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观点争鸣

抗日神剧出炉,是因为背后有人“出笼”

作者:欧洲金靴 发布时间:2020-11-23 10:37:14 来源:Europe金靴 字体:   |    |  

  接着昨天《雷霆战将》和《亮剑》的问题,深度聊聊我国的抗日神剧历史。

  《上甘岭》《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东进序曲》《地道战》《地雷战》《大浪淘沙》……这些上一辈人非常熟悉喜爱的、在建国前三十年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优秀影视作品,在80年代后期逐步被遗忘。到今天,不知还有多少人完整地观看过。

  被换来的,则是晚近三十年整个抗战史观的被颠覆,以及历史解释权被稀释后的一系列雷人高级黑的神剧纷纷出炉。

  神剧出炉,是因为背后有人“出笼”。

  1.

  在建国前三十年,对于抗日历史的书写是极为严谨甚至严苛的,抗战不仅仅是作为一场民族抗侵略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民族解放、阶级解放的反压迫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九成以上为农民)的敌人实际有两个: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作为消极抵抗者的蒋记国府。(敌、伪、顽,即日本鬼子、伪军、反共和制造摩擦的国民党顽固势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敌人。——民族复兴网编者注)

  他们分别可视为海外大资本与境内小资本(或称小买办)。

  所以,所谓的“正面战场”的本质不过是一场政治作秀,蒋某人作秀的唯一目的就是争取到国联考察团和英美两国的支持。

  这在今年大火的“上海四行仓库战役”中已有完满的体现。

  四行仓库战斗期间,此前一再对日退让、屈避的老蒋,突然在11月1日晚间召集白崇禧等人到中央军总部,商量“誓死保卫上海之策”。

  原因何在?

  原来,当时距离九国公约会议即布鲁塞尔会议召开,还有不到十天,蒋某人希望借淞沪会战向国际社会表现国府抗击日本的“勇气”,以争取英美等国的介入、尤其是对日本的外交施压。

  事实上,国军在上海的抗日完全也就是抗给“国联调查团”看的,祈求美英可以因为上海存有大量美英投资和大面积的公共租界,能够“帮帮忙”~

  这就是老蒋一贯以来的抗战作风,也是国府、国军的抗战观:迷信装备(88师孙元良的徳械武器)、迷信英美调停,而不尊重中国底层人民、不重视劳苦大众、不依靠工农阶级,更不珍惜那些被他们如撒麻袋一般堆砌到战场上的国军士兵,用百万国军将士“不值钱的如山尸体”(本来就是强抓壮丁抓来的),为国府上层军官们博得一份“我们已经尽力了”的自慰。

  所以对于日本人而言,进攻中国,日本军队的“真正麻烦”、“真正敌手”,是他蒋某人在所谓正面战场的百万投降军、逃跑军吗?

  根据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的资料显示:从1938年底开始,日本的中国派遣军共24个师团,其中华北方面军9个师团、13军4个师团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华北和华中与八路军、新四军作战,21军的4个师团担负守备和战略牵制任务——仅仅只有11军的7个师团在同老蒋的KMT军队作战。

  13个师团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7个师团对付国军——到底哪个战场是主战场、哪个战场是次战场?

  从铁一般的事实出发,毛泽东的军队是不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应一目了然。

  还是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室的资料: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间,日军仅对正面战场国军进行了一些有限规模的进攻,而用于对敌后战场作战(五次大规模扫荡)的兵力则分别达到恐怖的54万人、47万人、46万人、33.2万人、35万人。

  这样的史实,在80年代之前的抗日题材影视剧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2.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告台湾同胞书》,表达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国家和统的愿望,并提出了相关方针政策。

