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李克勤:假如毛岸英没有牺牲

作者:李克勤 发布时间:2017-01-07 17:27:58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c5e231a280f4cdf5cd4f3600a59bf6d9.jpg

  李克勤题记:历史是不能假设的,然而为了研究历史,也可以作出一些历史的假设。毛岸英身份特别,他的妈妈是杨开慧烈士,他的父亲是开国领袖毛泽东,这样以来,围绕着毛岸英的话题自然就很多很多。人们免不了要假设,如果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没有牺牲,后来会怎样呢?

  正文:

 

4bff58c135bb0f5c079cd969916b6daf.jpg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赵南起上将曾说:“毛岸英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是毛主席的儿子呀!我们当初这些普通的人,不仅活了下来,后来都有了老婆、孩子、官位,什么都没耽误,可他却再也没有归来,最后连尸骨也没能运回国……”

  毛主席一直提倡少宣传个人,他在世时,老一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都健在,他当然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足以宣传,也不会同意别人去宣传他。自古以来,人命是关天的大事,但是作为像毛泽东这样的了不起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对于长子的为国捐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彭德怀,反倒宽慰地说:“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由此可见,如果毛岸英没有牺牲的话,毛泽东肯定不会放松对儿子的要求,这是他的一贯作风。我们可以从老人家对他家里其他成员的要求,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一点。一直到毛泽东逝世以后,他家里的成员,没有谁搞过什么特殊化。这在他的另一个儿子毛岸青及其夫人韶华同志去世的时候,全国人民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毛主席的家风,公认的是一流的。  那么,毛岸英是怎样去朝鲜战场的,毛泽东当时的态度究竟怎样,我们将深入研究。

  彭德怀:毛岸英是第一个志愿军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就庄严宣告:“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中国人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一面加紧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建设,一面对朝鲜战局保持高度警惕,为反击美帝国主义侵略者作好准备。

  在北京机器总厂担任党总支副书记的毛岸英,也利用各种机会,向全厂职工宣讲国际形势和朝鲜战况,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他和厂里的其他领导同志一道,发动全厂职工开展“一件事”等各种竞赛活动,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为反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作好准备。

  在北京机器总厂,工人们只知道那位身穿旧军装、腰扎大皮带的“进城干部”姓毛,只知道平日最苦最累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如给机器浇冷却油,帮铸工抬砂箱、装砂子等等,他总是抢着干,却没人知道他的名字,更不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儿子。  毛泽东曾经嘱告过岸英:“你也要学一门技术,做一个普通劳动者。”他谨记父亲的教诲,来到基层后,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业务。他身上带着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生产情况和业务知识。他的朴实、勤奋、平易和热情,很快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情况和感受,毛岸英曾写信告诉了当年在苏联一起留学的同窗好友、鞍山钢铁厂的冶炼专家蔡博:

  我和你现在几乎是同行了。半个月前,我离开了社会部的上层工作,达到了自己一向所追求的目的,转为群众工作,做党的工作了,我现任北京机器总厂党的副书记,工作的内容要比过去机关工作不知丰富多少倍,缺点是我不大懂技术——从工具机、动力机、技工理化、工艺数学、机械制图学起。

  工厂的人数比起鞍钢来少得可怜,仅一千六百余人,如果党不调动我的话,我准备在这个工厂连续不断地做十年工作,随着它进步而进步、发展而发展,搞出一套完整的工厂中党的工作经验来。以上就是我的雄心大志,不知你同意否?

  你近来的工作如何?有些什么心得和意见?你们工厂党的工作做得如何?是怎样做的,有些什么经验教训,一切请多告诉一些。

  同志,不久前我很幸运地得以重游旧地,那里的朋友(除大强、娟娟外)都见到了,许多人问到你……

  形势的发展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前两天,毛泽东还说“战争一关已经基本上过去了”,没想到战争又从它的终点一下子回到了起点。正当毛岸英想在工厂里安下心来干出一番事业的时候,抗美援朝的战鼓就敲响了。

  与父亲心心相连、息息相通的毛岸英知道,抗美援朝是党中央、毛主席的决策,自己对父亲的支持,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带头上前线!于是,他抱定一个决心——去朝鲜参战,抗击美帝,保卫祖国。

  这是一个月明风清、星光灿烂的晚上,毛岸英被父亲召到中南海菊香书屋。看着身体黑瘦、满头大汗的毛岸英,毛泽东既心疼又高兴。他抚摸着儿子的肩膀问:“岸英,你在工厂的工作还满意吗?”

