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事评析 > 舆论热点

兰善兴: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现状和问题

作者:艺术手册 发布时间:2017-12-10 08:18:37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5e7598f48b2548e742d0aa1b269ef0ad.jpg

 

f187914a3a6ae44bf0376ba555dd997a.jpg

  说明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建设中,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和指标。准确把握这一情况,能够为认识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的基本状态和发展情况提供有益参考。为此,我们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并从课程设置、教材、师资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首先,对调研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调查方法、调研对象等,做一些必要说明。

  (一)对调查方法和资料收集方法的说明  本次调研对相关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采用统计调查的方法,对教材建设情况则结合以文献法为核心的间接研究方法。

  在调查范围上,采用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当然,要全面了解目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教学情况,最好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普查。但普查对投入的各类资源有极高要求,本次调研因资金、人力等有限,根据实际情况以抽样调查为基础,同时展开个案调查,从而做到有“点”有“面”,在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同时能进一步深入问题本身。

  在资料收集方法上,我们主要采用的是访谈法。一般情况下,类似调查或调研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虽然具有很好的匿名性和客观性,且便于定量分析,但问卷的回答率以及问卷填答的质量都直接影响着其后的研究分析。此前,有学者和学术机构就相关问题展开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也呈现了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情况的部分现状,但因为问卷填答质量无法保证,使得相关数据不够准确。另外,问卷调查虽然便于定量分析,但是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现况又无法通过简单的定量分析得以完全呈现。而访谈法最主要的优点就是可靠性和有效性,这也是目前社会人类学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对调查对象的相关说明

  目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状况有自身的一些独特性,比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科属性使得有可能开设相关课程的专业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为此,我们首先进行了一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大致了解国内部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后,将研究对象最终确定为:国内在本科阶段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高校。

f187914a3a6ae44bf0376ba555dd997a.jpg

  其次,在抽样方案设计阶段,考虑到国内各高校在整体定位与专业导向上的差异,如果笼统进行随机抽样可能导致回收的数据资料出现较为明显的偏差,容易以偏概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调研在抽样方案设计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按照一般常规,将国内高校区分为综合性、师范类、理工类、政法类、语言类、艺术类、财经类和民族类。当然,国内高校除了上述八类外,还有军事类、农林类和医药类等。但是军事类院校具有自身独特性,其内部自成系统而且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所以未将其纳入调查范围。另外,农林类和医药类院校专业性较强,国内此类高校在本科阶段多数未设汉语言文学或相关专业,因此也被排除在外。

  再次,同样在抽样方案设计阶段,考虑到国内各高校所在的地域区位的影响,我们在上述八大类别的基础上选择东部、中部、西部三个不同地域区位中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院校为调查对象。因此,本次调研最终确定的调查对象总共包括 44 所高校,其中东部 28 所,占64%;中西部 16 所,占 36%。具体如下:

  (1)综合类院校: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共计12所,占 27%。其中东部 8所,在此类中占 67%;中西部 4所, 占 33%。

  (2)师范类院校: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共计 7 所,占 16%。其中东部 5 所,在此类中占 71%;中西部 2 所,占 29%。

  (3)理工类院校: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计 5所, 占 11%。其中东部 3所,在此类中占 60%;中西部 2所,占 40%。

  (4)政法类院校:中国政法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计 5所,占 11%。其中东部 3所,在此类中占 60%;中西部 2所,占 40%。

  (5)语言类院校: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共计 3 所,占 7%。其中东部

  2 所,在此类中占 67%;中西部 1 所,占 33%。

  (6)艺术类院校: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共计 4 所,占 9%,全部为东部院校。

  (7)财经类院校: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共计 3 所,占 7%。其中东部 2 所,在此类中占 67%;中西部 1 所,占 33%。

  (8)民族类院校: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共计 5所, 占 11%。其中东部 1所,占 20%;中西部 4所,占 8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设置情况有其历时性变化,本次调研考察时间范围为近五年之内。

  课程设置情况

   本次调研就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和未开设此类课程的两种情况设计了不同的访谈提纲。对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访谈提纲倾向于了解课程的课时安排、授课对象、前期课程、后续课程等;对未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则倾向于了解未开设的原因,以及将来开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等。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说明及分析  就整体来看,在作为本次调研对象的 44 所院校中,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院校 7 所,占15.91%1;未开设的院校37所,占84.09%。开设此类课程的7所院校分别是:四川大学、新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就地域分布来看,东部有 4 所,在全部调研对象中占 9.09%,在调研对象所属东部院校中占 14.29%;中西部有 3 所,在全部调研对象中占 6.82%,在调研对象所属中西部院校中占 18.75%。就高校类别来看,属于综合类院校的有 2 所,在全部调研对象中占 4.55%,在综合类院校中占 16.67%;属于师范类院校的有 3 所,在全部调研对象中占 6.82%,在师范类院校中占 42.86%;属于理工类院校的有 1 所,在全部调研对象中占 2.27%,在理工类院校中占 20%;属于民族类院校的有 1 所,在全部调研对象中占 2.27%,在民族类院校中占 20%。

