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观点争鸣

摘辑|哲学中问题,问题中哲学!

作者:徐鲜梅 发布时间:2018-11-14 08:48:11 来源:徐鲜梅摘辑自陈先达《哲学中的问题,问题中的哲学》 字体:   |    |  

(作者:徐鲜梅,摘辑自陈先达《哲学中的问题,问题中的哲学》)

  看见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陈先达“宏文宏著”《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问题中的哲学》),不禁产生辑摘陈教授“宏论”的冲动,是性情,是酷好!梳理陈先达教授文章的“精神动力”完全源自于——他笔风与体例像极吾家党委书记闫坤女士。当然,倆人的文风不尽相同,陈教授,虽说思路也不清晰,表述能力亦十分欠缺,遣词派句更是不恰切,文字逻辑秩序不敢恭维。然而,陈教授,意识清楚,用意明确,语言朴实,内容实在,甚至某种程度蕴含着哲思。吾家闫坤书记,东拼西凑,北抄西袭,生吞活剥,不知所云,不得要领!

  【辑文提要】在现代哲学丰富发展进程中,真正能把现实问题中蕴涵着的理论问题抽象提升为哲学思想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以及掌握其方法论。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探索问题,是一个纯思过程。经验证明,人可以突发奇想奇思怪想,但通常不可能以空白的头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必然是遵循特定思维定势和价值观念,即以先前拥有的知识、概念和论断为前提和基础,也就是固有的思维模式。这种先于问题的主体观念,仿佛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阻碍问题发现也可能力助问题发现,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观念”。可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

  【辑摘正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哲学变革也是变革哲学;它不仅重视哲学科学中的问题,更重视现实问题中的哲学,不仅力求认识世界,更力尽改造世界。毋庸置疑,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特征,对于理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变革的哲学,其产生和发展目的就是为正确认识与改造现实资本主义制度本质,旨在解放全人类。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实事求是与破旧立新,即从对象、内容到功能都展现全新的概念和思想。没有变革现实的需要,就不可能产生哲学的变革;没有哲学的变革,就不可能有指导变革现实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设中,哲学变革与变革哲学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天然一体、高度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过“消灭哲学”(注:确切应当是“终结哲学或哲学扬弃”);当代西方某些哲学学派倡导“哲学终结”。其实,消灭哲学与哲学终结,两者无论就时代背景、语境,还是内涵都是根本不同的。

  “消灭哲学”,就是要消灭把哲学视为科学之科学,视为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把臆想强加于实证科学的形而上学的普世价值观与抽象教条原则,旨在创建崭新当代唯物主义史观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之方法论——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科学世界观,要求科学研究而不能简单地接受教条也不可单纯接纳信仰,更不能闭门造车或面壁虚构。

  哲学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哲学,是两个不尽相同的范畴与概念。哲学中的问题,是指属于哲学研究范畴的问题,是“离弃”具体现实问题的抽象或形而上的问题。问题中的哲学,特指研究现实生活中存在并蕴含着的重要理论思想的问题之发展观与方法论。事实证明,问题哲学颇具生命力。

  从全部哲学史来看,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体系的创立,总是与它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息息相关。事实上,哲学体系即是关于哲学问题的体系;哲学问题只有被系统地探索才能彰显它的价值。哲学的时代特色恰是表现在哲学家立足时代并提出哲学问题之全过程中。

  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即表现在其自身问题的独特性,如天人问题、神形问题、义理问题、心性问题;西方哲学则注重本体问题,如认识与对象问题,感性与理性问题。问题的概括和论述则结晶为基本的哲学范畴即是问题体系的概括外延与内容结晶或精华论述内涵。问题解决的系统的逻辑论证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独特哲学体系即是对现实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系统性逻辑性概念性分析论证。

  哲学问题是哲学的生命线。不懂数学史照样可以研究数学,甚至可以成为数学家。同理,不懂物理学史同样可以是物理学家。然而,哲学却不同,不学习哲学史,不熟悉哲学史,就无法学习和把握哲学观方法论。哲学就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人类丰富的哲学智慧存在于哲学史中。各个伟大哲学家可以从不同视角甚至不同立场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见地,却不能彼此代替或湮灭。恩格斯指出:“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当代西方哲学家让·伊波利特强调:“不能在搞哲学时脱离哲学史。就是说脱离过去的重要著作,脱离过去重要体系的历史。”

  区别并厘清“哲学本质与哲学问题”,很有必要而且很重要。哲学本质是客观内在联系性,是性质的且相对不变,它决定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属性及范畴;哲学中的问题是绝对变化的或非恒定的,哲学问题应反映出五彩斑斓的时代特色与生活品质。形形色色的哲学定义及其分歧,只要即是由于混淆哲学的本质和哲学中的问题所致。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和研究家,一切要有出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要想真正有所成就、有所创造,必须立足现实,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把问题中的哲学引向深入——哲学中的问题。这个过程就是真正立足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要把客观矛盾变为主体意识中的问题,需要哲学思维。善于捕捉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即善于把客观现实的矛盾变为主观意识中的问题,并从现实的问题中揭示蕴涵着的理论思想,这就是哲学研究本质及使命。

  辩证思维的最根本特点即是创造性思维。毛泽东曾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可以看远,高瞻远瞩;显微镜可以入微,察秋毫之末。远,表明事物处在视线之外;微,表明事物还处于萌芽状态。要观远察微,首先要站得高。只有登高才能观远。在人类认识中的登高,实际上就是观察事物的立场问题。察微同样也是如此。持相反的立场,对同样的事物,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一个人的智慧高低就在于能否察微观远。中国古人讲的月晕知风、础润知雨,就是见微知著。海德格尔强调不在场即在直接在场的东西中看到不在场的东西,在现有的、具体的东西中看到被遮蔽的东西。这当然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可是没有规律性观念,没有因果观念,离开了唯物主义原则,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的。

  上帝的东西归上帝,凯撒的东西归凯撒。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变革中把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还给哲学,从而真正为人类锻造出指导实践和认识的锐利武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的变革和变革的哲学的力量所在。(敬请详见陈先达宏文《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来源:民族复兴网;陈先达宏著《问题中的哲学》,北师大出版社)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