  “满意!”毛岸英简明扼要地向父亲汇报了自己在工厂的工作情况,兴奋地说,“最令我满意的是工人们对我都很好,他们非常关心我,支持我的工作。”

  “工人满意就好!”毛泽东认为,儿子虽然不是朽木,但还是根毛材,距离栋梁之材还差得远呢!于是意味深长地说,“岸英啊,你回国以后,在陕北当过农民,而今又当了一段工人,就是没有当过兵、打过仗!”

  “我也感到很遗憾!”毛岸英叹口气说,“真没想到,蒋介石竟然这样不经打,很快就溃退到台湾去了,害得我这一生没有在国内当成兵。”

  “今天,我让你回来,就是想和你谈谈当兵的事。”

  “当兵?”毛岸英十分敏感地问道,“爸爸,是不是决定出兵援助朝鲜了?”

  “你猜对了。”

  “好!我去朝鲜,我和德国鬼子较量过了,现在再和美国大兵较量较量。”

  “这才像我的儿子!”毛泽东看到一个磨砺后的男儿正在成熟,满意地笑了,“只是你们刚刚结婚,思齐还在住院,让你到朝鲜去是不是太不尽人情了?”

  “看您说到哪儿去了!请爸爸放心,我打过仗,而且是在国外战场和洋鬼子打过仗。美国大兵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会像斯大林的儿子那样,绝不给您、给我们的祖国丢脸!”

  “有你这句话,我就不需要再说什么了!”毛泽东既有英雄气,也有儿女情。当知道自己的儿子即将踏上不知归期的征途时,他又以父亲的身份和口吻说,“记住:共产党人平常吃苦在先,战时牺牲在前。你是共产党员,又是中共主席毛泽东的儿子,到了朝鲜战场上,就更要吃苦在先,牺牲在前!”

  在毛岸英的心目中,毛泽东既是自己的父亲,又是中共的领袖。因此,他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变换自己的身份——儿子或同志或部属与毛泽东对话。今天,他听了父亲的嘱咐,几乎是下意识地站起身来,破天荒地像下级对待上级那样向毛泽东行了一个军礼:“爸爸,您的话我全记下了,我懂得这个道理,我知道我该怎么做。”

  毛泽东微微颔首,看着眼前这个身材高大而又略显稚气的儿子,不禁露出了赞赏、期许的神色。

  毛岸英辞别父亲,走出丰泽园大门,正巧碰见前来向毛泽东汇报工作的彭德怀。毛岸英知道彭老总正在着手组织部队赴朝作战,便拉住他的手恳求道:“彭叔叔,您是来和我爸商量出兵朝鲜的事吧?我求您办一件事行吗?”

  “什么事?”彭德怀是个不苟言笑的人,除了毛泽东外,很少有人敢和他说句玩笑话。此时只见他两腿直立,双手叉腰,像一座巍然的铁塔竖在面前,令人肃然起敬。

  “听说您要招兵买马,我第一个报名参军,您把我带到朝鲜去行吗?”

  彭总当然不会马上表态。

  1950年10月7日,天高云淡,金风送爽,菊香书屋更显得清幽典雅,呈现出一派少有的闲适。毛泽东点燃一支烟,走到窗前,对着一盆金黄色的菊花凝眸沉思。在缭绕升腾的烟雾中,他喃喃自语:“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读过古代兵书的人都知道,这是吕尚名篇《六韬》中的一句话。

  中午,毛泽东设家宴为即将赴东北就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壮行。毛泽东没有专门的餐厅,宴会就在办公室兼客厅的菊香书屋东厢房举行。

  毛岸英把彭德怀接到餐厅。毛泽东一边和彭德怀握手一边说:“老彭啊,明天你就要去东北走马上任了,今天中午有时间,咱们吃个便饭。”

  饭菜不算丰盛,只是比平时的四菜一汤多了两个菜。彭德怀看了一下桌子上红红绿绿的家常菜,有苦瓜炒腊肉、辣子火焙鱼、肉末酸豆角等,高兴地说:“好菜,一看就是湖南风味!”