8615c2f46ca65781aac6a1fb4da8973d.jpg

  在开设此类课程的 7 所院校中,仅新疆大学 1 所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设计为专业必修课,在全部调研对象中仅占 2.27%;其余 6 所院校均将此类课程设计为专业选修课,在全部调研对象中占 13.64%。

7e76397786c15d8792dd8cd04cdb2410.jpg

  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在国内高校中的处境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

  44所院校中虽有 7所开设了此类课程,但仅有 1所设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虽然也在专业课程范围内,但多数院校的选修课对选课人数有所限定,通常情况下只有当选课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顺利开设此类课程。此外,在具体教学安排过程中,专业选修课可以依院系或专业本学期教学总体情况决定是否开设。比如,在未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中,吉林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设有此类课程,但将其作为专业选修课,最终结果就是自该校新版培养方案实施至今,从未开设过该门课程。这也就意味着 6 所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设为选修课的高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因为具体教学安排或者学生选课情况,停开此类课程。

  就地域分布情况来分析。从表面数据看,东部开设有此类课程的院校数量略高于中西部。但是我们所选44 所院校中,东部总计有 28所,中西部只有 16 所。因此,东部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在本区域范围内所占比例(14.29%)反倒比中西部(18.75%)略低。但这一数据并不能说明东部地区高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在开设此类课程这一问题上的差异,而是说明在这一问题上,区域差异并不明显。这也就意味着区域差异不是影响此类课程开设与否的主要因素。 就院校所属类别来分析。结合我国高校前些年朝向综合性院校发展的建设目标来看,一个明显情况是: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或者有综合性倾向的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比例和可能性远远高于专业类院校。这和国内各院校自身的发展历史、规模和专业定位有很大关系。比如 3 所开设有此类课程的师范类院校,都在朝着综合性大学发展。这 3 所院校的规模比很多其他专业性院校要大得多。并且这 3 所院校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有较为深远的历史,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学术积累也更为丰富。

9c4c5e64579b8f808372298f711dce39.jpg

  总之,目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在国内高校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它受到冷落,正在遭遇边缘化。其次,此类课程的开设与否同地域因素没有绝对的必然关系,即便有部分关系也是通过师资力量、院校规模、专业定位等其他更为重要的因素发生影响。再次,综合性、师范类院校或有综合性倾向的专业性院校较之其他专业性院校开设此类课程的数量和可能性都更大。

  2.具体情况说明及分析  在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 7 所院校中,在教材使用、先修课程设置、后续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均有着一定差异,现就其中具体情况做如下说明和分析。

  第一,课程类型和课程名称。在课程类型上,7 所院校中仅有新疆大学将此类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因为其余 6 所院校将之设为专业选修课,所以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名称、教材选用、授课内容等——具有较大灵活性。在课程名称上,各院校并未有统一的名称,其中新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名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或“马列文论”;四川大学名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名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同济大学则名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本调研报告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原因之一便是此类课程在各高校中名称各异, 难以统一。

  第二,教材使用情况。7 所院校中使用固定教材的只有四川大学和新疆大学,四川大学使用的是陆贵山、周忠厚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5 版),其余 5 所院校均采用自编教材。是否使用固定教材,直接影响了课程名称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安排。首先,使用固定教材能够为课程名称的设置确定大致方向。而目前国内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高校多数没有固定教材,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此类课程名称不统一。其次,使用固定教材能够确定教学内容的大致框架,虽然在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做出部分调整,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违背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固定教材的缺失,直接导致国内高校中此类课程的授课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第三,教学内容。目前,一般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包含三个组成部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各高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在教学内容就以上三个部分各有偏重。新疆大学仅讲授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西方文论的一部分进行讲授。同济大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课程,仅讲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四川大学的相关课程虽然名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思想研究”,但授课内容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两个部分。首都师范大学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同样包含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两个部分,并且各部分所占课时比例相当。北京师范大学的此类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核心,授课内容兼及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但主要倾向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山东师范大学的授课内容包含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三个部分,前两者所用课时各为10课时,后者为 6课时。

