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英国公司的“影子股东”李鸿章

作者:雪儿简思 发布时间:2018-04-10 14:59:42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6ab92f867ccfc1f05f6bbad71953411a.jpg

  1899年4月,直隶总督李鸿章给英国的洛希尔爵士发去了一封密信,信的主题围绕着英国和意大利合资企业“北京辛迪加”(又称福公司)。

 

  李中堂在信中再三保证,福公司将得到大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开采山西、河南乃至陕西的煤矿,并修筑相应的铁路线。令人注目的是,这封信中也多处强调了“中国政府是福公司的隐形搭档”,并竭力要求福公司董事会将其创始人、意大利人罗沙第再次派回中国担任“首代”(首席代表)。

  堂堂大清国的领导人,何以越洋过问一家外资企业的人事安排?李鸿章这封信,为何没有收入其文集之中,而只在洛希尔家族资料馆密藏呢?

  洛希尔家族(Rothschild),是世界金融界的大鳄。前些年,因一本畅销书《货币战争》中小说般的传奇描述,这个神秘家族在中国财经界暴得大名——该书中的译名“罗斯柴尔德”并不十分准确。洛希尔旗下的法国洛希尔银行(La Compagnie Financiere Edmond de Rothschild)目前正在中国股市中呼风唤雨,只是因为译名的差异,很少有人将他们联系到一起。

  洛希尔家族与福公司的关系,一直被隐藏在重重迷雾中,更别说其与李鸿章的关系。但从其资料馆翻检得知,从清末直到民国在中国能源行业活跃了几十年的福公司,不仅与这家神秘的犹太金融家族密切相关,而且其更是中国官员秘密参股这家“外资”企业的经手人。

  从洛希尔家族的资料可以发现,李鸿章在1896年访问英国时,就与洛希尔爵士建立了私交,李鸿章还亲笔签名赠送给了洛希尔爵士一张自己的照片。而在1899,福公司成立的第三年,李鸿章就通过汇丰银行向洛希尔爵士汇款4203英镑(约为4万两白银)购买福公司的股票,此后洛希尔爵士便一直向李鸿章通报福公司的有关财务情况。显然,从大费周折地将款项汇往境外可以看出,李中堂绝不可能是代表大清政府购买福公司的股票;而从其如此关心重视福公司的驻华首代的人选,也可以看出,只有股东本人,才会对此表示出如此强烈的关注,也才会以堂堂大清的“副皇”(西方对李鸿章的惯称之一)之尊,而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国务中给遥远的伦敦写信谈生意。

  毫无疑问,名义上的外资企业福公司,实质上就是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官员不仅以权力参股,甚至直接投入了资本。  福公司能在大清政府禁止外资染指矿业的政策环境下,通过发放工业贷款的方式变相获得山西、河南的煤矿开采权,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在中国政界的巨大能量和对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的谙熟,其复杂的幕后运作,绝非一个高调的、到处树敌的刘鹗(〈老残游记〉的作者,福公司的华人经理,详见本专栏上期)所能掌控。刘鹗无非是前台的跑龙套者,出了问题也可以随时牺牲掉。而此后历经中国民族主义和民间资本的多次攻击,包括义和团那样的急风暴雨的涤荡,福公司依然屹立不倒,而且事后还获得了更为优厚的“超国民待遇”,其原因绝非简单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冲动或发展地方经济的政绩饥渴所能解释。可以断定,如李鸿章这般的大小“影子股东”们,才是“外资企业”空前繁荣的幕后推动力。

  福公司的利润是惊人的。注册“皮包”公司之初的2万英镑(约20万两白银),在1898年搞掂山西、河南的开矿协议后,飞涨到了10.6万英镑,增值达5倍。同时,该公司还宣布发行高达120万英镑的“山西股票”。尽管资本市场的认购因义和团运动而受影响,但中国概念的含金量在其中得到充分证明,而这些,没有李鸿章们的保驾护航,仅靠伦敦资本家炒作是难以达成的。

  洛希尔家族本身就是靠内幕消息、或者说快人一步的消息发家的。据说其还有一家训:“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或许,结成金钱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正是福公司能从一个皮包公司发展到中国能源大鳄的基因所在?

  (鸣谢:洛希尔家族资料馆)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