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对自然多些敬畏

作者:徐建昌 发布时间:2019-04-01 09:41:22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习主席在今年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学习领会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我们应对自然多些敬畏,善待自然,合理保护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才能共享幸福生活。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根本,人类与自然的命运紧密联结,不可分割。无论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是“天人合一”,无论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还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充满着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存智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新陈代谢”理论来说明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还要尽量克服盲目性、自私性,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相统一,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是人类持续生存的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只有保护好自然,才能不断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享受自然的恩惠。

  敬畏自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政绩的重要体现。西晋文学家潘岳在担任河阳县令期间,鼓励百姓因地制宜广栽花卉,遍植果木,数年后,河阳桃李遍地,香飘四野,成了花海,“花县”称谓便由此而来,人们用“河阳一县花”代称潘岳,比喻为政者颇有建树。1949年,彭德怀率军驻扎在陕西省白水县仓颉庙外。庙中有株千年古柏,炊事员砍下树枝烧火做饭。彭德怀发现后,严厉批评了炊事班,并亲笔书写一道命令:“全体指战员均须保护文物古迹,严格禁止攀折树木,不得随意破坏。”古人云:“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山川草木皆有情,为官从政者懂得惠泽山川草木,涵养一方水土,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从焦裕禄的“焦桐”,到谷文昌的“谷树”,再到杨善洲的“大亮山林场”,许多领导干部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打造了一个个造福子孙的德政工程,值得我们学习。

  据报道,自2000年以来,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中国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我国创造的“绿色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近年全军各部队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动兵力200余万人次、动用机械车辆10万多台次,种植各类树木2600多万株,绿化面积30多万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能取得突出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提供了有力指导、科学指引。习主席曾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说:“面向未来,我们要敬畏自然、珍爱地球,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尊崇、顺应、保护自然生态。”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我们看到,至今仍有少数人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淡薄,对自然缺乏敬畏。去年中纪委专门通报曝光了6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典型问题,今年年初央视又曝光了秦岭违建别墅问题。如今,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敬畏自然,我们还需赓续好关爱自然、保护环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倘若生态文明建设人人知责、人人有责、人人尽责,那么建设美丽中国就大有希望。

  敬畏自然,贵在涵养视物犹己的情怀。我国传统文化一直都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优秀品格。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认为,做到视人犹己、视物犹己、视国犹家,这样就能博施济众,以仁爱之心从自身出发,推己及人,推恩万物,达到“万物一体”的理想境界。2300多年前,庄子大声喊出:“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既能愉悦身心,又能使得人与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

  哲人说,“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人人尽责守护。关爱万物,就是关爱自我;关爱自我,更须关爱万物。“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具有视物犹己的情怀,我们就能对自然多些敬畏,对生命多些敬畏,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

  (作者单位:96721部队)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