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马伯庸: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

作者:国家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2018-07-03 08:23:58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b52f49eb646e7a4a0821eb8b997d7548.jpg

4f186f11b6e18b4485abab4730f19ec2.jpg

  平壤是明军入朝后第一个要拔出的战略要地,总帅李如松移营药山上,命其他部队把整个平壤城包围了起来。随后日军主动出击平壤城南,朝鲜军大溃崩散,死伤惨重,直到辽东军赶来支援,才勉强站住阵脚。但这次失败不是没有价值,李如松从中发现了日军五处致命破绽。

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


  第一个是自大。

  从壬辰年四月开战,日本人在陆地上还没遭遇过大的挫折,过于顺利的战局养出了一伙骄兵悍将。李如松推测,耀武扬威的日军一定不会放过夜袭的机会,便吩咐麾下做好准备。果然小西行长率3000兵马发动夜袭,但狼狈而归。

  第二个是弹药匮乏。

  李如松注意到,日军的铁炮射击密度远远不如之前那么大。很多战斗中,日军选择了白刃战,甚至使用朝鲜伪军的弓手。这一切迹象表明,日军的弹药储备已经低到了一定程度。

  所以在大明的火炮辎重队抵达不久,李如松决定初八发起攻击。明军分成了三个集团,从西、南、北三个方向把半个平壤外围团团包住。

ee258a3ef06336efdb903edc9d6ebebb.jpg

展现明朝骑兵与日军战斗场景的绘画

  东边呢?平壤的东城出了大同门,直接面向大同江。此时正值冬季,大同江的江面已经结冻,人马皆可通行。如果一点兵都不放,岂不是放任日本人逃走吗?

  这就是李如松发现的日军第三个破绽:无心恋战。

  平壤城对日本人来说,不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是可以拿来谈条件的筹码。在开战前夕,小西行长一直在跟明军谈判,说明他的作战意志不很强烈,只要损失大一点,就会弃城东遁。李如松的主力是辽东骑兵,攻城战不是他们的强项,追击才是。

  正月初八清晨,明军对平壤城的总攻正式开始。首先发出怒吼的,是明军的炮兵。无数炮弹飞过城墙,一波接着一波,声势极其惊人,战场陷入一片火海。就在平壤城北、西、南三面同时陷入混乱的时候,明军精锐部队不动声色地接近了牡丹峰。占领这道城门,切断北城与平壤城之间的一切联络与通道。

  日军连一个上午都没坚持住,这是李如松发现的日军第四个破绽。

  在古代,主帅都会选择一处高地,登高望远,便于掌控全局。平壤城最好的瞭望地点是在牡丹峰。明军一攻城,小西行长一定会选择这里——可问题是,牡丹峰不像别的制高点是在城内某处,而是孤悬平壤主城之外,只靠一个城门连接。只要这里掐断,日军指挥中枢就失灵了。

4dec204f4b965f9e46e30cf6ad97145c.jpg

明代的火铳兵,他手持的三眼铳是明军重要的单兵火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连续发射,构成密集火力,有利于压制行动迅速的骑兵

  果然,日军发现明军这个企图以后,拼命派兵攻打北城。主将吴惟忠死战不退。小西行长吃了一吓,返回城里以后再也不敢爬高了,而是把登高瞭望的任务交给了手下。这种间接报告的办法,最终害了自己。

  自战斗开始,李如松就骑马带着护卫们往来于三门之间的阵地指挥战斗。主帅冲锋在前,明军士兵顿时不要命一般地发起了进攻。于是小西作了一个决定,他把含毬门负责防守朝鲜人的守军抽调了一部分,补充到七星门和普通门去抵挡明军。可他们一撤,朝鲜军立刻撕下伪装。他们其实是明军化装的,为的就是趁虚而入。

