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铿锵足迹,在重大任务一线闪光

作者:曹元强等 发布时间:2017-08-16 09:37:55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2.jpg

 

  盛夏时节,一幅火热的练兵图景正壮阔展开。这其中,也有文职人员的一抹亮丽色彩。在党的强军思想指引下,文职人员走向任务一线,聚焦保障打赢,淬炼过硬本领,展现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编 者

  地点新疆库尔勒

  任务保障“国际军事比赛-2017”

  当好军队的形象大使

  ■曹元强 王 亮

  8月的新疆库尔勒骄阳似火,“国际军事比赛-2017”部分项目正在这里举行。

  比赛过程中,大家经常能看到一个佩戴红十字袖标的忙碌身影穿梭在赛场内外。她就是新疆军区总医院护士、文职人员张蕾。

  从事护理工作近19年,张蕾到过边防、上过高原,曾经5次被组织选中参加军事保障任务,但保障国际军事竞赛还是头一回。

  “国际军事比赛-2017”作为一项国际军事盛会,共有来自四大洲的9支外国代表队参加,如何展示好中国军队医护人员的良好形象是张蕾和同事们首先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为此张蕾事先认真学习外交礼仪,赛事期间更是时时处处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每次参加外事教学、竞赛保障,她都要在心里把有关规定重温一遍。

  “安全环境”项目集训队是张蕾所在医疗组的重点保障对象。有一次,集训队组织外军洗消作业训练,一名白俄罗斯队员由于操作失误,造成左手手背剐伤,鲜血直流。张蕾第一时间为他包扎伤口,快速处理伤情,在场的外军队员和医护人员纷纷向张蕾竖起了大拇指。

  在“国际军事比赛-2017”赛场担负保障任务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张蕾和同事们共计保障外军教学26场、比赛13次,累计出诊60余次,诊治外军伤病员100余人次,他们精湛的医护技术、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国内外参赛队员的好评。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张蕾和同事们不为人知的坚守与付出。尽管事先有心理准备,但进驻训练基地后,生活条件的艰苦还是超出了张蕾的预期:住地窝子、睡大通铺、上旱厕、生活用水时断时续。不仅如此,医疗组每天的保障时间保持在14到18个小时之间,大大超出以往任务。每天凌晨5时,当很多人还在梦乡时,张蕾和同事们就已经起床开始做当天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保障外军教学的10天里,面对户外三四十摄氏度的高温,张蕾和同事们每天都要与各国参赛队员一起在烈日下待一整天,身上的衣服不知道被汗水浸湿了多少次。但无论多苦多累,张蕾毫不退缩,始终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困难。

  图①:张蕾与外军参赛队员交流。曹元强摄

  地点内蒙古戈壁

  任务为演训活动提供医疗保障

  战场救护的行家里手

  ■王均波 本报记者 孙兴维

  盛夏时节,内蒙古戈壁,热浪翻滚。

  一场多兵种联合体系对抗演习鏖战正酣。炮火硝烟中,郑州联勤保障中心第322医院文职人员护士长张亚莉身着迷彩服,熟练完成包扎伤口、后送“伤员”等战场救护任务。

  使命当前,从不退缩。前不久,得知医院即将抽组人员参加某重大演习保障任务,张亚莉立即递交“请战书”。这份自信源于她连续11年参加大项任务的经历,特别是在“卫勤使命-2014”“跨越2015-朱日和D”“火力2016-山丹C”等演训活动中,她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作为演训保障的行家里手,在此次任务中,张亚莉再次挑起大梁。“机场遭敌空袭,迅速搜救伤员。”接到上级命令后,野战医疗队冒着“炮火”迅速展开搜救。张亚莉冲在最前面,手持搜救仪器,耐心细致地探测求救信号,仅用了几分钟时间,就找到一名脚部骨折的“伤员”。检查伤情、紧急处理、伤员信息录入……张亚莉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操作,很快将“伤员”妥善处置。

  “只有在实战化演训中严抠细节,打起仗来才能应对自如。”张亚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次演练中,一名护士在搜救伤员时,因操作流程不规范被判不合格。复盘检讨时,张亚莉顶着烈日,对照问题手把手为那名护士进行示范,“一步一动”地纠正错误动作,一套流程下来,迷彩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演训一线,张亚莉大胆创新思路,优化伤员分类检伤流程和报告形式,改进收容、后送、交接登记制度,确保伤员处置快速有序;对伤病员常用分类牌按照颜色区分、分隔分序放置,大大提高了检伤分类效率。

  医院副院长、野战医疗队队长杨海青告诉记者,正是凭借丰富的经验,在近几年的大项任务中,张亚莉在分类检伤环节从未出过一次差错,积累总结的经验做法被野战医疗所全面推广。

  从一名普通护士到护士长,张亚莉一路辛勤耕耘,一路硕果累累。11年来,凭借优异的成绩,张亚莉多次被表彰为“优秀护士长”“优秀文职人员”“为兵服务标兵”。军改之际,面对多家地方医院伸来的橄榄枝,她都婉言谢绝了:“部队培养了我,不能翅膀硬了就想飞走,现在正是作表率、干事业的好时候。”