  “都是岸英探亲时从家乡带来的,好多年没吃到这么地道的湘菜了!”毛泽东身为开国元首,仍不改简朴之风,他对饮食质量的要求可以说是非常马虎,对孔老夫子那套“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说法深不以为然。

  “是啊,我也有很长时间没吃过湖南的腊肉、腊鱼、辣椒了。”彭德怀说。

  席间,毛泽东作为东道主频频举杯劝酒,彭德怀虽有海量,因肩负着天大的担子,不敢开怀畅饮。毛岸英则跑里跑外,端菜斟酒,添茶递烟,格外殷勤,惹得彭德怀不由得多看他几眼。

  宾主喝过几杯酒,毛泽东笑吟吟地说:“老彭啊,我有一事相求。”

  “主席,你请讲!”彭德怀放下了筷子。

  “我这个儿子不想在工厂干了,他想跟你到朝鲜打仗去!”毛泽东指着岸英说,“抗美援朝,是政治局同志集体讨论决定的,儿子报名想当志愿军是他自己选择的,他要我批准,我可没得这个权力哟!你是司令员,你看要不要收他这个兵呢?”

  彭德怀闻言一怔,连忙对毛岸英说:“你在单位负有重要责任,恐怕离不开吧?去朝鲜可有危险呢,美国飞机到处扔炸弹,你还是在后方吧,在国内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对抗美援朝的支持嘛!”

  听彭德怀这样一说,毛岸英有些着急:“彭叔叔,这不是开玩笑,我考虑好几天了,你就让我去吧,我要亲眼看看美国鬼子这只纸老虎是个啥样子!我在苏联的时候,进过军事院校,当过坦克兵,和德国鬼子打过仗,参加过苏联的大反攻,还一直打到柏林呢!”

  “好,有勇气!你这位参加过二战、打败过希特勒的坦克中尉,人不大,现代化作战经验还是满丰富的嘛!”彭德怀说完转过头去面向毛泽东,用征询的目光看着他,似乎在说:我哪能到主席家里招兵买马,这件事还得你这个当老子的做主呀!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然而,高深莫测的毛泽东未作反应,只是拿起筷子简单说了一句话:“有话慢慢谈,民以食为天,先吃饭要紧。”

  毛岸英给彭德怀斟上满满一杯酒:“彭叔叔,我爸爸喝酒不行,您多喝一点,我敬您老人家一杯,这可是您喜欢喝的茅台酒啊!”

  “对了,岸英,你小子结婚快一年了,我还没喝过你的喜酒呢!”

  “这次补上,这次补上!”毛泽东一边用筷子往彭德怀碗里夹菜,一边笑着说,“抗美援朝我是积极分子,你老彭百分之百地支持我。不过这个决心可不容易下哟!一声令下,三军出动,那就关系到数十万人的性命。打得好没得说,打不好,危及国内政局,甚至丢了江山,那我毛泽东对历史、对人民都没法子交代哟!”

  “请主席放心,既然我们要出兵,就一定要打赢这一仗。”彭德怀坚定有力地说。

  “事情哪有那么简单哟!”毛泽东沉默一会儿,接着说,“美国不仅财大气粗,而且兵多将广。我国钢产量只有六十五万吨,而美国的钢产量为九千八百万吨,是我们的一百六十三倍;美国有八十五年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武器装备上也比我们强得多,美国一个军有各种炮一千五百门,我们一个军才三十六门,差距太大了。”

  彭德怀虎目圆睁:“差距确实很大,风险也确实存在。但朝鲜有难,不论就国际主义来说,还是就爱国主义来说,我们都不能坐视不管。”

  毛泽东赞许地点点头:“但是帝国主义从来就是欺软怕硬,美帝国主义也不例外,我看捅他一下子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关键是能不能打赢,打赢了,风险就小;打不赢,风险就大。我看最多无非是他们进来,我们再回山沟去,就当我们晚胜利几年,有么子了不起!”

  “老彭啊,这是一场比保卫延安更艰苦复杂的战争,如何能战胜敌人,你想过没有?”毛泽东知道他们面对的不是腐朽不堪的国民党军队,而是历经二战洗礼的世界上最强的军队。对付这样一个拥有更多、更先进武器的强大敌人,实在是太难了!

  “据了解,麦克阿瑟这个人恃强骄横,目空一切。我们就以骄而乘之,正如主席您说过的‘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发挥我军的优势,最终是能够打败敌人的。另外,还有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在内,他们在道义上、精神上会支援我们的。”

  “说得好,说得好!”毛泽东重新点燃一支烟,“老彭啊,我看第一仗先把恐美病打掉。你的小名叫石穿,我叫石三伢子,我这块石头投向杜鲁门,你那块石头投向麦克阿瑟,我看即使不把他揍扁,也能吓得他尿了裤子!”

  彭德怀听得开心,哈哈大笑说:“主席,有你这块金刚石领头,我这块冥顽不灵的顽石也就跟着一块打过鸭绿江去了!”