  日本人这种对朝鲜军极度轻视的态度,是平壤日军的第五个致命破绽。

  于是,平壤城的日军连一个上午都没坚持住,含毬门、普通门与七星门就相继失守。为了迅速占领平壤,同时减少明军士兵伤亡,李如松立刻调整了战术:火攻。

9239a29ad047c5822e301f0f2bc6cbd3.jpg

明代的重装步兵,他身上的铠甲由唐代的明光铠改良而成,头盔上有遮挡用的护耳,样式与唐代类似,但材质变成了钢铁

  同时,一股明军精锐迅速形成一个箭头,一口气直插到了平壤城的日军指挥中枢——风月楼。小西行长的兄弟小西与七郎、从兄弟小西安东尼奥和亲戚日比谷奥古斯特三人,顿时被活活烧死在这楼里。

  日军伤亡惨重,就在这时候,明军却突然撤退了。很快李如松派人送来口信,说我不忍多杀生,要么投降,要么滚蛋。当夜,小西行长带着数千残余日军与十日份的粮草渡江而走,告别了这座伤心的城市。

辽东铁骑以一当十


  平壤大捷是壬辰开战以来,中朝联军第一场陆战大捷,它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把朝鲜的命运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随后,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向东做了试探进攻,初九日进占黄州,初十抵达人去城空的凤山,并在一月二十日占领了空无一人的开城。

  李如松按捺不住心中喜悦,亲率精锐急匆匆出了开城,朝汉城而去。一月二十七日,李如松抵达距离汉城不远的碧蹄馆,麾下只有李宁、孙守廉、祖承训三人尾随其后,总兵力只有3000人。

  与此同时,汉城日军守将立花宗茂也已经运动到了位于碧蹄馆南六里处的砺石岘。双方立刻爆发了一场激战,因为兵力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形成了对峙局面。

  明军在战场上没吃亏,可情况却越来越不妙。从汉城赶到的日本援军越来越多,光是战场上的日军总兵力已多达30000之巨——汉城守军几乎是倾巢出动。

  日本人此时心里也在打鼓,他们没想到李如松几千人就敢往前冲,以为背后一定隐藏着明军主力。因此他们把大部分兵力都用来警戒并不存在的明军,只把小部分兵力用来进攻李如松。

  小早川隆景先派了粟屋景雄3000人和井上景贞3000人形成钳形攻势,左右夹击明军。结果两军生生被李如松的铁骑打残,小早川隆景不得不带着第六军团全线压上。接下来,是一场场极其混乱的恶战。可日军的兵力优势太明显了,打到中午,明军终于开始支撑不住,缓缓向西方边打边撤,意图进入高阳城坚守。

  关于这阶段的状况,朝鲜人在记载中说,战斗到要紧处,李如松亲率数十骑突驰阵前,反复骑射,十分骁勇。之后李如松又亲率诸将,为撤退的明军士兵殿后。而日方记录如《黑田家记》则说,此次战斗到秀包军下山直冲李如松中军,隆景纵横两翼奋击时,“如松兵有节制,进退自在。两雄相会,战甚苦,自巳至午。”

中日两军的极限


  仗着压倒性的优势兵力,在智将小早川隆景的指挥下,日军诸将一面轮番上阵,以阻止明军西移。另外分出的两部兵力,则继续从两侧山上快速迂回,企图彻底封死明军后退的通道。

  至此,李如松也终于有些绝望了。幸亏此时另外一名大将杨元及时赶到,不仅带了5000生力军,还有一个炮营。明军发起了反攻,日军诸部以为明军主力终于赶到,一时骇然,纷纷后撤。

6e390fab682400fc71e170a0c8d834ec.jpg

李如松

  明军骑兵压上了一段距离,见日军退后到足够的安全距离后,才开始停了下来。这时,李如松才吩咐由杨元的5000生力军分几路交替掩护断后,让全军退入惠阴山中。日军突前诸将还想继续追击,但这个举动被老成持重的隆景所阻拦,生怕中了埋伏。

  明军在碧蹄馆之役中,表现出了极顽强的斗志和优异的战术素养。不算杨元后援5000人的话,明军是以3000人与16000日军直接对抗,附近还有15000左右的日军虎视眈眈。而且他们不是据险而守,是堂堂正正地在平原与丘陵的开阔地带,在号称敌军最强科目的白刃战中,与敌人正面交火。结果,日军拥有十倍于明军的总兵力,以近五倍的兵力直接投入战斗,围攻了明军一中午加半个下午。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原文有删改。

  关联阅读:

