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汪庭有:一曲《绣金匾》唱红陕甘宁边区

作者: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9-07-29 19:30:14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526ef3b6f055eab5be3efd05aca03d90.jpg

        本报记者 张斌峰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气,你一心爱我们,我们拥护你……”20世纪30年代,这首诞生于陕甘宁边区新正县的民谣,曾经脍炙人口,唱红全国。

a44fb5067158f9d2905d848a44c69d2a.jpg

  而这首歌的最初创作者,是曾经四处漂泊并且身患疾病的地道农民汪庭有。

  汪庭有1916年生于商南县,1918年因灾全家出外逃荒,父亲带着全家乞讨度日,受尽磨难。1923年,汪庭有一家在富县居住下来。汪庭有给人放牛羊,13岁后开始种庄稼、务农活,冬天闲时上山打柴,挑到县城去卖。

  18岁时,汪庭有患上“柳拐子”病,行动不便。恰在此时,父母相继去世,他开始独身流浪。在此期间,他曾被国民党部队拉壮丁关押了3天,后伺机逃脱。

  1936年,汪庭有流落到新正县马栏区三乡落户定居。他在马栏开荒种地,学做木匠活。他没有上过学,但很喜欢当地的民间秧歌。在马栏期间,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边区的种种新气象,给汪庭有的生活注入了无限的激情,使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愉悦和欢乐。他悉心搜取提炼,在劳作的间隙经常哼唱歌曲。他的歌,不是用文字写出来的,而是由感情化成一串串声音唱出来的,反映了穷苦农民翻身作主,自由生产生活的心声。

  在编歌的过程中,由于不识字,汪庭有有时刚把第一节编好,编第二节时,又把前面的忘了。为此,他想了个法子,每节编好后,教给村里孩子唱,当他忘了时,就去问孩子。就这样,他编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歌。在当时的马栏川,大多数老百姓都会唱他编的歌。

  1944年,汪庭有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文教英雄大会。会上,他以“珍珠倒卷帘调”唱给中央领导和与会同志听,受到了一致夸奖,并获得“甲等艺术英雄”称号。诗人艾青撰文《汪庭有和他的歌》,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汪庭有编的歌曲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后来传唱了几十年的《绣金匾》。《绣金匾》最早叫《十绣金匾》,唱的是《绣荷包》的调子。荷包本是民间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汪庭有觉得给政府、领袖、部队送荷包不合适,因此借用其调改为《绣金匾》,来歌颂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过上好日子的景象。这首歌一经传唱,很快红遍了陕甘宁边区。

  抗战胜利后,为了配合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在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帮助下,《十绣金匾》的“十绣”被精炼为“三绣”。1976年,歌中又增加了歌颂周总理的内容:“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革命,我们热爱你。”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再度热起来,响彻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革命民歌,寄托了亿万中国人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眷恋和缅怀之情。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