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没有王承书先生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

作者:佛兰次小区 发布时间:2021-01-30 09:05:12 来源:转载 字体:   |    |  
——致敬新中国伟大的拾薪者!

没有王承书先生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致敬新中国伟大的拾薪者!

中国的居里夫人

  原子弹的核心材料是铀235,有了它,造原子弹就比造汽车还容易。而要把铀235从矿石中提炼出来,比把融在一盆水里的一粒白沙糖提炼出来还难。世界上很多国家用举国之力弄了几十年,至今也没能弄出来。而王承书先生竟在近乎赤手的条件下,攻克了这一世界难题。有了原子弹,新生的共和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讲话再也不是无足轻重了。

  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1994年6月18日),湖北武昌人,核物理学家,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享誉世界物理学界的中国的居里夫人。

  王承书从小聪明绝顶,1930年18岁的王承书便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 王承书报考燕京大学物理系,是因为她看到了中国在自然科学落后这一短板,而自然科学要赶超世界,物理学必须扛起大梁。该班13个入学新生中,她是唯一的女性。经过逐年淘汰,1934年仅毕业了4名学生。而且,这个全班唯一的女生,却让全班男生望尘莫及,并获得金钥匙奖,就连老师都沉醉于她的才华,最终两人成为一生伉俪。

没有王承书先生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致敬新中国伟大的拾薪者!

先生夫妇

  在燕大,王承书仅用两年时间便攻读了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王承书被迫离开北京,辗转于南京、武昌、桂林、贵阳等地。一路颠沛流离,王承书目睹了国家的千疮百孔,民族的水深火热,列强的无恶不作,进一步增进了她为中华之崛起奋发图强科学救国的决心。

  战争的灾难已经不可能实现自己科学救国的宏愿了。1941年,29岁的王承书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获得了赴美留学机会,师从乌伦贝克教授。乌伦贝克是电子自旋的发现者之一,理论物理学方面的学术权威。王承书赴美留学源于内心强烈科学救国的使命驱动,她十分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几近玩命地学。辛勤的汗水不断浇出了丰收的硕果,短短几年,他的学术成果轰动世界,成为物理学大师。她第一个发现求解玻尔兹曼方程的本征值理论,提出适用于多原子气体的推广的玻尔兹曼方程,即"WCV"方程轰动物理学界。1944年,她的博士论文《The quantum theory of the second virial coefficient of the diatomic gas》(双原子气体第二维里系数的量子理论)再次轰动美国。1951年,她提出世界物理学的新观点: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震惊世界。她被载入世界物理学史册。1952年,她第一个证实了索南多项式。再次震惊了世界!拿诺奖只是时间问题。 她与乌伦贝克教授的关系与由师生关系转变成为合作者的关系。1980年乌伦贝克教授在流体力学年鉴上发表文章,还专门对她与王承书在这一时期中的研究作了回顾和高度评价。

没有王承书先生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致敬新中国伟大的拾薪者!

王承书先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王承书求学的目的不是拿诺贝尔奖,不是为了个人荣誉和优越的生活,而是为了报效祖国。在国外的每一天,她都盼望能回国工作。实现心愿的机会终于等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王承书激动得夜不能寐,立即着手回国。然而,美国当局却是百般阻挠,就是不放她走。直到1955年中美达成有关协议,又通过周总理斡旋,王承书和丈夫孩子一起,才于1956年回到阔别15年的祖国,此时,她已经44岁了。踏上自己的国土,看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承书百感交集,欣喜万分。回国那天,她深情地写道:“在离别了15年的祖国国境上,第一次看到了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热情拼命工作,要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奉献给祖国。"

  王承书抛弃唾手可得的荣誉和已经优厚的生活,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她的导师惋惜之余弄不明白她是怎么想的。临别前还在向她阐述留在美国的好处,回到中国将面临的艰难。王承书坚定地表示:"虽然中国穷,进行科研的条件差,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我要亲自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她的导师闻言由对她的惋惜变成了对她的惊讶和敬佩。

没有王承书先生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致敬新中国伟大的拾薪者!