明朝在“壬辰倭乱”中出兵援朝 联军大胜日军倭寇

佚名

1a2d89e9ca8e30ca7a49c60f2cf4e3d3.jpg

“泗川之战”朝明联军大胜倭寇

  泗川市地处朝鲜半岛陆地的南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一条狭长的泗川湾,是海外通往韩国首都汉城最便捷的通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592年4月14日,日本侵略军从南部海港城市釜山登陆,45天后,占领了战略要地泗川,并向重镇晋州突进。不到两个月,朝鲜国土大部分沦丧。

  朝鲜国王遣使向明朝告急,要求出兵援助。明朝廷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故决定援朝抗倭。1592年7月,明朝派先锋戴朝弃、史儒率兵2万出征,副总兵祖承训带大部队随后进入朝鲜,拉开了明援朝抗日之战的序幕。

  1597年,朝明联军抗倭进入决战阶段。明朝调动了陆水军共14万兵力,再度增援朝鲜,并决定兵分三路,进攻倭寇盘踞的三座要塞:蔚山、泗川、粟林。中国援朝抗倭大军的东征军,在中路提督董一元、副总兵张榜率领下,明军分四路向盘踞在朝鲜半岛南部永春、昆阳、晋州、泗川等地的倭寇发起进攻。朝鲜庆尚右兵使郑起龙也率兵2200人与明军组成联军,共同作战。朝明联军英勇杀敌,势如破竹,连连取胜。1598年9月28日半夜,朝明联军向倭寇盘踞在朝鲜南部的要塞泗川古城发起进攻。29日凌晨3时,被围在城里的日寇打开城门企图夺路逃窜。朝明联军击退倭寇多次反扑后,攻进泗川城,日寇守将川上忠实身中36箭而死,数千日寇被歼,日寇在城内的粮草库烧了两天两夜,火光冲天。倭寇盘踞在朝鲜南部的最重要据点被摧毁后,士气低落,其余10几个据点的倭寇“举阵惊骇奔散”,投降者越来越多。

“露梁海战”日本以失败告终

  吴弼根院长带领记者登上一座小山丘。山丘上有一座朝鲜全罗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将军的纪念碑。吴院长指着山丘下的泗川海湾告诉记者,前面不远就是当年朝明联军水军取得“露梁海战”大捷的战场。

  1598年8月18日,倭寇主帅丰臣秀吉在朝鲜战场节节败退,羞愤积郁,终于在伏见城死去,临死前遗命撤兵。1598年11月,倭寇大将小西行长属下的日寇,在朝明联军的致命打击下企图从海路逃窜回国。逃窜前,为缓兵喘息,小西行长派部下将金银等厚礼送到朝鲜水军节度使李舜臣和明朝水军提督陈瞞营中,希望和谈,遭到拒绝。绝望的小西行长向盘踞在泗川新城一带的岛津义弘求救,于是岛津义弘集结了500艘船,企图冲破朝明联军的防线,夺路回国。

  11月4日,李舜臣和陈瞞的水军埋伏在露梁津湾一带,当500艘企图从朝鲜运走残余日军部队的军舰出现时,李舜臣将军亲自驾船擂鼓,率船冲入敌阵,被日军包围。明将陈瞞所在的战船也被倭寇军舰包围。年高七十的明朝老将邓子龙率领壮士200人,跃上朝鲜战船奋战,所驾战船不幸起火,邓壮烈牺牲。李舜臣、陈瞞杀出重围,相互救援,李舜臣不幸中弹,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他向儿子说:“战斗激烈,对于我死,千万不要声张。”他还下令说:“把军旗交给宋希立,发号施令,继续擂响战鼓,直到胜利。”

  露梁海战朝明联军最后获得全胜:击沉日舰450艘,歼灭日军1万多人,日军彻底战败,日本水军大部被全歼,陆军残部勉强撤回了日本。长达7年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中朝两国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终。明神宗大奖三军,《明史》称此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明朝水师提督陈瞞为纪念并肩战斗的李舜臣将军,把其尸体运到当年明朝水军的大营———莞岛郡古今岛,并修建一座“忠武祠”,进行祭奠。为缅怀明朝军队赴朝抗倭,朝鲜在汉城建立了“大报坛”。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