  这时,毛岸英端着两碗稀饭走上来,毛泽东笑着说:“岸英,你刚才不是对彭叔叔说打仗有你一份吗?”

  “是啊,我刚才已经和彭叔叔说过了。”毛岸英向彭德怀身边跨进一步,“彭叔叔,现在可以批准了吧!”

  彭德怀见事已至此,只好依从:“那好吧!我就收下你这位第一个报名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

  就这样,毛岸英成为彭老总说的:“第一个志愿军”!

  毛泽东为何要送子上朝鲜前线

  他们的伟大在于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兵。

  据主席身边的同志回忆,那时的毛岸英,政治上已经相当成熟。他似乎有一条看不到的触角,能够深入到毛泽东的内心世界里。他可以从许多外人看不到、或者不太注意的细微之处的变化,来感受毛泽东的思想脉搏。比如,他当时在父亲卧室大床的床头,看到毛泽东正翻看《东周列国志》。他看到了划了线的“假吾道以伐虢,虢无虞救必灭,虢亡,虞不独存……”的话,他便联想到国与国、唇亡与齿寒、生存与死亡的问题。这真是毛泽东在读书,毛岸英在读父亲。

  彭德怀后来说过:“毛岸英是志愿军里的第一人。”应当包含这样的意思:毛岸英生活在毛主席身边,比较早地知道了中国要派兵抗美援朝;毛岸英是在主席设家宴为彭德怀饯行时,确定去朝鲜,那时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在听取了民主人士的意见后,刚刚确定用“志愿军”的名义用兵;毛岸英是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儿子。

  那么,毛泽东本人到底是怎么考虑的呢?

  毛岸英牺牲后,在1951年3月,毛主席与他的老友周世钊的谈话中,解答了这个问题。他说:

  “当然你说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战场上,他就不会牺牲,这是可能的,也是不错的。但是你想一想,我是极主张派兵出国的,因为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我的这个动议,在中央政治局的会上,最后得到了党中央的赞同,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要抗美援朝,我们不只是物资的援助,金日成同志的告急电报是明写的‘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岸英是个年轻人,他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去农村劳动锻炼过,这是很不够的,一个人最好的成长环境就是艰苦!在战斗中成长要比任何其他环境来得更严更快。基于这些原因,我就派他去朝鲜了。”

  毛泽东不是没有个人感情,从他的诗词里,我们读出了的不光是气贯长虹,还有“泪飞化作倾盆雨”的意境。

  由于毛泽东后来和少提毛岸英,亲人和同志也不好提,怕老人家伤心。一直到主席逝世以后,1990年,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遗物时才发现,主席一直悄悄保存着爱子毛岸英的遗物。

  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留下了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毛泽东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可他却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的这些衣物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悄悄地珍藏了20多年,这期间他曾多次搬家,但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些衣物。

  我们可以想象作为父亲的内心思念!

  人心都是肉长的啊!

  毛岸英,那是多么好的儿子啊......

  毛泽东教子有方  

dd7e426a1ea9563bc4314698c5f8230e.jpg

 

  毛泽东深谙杜威“教育即生活”之道,他不太喜欢一本正经的教育,而是善于在不经意之间,给予晚辈引导,常常是一系列的举动构成一套完美的教育体系。这不仅在毛岸英身上起了作用,在革命队伍里,哪一个人没有受到教育呢?

  张思德、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雷锋,等等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人成为英雄,谁不是毛泽东培养的?谁不是在毛泽东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我们这里关注毛泽东和毛岸英的一个生活细节,看看其中的教育奥妙。

  1950年5月,毛泽东派毛岸英会湖南老家省亲。省亲是中国的一种风俗,一般男女结婚后,女方要回家看望其父母就叫省亲。由于过去女方只要嫁人,就是男方的人了,所以女方回家探望家人还得得到男方的同意,因而一般都是夫妻双双一起回到女方的娘家。由于毛岸英的妈妈杨开慧同志已经为革命牺牲了,所以只有毛岸英代表父亲回老家省亲了。

  临行前,毛泽东叮嘱儿子:“见了乡亲们要有礼貌,辈分大的男人北京叫爷爷,我们韶山称阿公,长辈喊伯父叔叔婶婶阿姨,同辈的以兄弟相称,或者喊同志,不要没大没小的。再一点,要入乡随俗,不要有任何特殊,老百姓最不喜欢摆资格的人。”