  第四,授课对象、课时安排、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等情况。7所院校的授课对象也并不完全统一,总体来看,此类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二年级和三年级,但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面向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此类课程,多安排在第四学期;新疆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面向本科三年级学生;首都师范大学面向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同济大学面向本科三年级,安排在第六学期;西北民族大学则开设在第七学期,面向本科四年级的学生。

  在课时安排上,7 所院校的此类课程均安排为一个学期,每周 2 课时,课时总量因各院校的教学周数量不同而所有区别,一般情况下为 34 课时或 32 课时。

  在先修课程设置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因其学科属性,同文学理论、西方文论等课程有较大关联。因此,7 所院校在设置此类课程时都设置了先修课程,并且都以文学理论课程为此类课程的先修课程之一。

  在后续课程设置方面,7 所院校中仅有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开设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的后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的后续课程有文学社会学、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西方古典文论等,且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仅有间接关联;首都师范大学设置的后续课程有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题、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专题、当代国外文化研究理论等。上述课程均为专业选修课。

 

  (二)国内高校未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部分原因

 

  1.基本情况说明

  在 44 所院校中,有 37 所未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占 84.19%。

  首先,就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前面已指出,地域差异对此类课程的开设影响较小。就高校未开设此类课程的情况来看,亦复如此,二者可相互印证。

6d07b2613ca46e85e2dc75013e59404e.jpg

  其次,就所属类别来看,八大类别的院校中有四大类——政法类、财经类、艺术类、语言类,没有开设此类课程。上述四类院校的总数为 15 所,在全部调研对象中占 34.09%。前面指出,师范类和综合性院校或者有综合性倾向的院校开设此类课程的比例和可能性远远高于专业类院校。国内高校未开设此类课程的情况,可进一步对这一形势做出印证。我们将调研对象分为八大类,其中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在数量上达 19 所,在全部调研对象中占 43.18%。其余六类院校达 25 所,占 56.82%,开设有此类课程的院校有 2 所,占 8%,在全部调研对象中占4.55%;未开设此类课程的院校有 23 所,占 92%,在全部调研对象中占 52.27%。

  2.未开设此类课程的部分原因  针对未开设此类课程的院校,访谈提纲的设计,倾向于了解未开设此类课程的原因。通过对访谈反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大致可将原因归为如下几点:

  第一,此类课程在部分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在具体课程安排过程中,因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误解等原因,选课人数较少,不足以达到开课要求。比如吉林大学的专业任课教师在访谈中表示,该校学生对此类课程存在较深误解,因此该类课程因选课人数不足从未开设过。又如武汉大学的专业任课教师在访谈中表示,该校未开设此类课程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学生选课”。

  第二,国内各大高校积极倡导发展通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发生了较大的结构性变化。部分高校鼓励学生选修跨专业课程,压缩专业课程所占学时,限制了专业课程课时总量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了保证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如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能拥有足够课时量, 只得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设为专业选修课。同时又因为专业课程课时总量压缩,专业选修课程的课时安排也无法充足保障,于是进一步促使了前文所述“没有学生选课”的情况发生。如江西师范大学的受访者表示导致该校未开设此类课程的原因之一便是课时紧张。此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受访者表示该校的中文系在 2003年创办时,院系的一些同仁主张减少专业课总学分,因此文艺理论的相关课程只设了三门必修课程—— 文学概论、美学和古代文论,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均设为选修课程。

60398b2c2a33b4bcebcb14683e2d3cc2.jpg

  第三,各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业定位上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在专业性院校当中,该专业往往与所在院校的强势专业挂钩,以形成学科或专业的特色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开设。比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优势学科是外国语言文学,该校众多非语言类专业为了突出自身办学特点,都对学生外语水平有一定要求,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需修习 52 学分的外语类课程,占去了学分总量的近 1/3,因此只能压缩专业课程的学分总量和课时总量。又如,中国政法大学是国内典型的法学院校,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自 2003 年招收本科生,并将本专业设置为法制文学方向,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需修习一定学分的法学相关课程。该校的受访者就表示,导致该校未开设此类课程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专业导向。西安交通大学的受访者则表示,该校作为理工类院校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向多元化扩展,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少有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受访者也认为,该校未开设此类课程的原因主要是受制于专业导向,该校在研究生培养环节设有文艺美学和西方文论两个硕士专业方向,因此师资力量也多集中于这两个方向。

  第四,国内很多院校,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一些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是在原有的大学语文或其他类似课程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限的师资力量还得承担较重的公共课程的教学工作。比如中央戏剧学院的戏文系在 2016-17 学年有专任教师 24 名,而该系的本科生人数约为 350 人,师生比为 1:14.6。