钱三强与王承书

  回国后,王承书顾不上休息和走访阔别多年的亲友,立即向组织上提出投入工作。钱三强很快就找到了她,想让她研究热核聚变技术。这相当于在她44岁又从零出发。王承书二话没说,立即全身心投入其中。她的学生和同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王先生工作起来就像上足了劲的发条,总是马不停蹄。短短两年,她竟以自学成为最顶尖的热核专家。

  49岁,钱老再次找到她,动员她从事分离轴同位素秘密任务。一旦接受,不但她要再次从零出发,还意味着她连同她的名字以及所有的成就,都要一起消失,且不知截止日期。

  钱老等着被拒绝,却听到了斩钉截铁的仨字:我愿意!

  1962年,王承书悄悄来到了荒芜又神秘的504厂,此后17年间先生与家人天各一方。厂里那么多人中只有她一个女性,实际上,那个年代研究核弹的,整个中国也只有她一个女性。在这里,她没日没夜地计算、推导,稿纸塞满了一个又一个抽屉,一头黑发也算成了一头白雪。领导来视察,问她能不能完成任务,她信心满满地说:“在我的字典里,除了对孩子的承诺不能兑现,对国家的全能兑现。”

  先生的汗水再次浇灌出了成功的花朵,成堆的稿纸终于得出了级联中的丰度随时间变化的理论曲线。1963年底,工厂第五批启动,实测结果同理论计算很好地吻合,精料端丰度达到预期值,提前完成供给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料计划。1964年,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

没有王承书先生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致敬新中国伟大的拾薪者!

1964年我国首枚原子弹爆炸

  为了适应对浓缩铀需求的增长,国家下达了研制大型扩散机的任务。钱老又来找她,于是,就有了这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

  “你在这儿工作有什么困难吗?”

  “没有。”

  “那生活有什么困难?”

  “没有。”

  “有什么话要我捎给文裕(丈夫)吗?”

  “没有。”

  “如果要你继续呆在504厂,你愿意吗?”

  “我愿意。”

  王承书接受了总设计师的重任,并亲自参加物理参数的选择工作。这是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扩散机,1978年获多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防科委特别奖。

  其实,先生在504工作不是没有困难,而是困难一大堆。仅科研经费一项就捉襟见肘。但先生更知道国家的困难。先生在504厂工作数十年,不但带领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一起,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为国分忧,忘我工作;还把自己外出办事的出差补助费、各种奖励和稿费全部捐献给单位购买书籍和文具用品,捐献给中国核学会铀同位素分离分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为了弥补办公费用的不足,她自己花钱买了大量纸张供理论工作人员使用。在国家面前,先生那里从来没有过一个不字,哪怕是天大的困难。

没有王承书先生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致敬新中国伟大的拾薪者!

先生作科研报告

  先生还以厂以岗位为课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科研人才,在铀同位素分离理论领域中进行了开拓性工作。先生瞄准世界最新技术,预见到寿命问题是离心技术成败的关键之一。为此,先生领军科研团队一头扎进去就是数十年攻关,直到先生离世,目前离心法在中国已走向工业应用阶段,激光法也已取得实验上的重大突破。

没有王承书先生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致敬新中国伟大的拾薪者!

先生和她的学生们

  1994年6月18日,先生默默无闻地走了。病危时先生留下最后遗嘱:将一生积蓄10万元,连同身体全部捐献。先生走后,人们发现了一张发黄的字条,上面写着:“无论任何条件下中,对决完成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先生奉献了一生,也清贫一生, 直到病逝,整个国家没有几个人知道王承书是谁。

  是的,造福民族的伟大人格从来都不会在戏台上展示自己,而是把自己融入国家和民族的血脉之中,赋予国家与民族强健的体魄和希望的未来。

  面对先生的一生,用什么样的称赞都显得苍白无力,堆积什么样的华丽辞藻,都显得自作多情。先生就像同位素中的特殊粒子,虽然并不是很多人都知道,但决定物质的属性和价值。

  先生是上天给我们的礼物。先生让我们读懂了伟大与崇高,读懂了高贵与不朽,读懂了中国脊梁,读懂了掌声和目光应该给予谁。

  先生走后十来年,一位八零后女子以先生为榜样,也像先生一样为国忘我,潜心苦读,硕果累累,从科研界脱颖而出。16岁考入北京信息工程学院,32岁的就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领军中国“北斗系统”,取得举世瞩目科研成果,她就是“北斗女神”徐颖。

没有王承书先生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致敬新中国伟大的拾薪者!

徐颖

  参天红松洒落的松果,已经深深落进民族的心田,必将不断长出参天大树,先生不朽的精神必将长久鼓舞和激励来者,赋予吾华旺盛不衰的生命力。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