  随即我军也停止了自1958年开始的对大金门、小金门等岛屿的炮击,释放出“结束两岸军事对峙、扩大两岸交流和实行两岸三通”的意愿。

  这本是没有问题的,其中很多条例精神也是遵照毛主席生命晚期的两岸构想。

  但是我们向来很熟悉的一幕就是:政策明文都是好的,可是所衍生的某种氛围以及由氛围导致的软性指导,往往一落地就会跑偏。

  1980年代初,根据ZSJS制定的“一国两制”方针,我们开始就解决香港问题与英府谈判——并意图为解决澳门和台湾问题提供参照。

  这就打开了一扇大门:重新评议与解构两岸关系,尤其涉及到国共两党历史话题讨论方向的重新设定。

  这其中重中之重的历史核心,就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因而,消解长期以来两党间深郁的政治隔阂和历史恩怨,同时还谋求给予对方体面的政治名分,以换来台商和台商所能带动的日资美资企业对大陆的投资,这成了一份执念。

  如此方针落实到文化领域,就自然而然地包括了对KMT历史地位的赎回。

  1979年,电影《吉鸿昌》正式首秀;一年后,《西安事变》登上大荧幕;四年后,《喋血黑谷》宣告献映。

2.jpg

  这些打头阵的影视片里,KMT军队的形象不再是还原真实历史的骄横野淫,而是被美化了的“民族大义之师”,连KMT的党旗、军旗都第一次以正面元素飘飘然呈现在大陆观众面前。

  但是严格来说,80年代初期这样伴随统战思维初现而登台的作品,尽管对KMT产生了一定的解冻和放生,不过原则仍未丢弃:那就是坚持中共对抗战的领导展现。

  不论是反蒋抗日的吉鸿昌,还是《喋血黑谷》中受到中共教育而改弦易帜、投身抗日的KMT部队,影片的祭奠尚能接受、仍未过分偏离历史。

  3.

  但是当时间来到1985年,就有点“刹不住车”了。

  抗日胜利40周年,一个特殊阶段的特殊节点,秉持着那段时期特殊的家国观、两岸观、历史观、政治观,广西电影制片厂适时地打造了一部《血战台儿庄》。

  影片结尾处,大陆的艺术家们特别加入了一段意味深长的镜头语言:在王铭章师长的追悼会现场,蒋某人风采夺目亲自主持,且面对日本战机的空袭,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地继续发表悼文,以示激励全国军民。

  其被强行刻画的领袖风范,较之事实上反动派、投降派的丑陋定型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部堪称开天辟地的《学校台儿庄》,也为后来那些具有颠覆性的如《雄魂》(1990)、《兵临绝境》(1990)、《血誓》(1990)、《铁血昆仑关》(1994)、《七七事变》(1995)、《大捷》(1995);电视连续剧《张自忠将军》(6集,1991)、《血战雪峰山》(6集,1994)等抗日神剧的出炉,开了个“好头”。

  在这些新时期的抗日神剧里,国军每每在画面中祭出如“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宏大场景,更不乏感人的“士兵填完了,你就填进去,你填过了,老子就来填!”——这样的实为堆砌壮丁送人头的“尬吹”。

  我有理由认为,今天的《八佰》、《金刚川》等强调煽情殒命的自杀式战争片,其源头恐怕正是来源于此。

  蒋经国在看完《血战台儿庄》后就更是喜出望外:“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

  不久之后,台伪当局就欣然决定同意KMT老兵回大陆探亲,不但开启了海峡两岸公开交往的序幕,还为台伪政权在国际上、尤其在西方世界的媒体上搏得了一丝印象分(或许我方某些人士也沾沾自喜吧)。

  至80年代后期,周梅森创作的《国殇》和《大捷》、以及以这两部作品翻拍的《兵临绝境》和《大捷》,其叙述主体就已然不是抗日本身了,而是明晃晃的、反向的政治讽刺。

  内涵“政治官场黑暗”、甚至包含了一些“拼死抗战是否有必要”的汪精卫式卫国观的味道,是从80年代后期许多抗战影视剧的侧面。

  其真正的艺术矛头指向,不言自明。

  我依然有理由认为,21世纪的诸如《集结号》、《芳华》等作品,其思想源头或许是来源于此。

  4.