  又如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仅有 2 名文艺学专业的教师。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有专任教师 10 名,文艺学专业教师仅1名,该系教师每学期还得为学校其他专业近1200名学生开设大学语文或古代文学等公共课程。第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部分内容与文学理论课程内容重合,也导致部分高校对此类课程的关注不足,或者用文学理论课程替代了此类课程。比如,江西师范大学的受访者表示该校曾设置过此类课程,但是因为课时紧张,而且文学理论课程中的前两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有较多涉及,所以取消了该类课程。这一现象,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中,在教材建设中也有所体现。 教材情况教材是为了满足课程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因此教材建设同课程的开设情况、授课内容有很大关系,同时教材的编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安排提供了指向性和引导性。

  前文已指出,在调研对象中,仅有 2 所高校使用了固定教材,其他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多采用自编教材。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各院校将此类课程设为专业选修课,因此使得此类课程具有较大的自由性,另一方面则和相关教材建设情况有着必然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建设的总体状况和趋势 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一样,有关的教材建设也不容乐观。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作为正式教材出版,不包括其他研究性质的著作)仅有 10部(不包括再版情况), 分别是:

  (1)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董学文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畅广元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4)葛朗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

  (5)江守义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年。

  (6)张玉能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

  (7)王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

  (8)冯宪光主编:《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9)陆贵山、周忠厚编著:《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3 版,2007 年第 4 版,2011 年第 5 版。

  (10)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

  其中陆贵山、周忠厚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初版于 1982 年,此后在初版基础上四次修改, 但整体保持了初版时的面貌。

8444dc4e58121831cfc567444202ab49.jpg

  首先,就相关教材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自 21世纪开始至今,十多年间出版的相关教材在种类上屈指可数。

  其中,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出版的仅有 1 部。

  从教材编撰体例看,70 年代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多采用三种模式:

  第一,马恩等经典作家文艺论著的选本或选讲。如 1982 年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教研室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即陆贵山、周忠厚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的初版)。又如,1991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全国十五所师范院校参与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刘庆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年)。

  第二,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的内在体系建构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如 1992 年由安徽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会编著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年)。

  第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史教材。如吕德申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

  90 年代中后期以后,特别是21 世纪以后,此类教材不再局限于采用上述某种单一模式,而是兼而有之, 走向了一种综合的局面。

  如 2002年出版的、董学文撰写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分九章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涉及的诸问题,按照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的模式,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按照艺术与社会、艺术的发展、艺术的作用、艺术生产、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艺术批评和人的解放等几大核心问题构建起来的体系进行梳理与论述。但同时该教材也兼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历史,并且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进行了介绍和批判。

  畅广元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2006年)同样体现出这样一种综合的取向和趋势。这本教材共分四编, 第一编以“专题选讲”方式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和文艺批评观,类似于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但是在“专题选讲”的具体内容中,却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按各专题进行细致的区分,而是笼统地以“核心命题”概而化之。同时,该教材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纳入其中,对卢卡契、阿多诺、阿尔都塞等人的文艺理论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并且指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片面性。因此,就第一编“专题选讲”部分看,这本教材以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为基础,但兼有历史的梳理。第二编“名篇精解”选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卢卡契的论著。第三编“个案选析”则分析了马、恩对莎士比亚的评价和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这两编很明显地类似于选本式的教材。

  张玉能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2010年)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为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在东方的发展以及在西方的发展的体例分上中下三编组织全文。该书的中编几乎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的面貌,梳理和分析列宁、普列汉诺夫、高尔基、鲁迅、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文艺思想;下编则是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介绍和评价了卢卡契、法兰克福学派、伊格尔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者的文艺理论。但是,在该书第一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中,又采用了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的模式,将马、恩的文艺观念按照专题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21 世纪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建设有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教材建设在总体上正在走下坡路,逐渐式微,这一点从 17 年间出版的此类教材的种类上可以较明显地看出。