  图②:张亚莉为“伤员”处理伤口。鲁向荣摄

  地点亚丁湾

  任务为护航官兵提供医疗服务

  远航大洋的“健康管家”

  ■林 健 马 连 本报记者 王凌硕

  “小李,口腔溃疡好点了没?”“小王,昨天磕伤的地方我再给你处理一下”……当地时间8月7日上午,亚丁湾海域,海风呼啸、浪花翻涌。在海军第26批护航编队高邮湖舰上,一位女护士正轻车熟路穿行在各兵舱战位间,为官兵提供医疗服务。

  她,就是第26批护航编队中唯一一名文职人员、第113医院口腔科护士邱吉苗。

  今年2月初,得知医院要选派医务人员随舰参加亚丁湾护航任务,邱吉苗向院里提出申请,并如愿入选。

  4月1日,邱吉苗跟随编队出发。然而出航没几天,她就开始晕船,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连躺在床上都要吐七八次。大家纷纷送来关心和问候,这让她既感动又羞愧:“我是医护人员,理应照顾别人,现在反而要别人照顾。”为此,邱吉苗不仅每天坚持锻炼,还经常到舰艇晃动最大的部位,让自己尽快适应舰上生活。

  虽然不是军人,但邱吉苗始终以战斗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有一次,她正在进行例行巡诊,突然舰艇遭遇大风浪,颠簸幅度较大。考验面前,她没有退缩,硬是咬牙坚持继续穿梭在各个战位间,了解官兵身体状况。官兵们不知道的是,巡诊过程中,一直面带微笑的邱吉苗悄悄跑进洗漱间吐了3次!

  随舰护航期间,邱吉苗不仅为官兵各种健康问题及时提出诊治建议,还想方设法帮助官兵家人处理疑难杂症。高邮湖舰一名战士的孩子患有湿疹,多方求医问药仍不见好转。邱吉苗知道后,立即打电话回家让精通中医的母亲与那名战士家属联系,并免费寄去药品,结果疗效显著。现在,官兵们无论遇到什么健康问题都乐于向邱吉苗请教,而她总是耐心解答。

  5月14日,高邮湖舰靠泊吉布提港休整补给。邱吉苗和同事们顾不上休息,一大早便来到保障基地建设工地,为正在担负施工任务的官兵和工人提供医疗服务。当地天气炎热,但邱吉苗和同事们始终耐心细致地为大家检查诊治,还特别交代一些高温环境下的注意事项。医疗服务结束后,保障基地的官兵自发列队向他们表示感谢。

  “护航经历很难得,让我懂得了一名文职人员的价值与担当。”邱吉苗如是感慨。

  图③:邱吉苗为护航官兵测量血压。马 连摄

  地点长春

  任务从事“航空飞镖”比赛翻译保障工作

  连通中外的“语言达人”

  ■王兴强 尹广恩 王海江

  在空军航空大学的一堂俄语课上,教员陶妍婷和往常一样神采奕奕地为学员讲授俄语语法,语言生动幽默、形式活泼多样,赢得阵阵掌声。

  然而,就在两三个小时之前,陶教员还在“国际军事比赛-2017”“航空飞镖”比赛的现场,从事繁重的翻译保障工作。

  今年年初,凭借出色的俄语水平,陶研婷被选为中方3名翻译人员之一,参与“航空飞镖”比赛的保障工作。

  众所周知,这项国际赛事首次在我国举办。作为东道主,陶妍婷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提供完美的翻译服务,不让活动因为沟通交流出现一丝迟滞。为了做好充分准备,她提前好几个月将图书馆所有与俄军武器装备、军事术语、地方风俗相关的书籍借了出来,逐本学习,光笔记就记了厚厚一本。

  赛事筹备工作正式开始后,陶妍婷最初的任务是双向翻译赛事活动文件和沟通文书。由于中俄时差原因,每次俄方将文件传递过来时,国内已是深夜。陶妍婷常常是刚备完课,又开始翻译工作,第二天一早便将翻译文件交到我方对接人员手里,紧接着晚上又将我方回复文件翻译传递给俄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陶妍婷一干就是一个多月,体重足足下降了5公斤。

  “赛场上,祖国的蓝天骄子一展风姿,为国争光;赛场下,我也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必须全力做好幕后保障工作。”说到这里,陶妍婷向笔者讲了一个故事。

  俄方工作组进驻后,两国工作人员开始对具体细节进行面对面磋商。有一次,俄方工作人员来到比赛场地考察,工程师皮卡洛夫突然问道:“哪里有发电厂?”陶妍婷略微迟疑了一下,联想到俄军的口语习惯,准确地把俄方本意——“哪里可以给飞机蓄电池充电”翻译给我方工作人员。

  直到考察完毕,皮卡洛夫才恍然大悟地对陶妍婷说:“我说的是不是发电厂?刚才我们看的不是发电厂吧?”两人对视了几秒钟,然后心领神会地大笑起来。

  正式比赛期间,尽管有时俄方工作人员用浓浓的地方口音讲着各种专业术语和省略背景的短语,但陶妍婷每次都能从容应对,确保了双方的“无障碍”沟通,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