的文学语言概括这段历史,“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一个“猜”字,凸显了作者对人类使用铜铁时间的不确定性看法;一个“不过几千寒热”,说明了铜铁发明历史的短暂和人类艰辛求索实践和成功后的温馨喜悦。寒与热,苦与甜,始终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否极泰来,苦尽甘至,本是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法则。自古至今,无论是谁,概莫能外。其实人类真正走进文明天地,开始有计划、有目的、有理想、有抱负的时代,不过几千年时间。历史走到今天,虽然文明的程度越来越深厚博大了,可对于人类的长远来说,这段历史依然是短暂的一瞬间。后面未知的世界,将会更远、更美好、更成熟、更趋于今天人民期望的和谐共存。那是现今处于“小儿时节”的人类,不可比拟,不可想象的完美天地。

  千年万年以后,文明更昌,繁华更胜,那时候的人们定会像我们今天一样,笑看我们如同我们笑看猿人时代一样,只是如今的人类不愿感觉或者感觉不到罢了。四是作者用“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高度浓缩了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次次洗礼中血战前行的历史。自古以来,推动人类社会飞速向前迈进的无不是大大小小的战争。战争成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助推剂,战争成了历史的主色调主旋律,战争更成了人们既厌恶之至而又津津乐道的血腥而凄美的不朽话题。不管是局部的区域的跨国的还是波及全球的一切战争,都有其正义非正义之分,都演绎出了说不完道不尽的充满迷人色彩的动人故事,都难以数计地走进了一代代人们的口头相传中,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的记录与描绘中,以及现如今影视作品连篇累牍的情景艺术再现中。人类每一时期都曾有过短暂的和平安定,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局部的安定并不意味着全局就安定,全局的安定并不意味着局部就没有战争。外交场合里的握手言欢背后,保不准就会有暗弹突然飞来。萨科奇不是在和卡扎菲的热切拥抱中,突然就向卡扎菲扔去了置老卡于死地的炸弹?萨达姆不是曾经深获美国的支持打败过伊朗?本拉·登不是曾在美国的扶持下对抗过苏联?国与国之间的所谓蜜月终不过是一颗烟幕弹,内里无不包藏着丑恶的欺骗奸诈与祸心。历史就是这么现实与残酷,就是这样充满血腥与变数。今天的敌人,为了各自利益,明天有可能成为所谓的朋友;同样,昨天的所谓朋友,为了利益纷争,今天就可能陡然变成生死敌人。只要世界上有利益之争,只要世界上有人试图要称霸一切,只要这个世界上有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抵牾和差异存在,这个世界就会永远有新式的武器从人类自己手中诞生并用来杀伤人类自己,这个世界就永远会发生战争到处充满血雨腥风。毛泽东,作为华夏民族名世五百年的第一人,他居高临下,以洞悉一切的慧眼,把一部人类历史彻底看个透。这是任何只知道躲在臆想空间里,隐隐哼咛的所谓文人雅士们到死都不能企及的境界,这是他们即便有机会再托生十回百回也不可能感悟出来的平凡而深奥的道理。

