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一部惊心动魄的“大片”

作者:吴珺 发布时间:2019-05-14 15:42:47 来源:文汇报 字体:   |    |  

     谍战类的影视作品观众并不陌生,《潜伏》《风筝》等作品曾经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用舞蹈来展现谍战故事,确实是一项巨大挑战。如何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既看懂故事又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考验的是编导解构故事、铺垫悬念以及运用舞台的综合能力。

  故事先行,牵引人物

  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讲好故事。而舞剧在以往的认知中,总冠有“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帽子。然而,这部舞剧中编导扎实地将故事完整呈现于观众面前,并努力让上海、谍战等传统元素焕发新的生机。首先,在人物设定上就有两位主演和七位关键性角色。数量之多,前所未有。由于故事的复杂性,使得每位人物都有特定的舞段展现其在故事中的作用。如同一条珍珠项链一般,串联起各自的使命,为故事的发展铺垫。

  其次,编导利用更多电影中的特殊叙事手法,展现主角内心状态,创造新的叙事逻辑。倒叙、插叙、平行蒙太奇都运用于舞蹈的编排中,使得观剧体验如电影一般。例如,李侠与兰芬在拿到装有情报的盒子后,舞台的左侧瞬时切换为裁缝放置情报的情节。学徒英勇就义后,李侠回忆两人的战友之情也是通过插叙的方式展现。以现实与回忆的交叉来渲染信念的可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编导将平行蒙太奇的叙述方式运用于舞台:一侧是李侠在脑海中推理演绎裁缝被害过程以及情报的藏匿之处;另一侧是兰芬在黄包车上发现特务假扮车夫的惊险情节。同一时间顺序下,两个不同的空间,上演着命悬一线的紧张桥段。一墙之隔,时空并进。使得紧张感步步紧逼,直抵咽喉。随着一声枪响,所有的压力得以释放。舞台上,子弹击穿了时空之墙。特务被兰芬击毙,但裁缝永远离开了信赖他的同志和战友。如此巧妙的叙事方式让人在紧张的气氛中发出赞叹。

  舞台装置,瞬息万变

  除了传统舞剧中的布景和道具,舞美设计将可操控的机械式巨型移动屏风运用于舞台。这些屏风可以逐次展开、收拢,又可以组合、旋转,加之多媒体影像的渲染,使整个舞台空间瞬息万变,为作品中的人物运动提供了丰富的色彩和形式感。此种舞美设计,灵活地分割出了舞台的近景、远景,亦能够在舞台上划分出两个平行的时空区域,大大丰富了编导在叙事上的多样化需求。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样灵活的装置设计,编导是无法将曲折波动的故事情节,在流转的空间中展现的。例如,展现市井街头的清晨时,巨大的屏风犹如立柱般布于舞台。人物在屏风后你进我出,错落有致,一派繁忙景象。而每一组人物的关系也是伴随着这种遮蔽与敞开,给观众以神秘感。组织严谨的画面将故事的丰富性包裹于其中,引发观众的想象。

  堆叠细节,蕴含张力

  既是谍战,必处处悬疑,步步惊心。其中,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极致把握,展现了两位女编导细腻的编舞风格,以及演员们出色的表演。首先,就是细致入微的面部表情。地下工作者的眼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复杂,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李侠的眼神柔和中透露着坚定、兰芬的眼神小心谨慎、女特务的眼神凶狠毒辣、裁缝的眼神透露出老共产党人的沉着与信念。一个简单的回眸或者对视,就能够表达出许多的信息,内心的戏剧张力是巨大的。其次,是对道具的细致处理。兰芬织的红围巾,寓意爱情也成为李侠被追杀的信物。学徒为掩护李侠而就义,遗落在雨中的红围巾,既象征着死亡的鲜血,又暗喻坚定的红色信念。小小道具串联起三人的命运与精神世界。还有,裁缝的皮尺也是全剧重要的伏笔。

  细节的层层堆叠,使悬疑与紧张巧妙地渗入舞剧,在不经意间给观众营造一种戏剧的张力。就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道具就能揭示出人物的性格与情感。这种表达是细腻的、隐忍的、节制的。与肆意的煽情不同,在即将喷发的情绪高点上选择控制,正是直抵观众内心的那一击。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