  2005年4月26日,举世瞩目的“胡连会”震撼上演。

  2005年9月3日,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大会演讲如此说道: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提并论,且在排序上把正面战场放在了前面……

  2006年12月,《蒋介石日记》在大陆高调上架出版,以南方系为首的新闻集团大肆鼓吹站台。一时间,关于蒋某人的书籍再次成为大陆热门,一股“蒋热”的风气席卷全国。

  2011年10月,北京隆重地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

  (公众号Europe金靴 后台回复“双十节”,获取文章《双十节,一个很奇怪、很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节日”》)

  同一阶段,包括《亮剑》在内的一大批“肯定KMT抗战贡献”的“民族主义新史观作品”,作为新时期抗战题材剧粉墨登场。

  包括2003年的《新四军》,竟然大篇幅描述两党共建新四军的同时,却对震惊中外、蒋府洗刷不清罪责的皖南事变,做了淡化得不能再淡化的处理。

  弃阶级而抬民族,这样的思维,事实上同蒋某人欺骗壮丁为他当炮灰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已是别无二致。

  在抗日神剧里,还有一个因放弃阶级战争立论而导致的现象:众多豪绅、乡贤、地主、买办,都被导演打造成了抗日主力军,而真正的抗日主力、也是建国前三十年影视剧中的主角——工农子弟兵,逐渐地被主创团队排挤得靠边站。

  这不仅抹杀了真实的战争史实,也对今天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塑、劳资关系重建、阶层矛盾梳理,提供了极为反动的舆论杀器。

  5.

  更让人愤怒的,是伴随那些屁股不正的“精良派作品”而来的,竟然是一众极端丑化、情节怪离、拿观众当傻子的所谓“神化八路军”的系列抗日神剧,纷纷以群魔乱舞的姿态倾巢而出。

  资本的破门而入、对出品数量的疯狂追逐(圈钱)、自以为题材的政治正确、娱乐团体的奶头乐诉求……催生了不计其数的妖魔化的中国特色抗日神剧。

  这样局面的一大危害就在于,更加映衬出了《亮剑》、《十一公里》、《滇西1944》等作品的“优秀”,让人实在哑然。

  2018年4月,有一本叫《中国抗日神剧读本:出乎意料的反日·爱国喜剧》的收集册,罗列了21部中国抗日神剧,在日本出版,总计678集。

  这本书包含了所有近十年来中国大陆抗日神剧的雷人前段,比如“裤裆藏雷”、“子弹拐弯”、“手榴弹炸飞机”、“手撕鬼子”、“无限弹药”等等。

3.jpg

  当时此书完全就是以“反华反gong”的形象在日本传播,它让日本读者无不捧腹大笑,进一步加强了“日本根本就没有败给过中国”、“中共的军队只能用谎言来抗日”这样的日本右翼经年累月宣传的洗脑效果。

  而这,又与台湾省的某些势力形成了合流。

  台日双方在日本侵华战争这一历史事件上的“价值观一体化”,竟然就这样被大陆方面的抗日神剧离奇地撮合促成。

  跋.

  以上,还只是抗日战争题材剧的变种历史,至于更加让海峡对岸的KMT痛哭流涕的解放战争,在80年代之后中国大陆就更是讳莫如深。

  一度,让年轻一辈恍觉历史上不存在伟大的三年剿蒋战争一般。

  如果统战的代价是放弃阶级思维和阶级斗争、直至放弃阶级底线,那么这样统来的根本不可能是什么“台海同胞”,只能是把你骑在胯下的大爷。

  抗日战争是怎么抗日的,解放战争是怎么解放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就是在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建立的”。

  不正确诉说来时,如何去看清前方?

  恰如“中美夫妻论”,总有人想当一个温绵娇淑的“雌性”,你拦都拦不住。

  (完)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