  词的下半阙,是对整部历史的审视和评判。作者以坚定唯物主义者态度,客观公允地读史评史,把人们从他创设的深远意境中带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这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作者以熟谙历史者的感喟,告诉人们读研历史的艰辛。“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这里的“一篇”和“头飞雪”形象生动深刻简约,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研究学问的劳神费思,评判历史的纠结难分,提炼出一个独到观点的艰辛与不易。更让人藉此可见,一个人真要面对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如果没有明晰的思路,没有高屋建瓴的慧识,没有披沙拣金的能力和慧眼,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势必会裹挟在茫茫史海里,或彷徨犹豫徘徊不前,或迷失方向不辨东西。从这里,我们即刻便会领悟到许多皓首穷经的学者,为何穷其一生也终难捋清楚历史一丝脉络的遗憾和原因。毛泽东无异是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眼光和境界去看待历史、研究历史、评价历史的。他有一般历史研究者达不到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他所说的“斑斑点点,几行陈迹”,已经是许多专业研究者也难以企及的丰厚,难以达到的高度,难以望其项背的秀美。难怪连彭德怀这样横刀立马所向无敌的元帅也由衷地感慨:我们党内,真正懂历史的人只有毛主席。二是作者在接下来的词句中,一以贯之地说出了自己惯常的观点。史书上记录的由皇家自己指定的史官撰写的所谓正史,无不是美化颂扬他们自己的,里面不乏掩丑遮羞后虚饰的所谓功德,这些都和那时那地的那人那事的实际作为大有出入。因此,作者对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所谓功德事业,不是盲从史书的记载,直截了当地指出它难以规避的虚假性。中国有句俗谚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其实一部历史大致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可以想象,楚汉之争中,成功一方的如果不是刘邦而是是项羽,那么刘氏一家及其汉初三杰的面目就会是另一副模样;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对决,如果胜利的一方换成了陈友谅,同样,朱氏一家在历史记载中的形象有可能是令人生厌的盗匪逆贼,刘伯温、徐达等谋臣良将在人们的传说里就可能是助纣为虐的帮凶走狗,而绝不是现在人们熟识的名士功臣。这里倒用得上孟子说的那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毛泽东绝不是那种绝对循规蹈矩甚至墨守成规的学人,他超凡的气魄,过人的见识,独特而辩证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对历史会做出客观公允绝不媚俗的评价。三是在质疑了五帝三皇记载的不真切后,作者以一句设问提醒读者的注意和警觉,为下面回答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做了自然的过度和铺垫。“有多少风流人物?”何谓风流人物?谁是风流人物?这是一直以来人们争执最大的问题。而毛泽东的一贯观点始终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他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由前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心里的风流人物,绝不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更不是他漠视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是谁呢?紧接着就给了直截了当的回答:“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作者对柳下跖这位奴隶起义领袖沿用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称呼“盗跖”,这是别具匠心的反义正用,而正是这些被正统观念,主流史学称为“盗”的人,才是作者大加称颂并予以高度肯定的历史创造者。一个“流誉后”,充分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统治阶级称为“盗”的人们的歌颂肯定与褒扬。到这里,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在天安门城楼上,当人民由衷地高呼“毛主席万岁”的时候,作为领袖的毛泽东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脱帽振臂回应“人民万岁”的。那时候,领袖和人民相互尊重与热爱的关系的确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四是作者把读者从对历史的追忆和评判中带回到现实中,让读者明白今天的人民已经走进了度过暗夜迎来破晓的历史时刻。作者和他的战友们,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斗,终于把一个被少数人操纵的旧天地彻底翻了过来。人民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旧有的权贵阶层,无良精英阶层,无端占据社会财富不劳而获阶层,都已经从他们世代作威作福的宝座上被拉了下来。劳动者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尊严而体面的工作、收入和生活环境。“歌未竟,东方白。”即是对象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又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展望。“歌未竟”三字中的“歌”字,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性质的不同观点与争执,也可以理解为对即将到来实际上已经到来的新生活的颂赞。按照第一种意思,我们可以说,争执归争执,议论归议论,甚至吵嚷归吵嚷,历史的脚步已经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向着它的必由之路迈进了,人民已经当家做主了,长夜难明的赤县天已经发白了,历史已经走进了一个新生的充满青春活力与生机时代了。按照第二种解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民拥有了千百年来被少数人牢牢掌控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这就是改天换地,这就是彻底翻身,这就是公平正义,这就是扬眉吐气。因此,不管怎样的高兴怎样的咏赞,都是应该的,都是正确的,都是充满喜悦的。不管是两种意思中的哪一种,后面的“竟”字,即告诉我们评判历史的各种争执不会轻易罢休,对新生活的追求向往与歌颂当然也不会轻易停止。

  本词的语调是舒缓轻松的,立意是深刻严肃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变的。作者寓议论于生动描述之中,不枯燥生硬,不理性逼人,完全让你在看似幽默闲适的话语中,领略并接受作者所表述的观点。整首词的遣词用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在充满诙谐幽默和生动活泼的话语中,向读者交流了作者的所思所感所得。使你从那些富有表现力的“揖”字“磨”字“翻”字,还有“弯”字“飞”字“挥”字中间,细细品咂,琢磨出不尽的味道,幻化出无数的生动意象来。作者就是这样把一个本来极其严肃的题目,写得神采飞扬,挥洒自如。让人感到他似乎不是在读史论史,而是随意在深思默读后掩卷起身,来回踱步中,无意间随口轻吟而成。读这首词,你眼前会幻化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胸怀远大抱负建立了千古功业的伟大政治家,带着诗人的浪漫与洒脱,带着哲学家的睿智和深邃,带着登泰山而小齐鲁的宏阔视野,带着穿透世间万物的深邃锐利目光,带着无以伦比的豪迈与气魄,举手投足之间,谈笑蹙眉之时,就那么轻轻一吟,便出口成篇,一首内涵丰厚、生龙活现的佳作,顷刻之间,花落人间,带给人不尽的人生启迪和艺术享受。

  2012-11-6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