  毛岸英心领神会,用地道的韶山话回道:“晓得喽,爸爸,你还有么子吩咐的?”毛泽东笑笑,递给他一个皮包,用手指指说:“这里的一些票子,是我多年的积蓄,是我资助你的,看到真正困难的乡亲,你就见机行事吧,俗话说,空手进门,猫狗不理……总之,你看着办吧。”

  这里,毛泽东首先讲的是入乡随俗,并且强调的是对长辈的尊敬,这是毛泽东教育干部的一贯作风,也就是要走群众路线,不要临驾于群众之上。

  其次,毛泽东给儿子点钱,因为回老家自然要花销一点,这也是人之常情。

  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点,毛泽东不是啰啰嗦嗦,唠唠叨叨,而是基于“你就见机行事吧”,“总之,你看着办吧”,这样给儿子留有很大的活动空间,这便是毛泽东讲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不喜欢搞教条主义的习惯。

  从这些细节,就看出毛泽东作为父亲的导师形象,这样的父亲教育不出好儿子,那才怪呢?

  深谙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区别

 

4bff58c135bb0f5c079cd969916b6daf.jpg

  毛岸英从苏联回国后,一直反对人们因他是领袖的儿子而另眼看待。

  老家湖南解放后,他非常怀念当年冒着危险照料自己的外祖母向振熙(杨开慧之母)和其他亲属,经父亲同意专门去了一次湖南老家为外婆祝寿。不过,面对一些亲属按照旧观念提出的安排职务的要求,他都不讲情面。1949年10月,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写了一封信,就某亲属“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的位置”一事,表示“我非常替他惭愧,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了……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之外,正在于此。”他又说:“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现在也许骂我‘不孝’,骂我不照顾杨家,不照顾向家,我得忍受这种骂。”

  毛岸英在信中指出:“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不讲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 ‘人情’。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在内。当然,对于自己的近亲,对于自己的父、母、子、女、妻、舅、兄、弟、姨、叔,是有一层特别感情的,一种与血统、家庭有关的人的深厚感情的。这种特别感情,共产党不仅不否认,而且加以巩固并努力于倡导它走向正确的与人民利益相符合的有利于人民的途径。但如果这种特别感情超出了私人范围并与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共产党是坚决站在后者方面的,即 ‘大义灭亲’亦在所不惜。”

  这体现出共产党员基本的素养和坚定的原则性。

  毛岸英还深刻阐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他说:“我本人是一部伟大机器的一个极普通平凡的小螺丝钉,同时也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决的反对者,因为这种做法是与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水火不相容的,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

  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群众观点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个人观点之间的矛盾正是我们与××他们意见分歧的本质所在。这两种思想即在我们脑子里也还在尖锐斗争着,只不过前者占了优势罢了。而在××的脑子里,在许多其他类似××的人的脑子里,则还是后者占着绝对优势,或者全部占据,虽然他本人的本质可能不一定是坏的。”

  这封信事实上也产生了应有的效果,毛岸英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谁因为他“不讲亲情”,而责怪他。

  我们从这封信里,却能读出不一般的信息来,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正廉洁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更让我们看到一个共和国领袖的儿子,一个烈士后代对来自不易的生活的无限珍惜之情。

  从天理,从国法,从人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毛岸英都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他在信中表述的,并在实践中体现的思想情操,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毛泽东和彭德怀有私仇吗  

d7e8322405ead45732431837f7686d14.jpg

  1958年5月5日至23日,彭德怀在于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与毛泽东亲切交谈。

  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没有被开除党籍,那就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1965年9月23日,毛泽东约彭德怀谈话,要彭去西南担任建设第三线副总指挥。

  如果毛泽东要真的置彭德怀于死地,还需要这样做吗?

  中国共产党的元老们在文化习俗上,对传统文化有个创新,就是不计较个人恩怨。我党内部历史上有很多斗争,那是思想上的,这完全不是个人之间的争斗,所以七大时毛主席主张让王明担任中央委员。对于犯错误的同志我党历来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这里要说一下王光美同志晚年的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举动。  

22fc32d985e8433e26b2a14c0213aa77.jpg

  2004年毛泽东刘少奇两家后代在光美老人的组织下相聚。从右至左:刘源,孔东梅,刘亭,赵姥姥,李敏、王光美,李讷,王景清,王效芝。  

728525c768643407d82b4fcb83661ced.jpg

  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党经历过各种曲折,但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以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的,也就是说,真党员和假党员的区别在于,“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样才算得一个共产党员。 ”

  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的一切事情还是要靠真正的共产党员带领人民去奋斗。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