    第二,在内容上多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融为一炉,不再局限于其中某一部分。

  第三,在编写体例上有意突破此前同类教材编写体例的单一化,而朝向多元化、综合性方向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世纪以来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凸显出了其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在教材的书写观念上,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遭到反本质主义和反体系化的质疑,部分教材有意地否定或者消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在体系。这一问题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身的体系化有着较深的关系。一方面,自 70 年代开始,相关教材的编写者就在不断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自身的科学的内在体系。另一方面,旧有的体系受到了反本质主义和反体系化的质疑,导致 21 世纪之后出版的此类教材无法固守此前的传统模式和编写体例,必须用更开放和多元的视角去审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种情况带来的好的影响当然是此类教材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多元化和开放性。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缺少统一性,缺少内在体系的一致性,致使 21 世纪以来出版的 10 部此类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全部不一样。这使得此类教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体系性的知识结构时要打一个折扣。

c67919b5ecda099aea08a8d6528d392c.jpg

  第二,21 世纪以来出版的此类教材在内容上虽然往往都涵盖有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三部分,但不同的教材在内容的篇幅上有明显偏重。如董学文编著的两部《马克思主义文论教材》(2002 年,2015 年)均将重点设置在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这两部分。而王杰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2011 年)则将关注点集中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上;比如其第二章第二节的主要内容为“文学隐喻”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内容和材料均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特别是德鲁·米尔恩和托尼·本尼特的理论;这一章第三节名为“马克思主义与审美形式”,但仅用 1 页的篇幅说明“马克思主义审美形式理论的提出”,其后则具体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审美形式理论的发展状况,介绍卢卡奇、马尔库塞、伊格尔顿和本尼特等人的理论。

  这其中隐含的问题是部分教材编写者将实际内容过多集中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上,有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趋势和倾向。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相关问题,在篇幅比例上明显处于弱势,在具体表述上则流于形式化和口号化。

  第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中并未完全理清,致使部分教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来组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体系结构,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缺少了其特殊性和固有的理论体系。如陆贵山、周忠厚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2001年)在编写体例上完全仿照文学理论教材进行编排,在具体内容上也多用文学理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例如该教材第十一章是“文艺欣赏论”,包含四个小节,分别是“文艺欣赏是一种消费”、“文艺欣赏的审美特性”、“文艺欣赏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规律”和“欣赏趣味和欣赏标准”;其中仅在第一节的开头引了马克思关于消费的若干表述,其后内容和文学理论教材的“文学欣赏”、“文学接受”或“文学消费”毫无二致,而没有突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这一问题上的特殊理念。

  师资队伍情况

 

  前面已指出,国内高校未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受制于多种因素,具体情况较为复杂。本报告仅就访谈所得数据资料做如下说明。

  如前所述,90 年代中后期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一步让位于文学理论,受到冷落,遭遇边缘化的低潮时期。这一点从国内高校开设此类课程的情况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建设情况中均能得到印证。党的十八大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似乎开始了其长期停滞之后的恢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从 2014 年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共 26 个专业 29 个方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向也列入其中,并聘请院内外八位指导教师,每年培养 10名左右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博士研究生。但是这一“骨干人才计划”2017 年才有第一批毕业生,而且均为定向培养。

  从访谈所得数据资料看,国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和师范类院校中,但是任课教师多为文艺学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缺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业方向的教师。

  比如,新疆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由三位老师负责讲授。三位教师均有博士学位,年龄分别为37 岁、38 岁和 44 岁。其中有 2 位从事比较文学专业,1 位从事文艺学专业。

  四川大学由 4 位老师协作教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每位教师负责 8 个课时,分别结合各位教师的专业方向和特长或偏向于讲解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或偏向于讲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首都师范大学由 1 位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该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所交集。

  相较而言,其他专业性院校的师资力量则严重不足。比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等。其中中国政法大学文艺学专业的教师仅有 2 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艺学专业的教师仅有 1 名。同四川大学等院校形成了鲜明对比。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第一,多数专业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的时间较晚,缺少长期的师资积累,教师年龄分布不均。比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成立于 2003 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成立于 2015 年。以上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均是在 2000 年之后才开始招收本科生,而此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处于发展的低潮期,师资力量缺乏是必然的结果。

  第二,多数专业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同院校的强势专业和学科有所交集,专业导向偏向于特色化和学科交叉,难以按照综合性和师范类院校来发展。 第三,多数专业性院校的办学规模与综合性和师范类院校相比较小,加之专业方向的制约,致使院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投入较其他强势专业来说更少,进一步加重了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  总之,目前国内高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情况极其不乐观,这和高校自身定位、院系自身的专业导向、课时安排、教材、师资力量等息息相关,要鼓励各高校开设此类课程,就必须综合考虑种种因素,在不违背教学规律、尊重各院校办学特色的情况下,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设计。  (本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立项课题“当前舆情文化焦点问题研究报告”[编号: 2017-2-23]的阶段性成果)

  1 本报告在数据统计时采取四舍五入方式,保留小数点后 2 位数字,因此数据精度的汇总存在误差,误差为±0.01%。图中数字取整数。

  

cc2c4c206833c7db44153bf83dcc0d91.jpg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