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东方文化复兴

张世英:心游天地外 意在有无间

作者:记者张颖天 发布时间:2019-02-18 08:59:55 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   |    |  

1.jpg

张世英近照 本报记者 刘宇航摄/光明图片

  【新春访名家】

  1月21日,晴冷的冬日清晨,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北京北郊探访张世英先生。一进家门,老先生便亲切地请大家坐下,今年已经98岁高龄的张世英,依然思维灵活、精神矍铄。

  作为光明日报的长期作者和老朋友,一见面张世英先生便讲起自己与光明日报的渊源:“1954年3月光明日报哲学专刊创刊,1958年底到1966年,我曾兼任哲学专刊的主编。当时只有光明日报有哲学专刊,其他报纸都没有。我乐在其中,倍感光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光明日报哲学专刊成为国内哲学界思想交流碰撞的阵地,吸引了众多青年学者投稿,培养了一大批哲学专家,对推动我国哲学研究、发展学术事业起到积极作用。

  得知哲学专刊于2017年再次复刊,延续光明日报开门办报、专家办刊的传统,张世英欣慰地说:“从新中国成立第一天起我就看光明日报,一直到现在。因为现在的报纸中,光明日报的内容很适合我。”

  张世英1921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书香门第,从小熟读孔孟,中学时喜爱数学和物理,1941年秋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后转入哲学系,1946年毕业。他这样回忆当年的学术道路选择:“大学之初没有找到精神依托,最后发现哲学讲理论,我就安心了,转到哲学系,跟着贺麟老师读黑格尔。”正是受到贺麟先生的指导和引领,张世英潜心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成为“中国著名黑格尔专家”。

  如今,读书、写字、做学问几乎是张世英生活的全部。“发展互联网我很赞成,这也是‘万有相通’哲学的体现。”张世英思维活跃、紧随时代潮流,通过微信跟人联系、用手机读报浏览文章,年轻人的思想状况他都能理解,他还风趣地聊起自己因手抖发错消息的事,引得在场的人大笑,张世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可见一斑。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黑格尔研究集大成者,张世英对黑格尔精神哲学、逻辑学的解读为读者清晰透彻地展现了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和深邃广博的思想内容。他的《论黑格尔的哲学》一书先后被译成法文和英文,其中关于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思想解读也给予外国黑格尔研究学者以深刻启发。他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更是被誉为“中国系统研究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部专著”。2013年起,张世英开始主持翻译20卷本的《黑格尔全集》,开创了中国系统性翻译黑格尔原著全集的先河。

  近年来,张世英的研究重心转入西方现当代哲学特别是德国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致力于通过“中西贯通”找到中国哲学以及哲学本身的出路。张世英提出的“把中华文化放在全球各种文化的视野下,扩大我中华文化崛起的思考空间”一说,主张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纳西方近现代主体性哲学,促进个性的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为后学指引了研究路径和方向。

  作为哲学家、美学家,张世英既精通黑格尔、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西方哲学理论,又兼具孔孟、老庄、禅宗等中国传统哲学功底,凭借长期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形成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的哲学观。例如,超越主客二分、“万物一体”的“万有相通”理念,以及人生而在世要追求高远的精神境界,即追求“美感的神圣性”。这些思想皆对中国当代哲学研究、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美学研究的转型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心游天地外,意在有无间”。这是张世英在《中西古典哲理名句:张世英书法集》一书中题写的一句话,折射出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心境,显现着他的人生智慧。如今,张世英先生依然笔耕不辍,以从容自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继续书写心灵和学术的境界。

  (本报记者 张颖天)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