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追求卓越刷新“中国高度”

作者:本报记者 邹维荣 韩阜业 通讯员 许京木 发布时间:2017-10-05 20:26:19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官兵牢记领袖嘱托奋力迈向太空新征程纪事

res04_attpic_brief.jpg

  秋风阵阵,塔架巍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上,发射测试站70余名退伍老兵整齐列队,面向鲜红“八一”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告别这片光荣土地,离开这支英雄部队。

 

  2013年2月2日和6月11日,习主席分别来到这里,看望慰问科技人员和部队官兵,坐镇指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深情勉励大家追求卓越,扎根大漠,报效祖国和人民。

 

  这是无上荣耀,更是无限动力。4年多来,发射中心牢记领袖嘱托,肩扛使命,一次又一次向浩瀚太空发起冲锋,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高度”。

  让信念种子深扎大漠

 

  精神传承历久弥新

 

  一部航天事业史,就是一部精神传承史。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2013年春节前夕,习主席冒着严寒来到这里,瞻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历史展览馆,叮嘱大家一定要把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领袖的嘱托,就是前进方向。”中心党委书记夏晓鹏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坚持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每逢重要纪念日和重大任务,都组织大家瞻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重访“两弹结合”试验阵地和“东方红”卫星发射场,让大家在追寻先辈足迹、感悟辉煌成就中,进一步坚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信念。

 

  2016年4月23日,首个“中国航天日”前一天,刘庆贵、张积华等9位白发长者受邀走进“东方红”卫星发射场,参加“中国梦·航天梦”纪念活动。当年,就在这里,他们亲手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斑驳塔架下,老人们动情讲述那段难忘岁月,现场科技人员、部队官兵凝神聆听,深受鼓舞。

 

  信念的种子一旦扎下根,就会绽放出绚丽的生命之花。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前,高级工程师张光升被诊断为疑似肝肿瘤。他悄悄收起诊断书,瞒着爱人和同事继续工作,直至倒在岗位上。

 

  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提出两个请求:一是抓紧时间培养配电方面的青年骨干;二是25年来他没回过几次老家,将他的骨灰送回湖南安化。

 

  向着卓越的高峰冲锋

 

  九天处处闪耀“中国号”

 

  历史将铭记这些日子——

 

  2015年12月17日,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一飞冲天;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遨游天宇;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启问天之旅;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出征太空……

 

  随着一艘艘“中国船”、一颗颗“中国星”完美腾飞,一条向着卓越高峰冲锋的足迹也在不断延伸。

 

  2014年,中心迎来前所未有的航天发射密集期。密度高,质量标准更要高;压力大,必胜决心更要大。广大科技人员和部队官兵人人铆足干劲,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厂房塔架之间,一举创下24小时内进行两次航天发射的新纪录。

 

  “特别高兴!”时隔1年,回忆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着陆的情景,中心研究员卞韩城依然激动不已。

 

  那是我国首次启用东风着陆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沙漠地域进行飞船返回舱着陆,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面对挑战,中心先后组织20余次沙漠穿越训练,攻克“沙漠驾驶”“直升机简易停机坪快速铺设”等10多项技术难题。

 

  追求卓越,是殷殷嘱托,也是使命担当。中心主任张志芬告诉记者,他们发扬严慎细实的作风,稳步提升航天发射能力,近5年来把1个空间实验室、2艘飞船、5名航天员和56颗卫星送入太空,以100%发射成功率创造了新的“中国纪录”。

 

  人才方阵崛起西北戈壁

 

  铿锵足音响彻太空

 

  航天事业“千人一发箭、万人一艘船”,打的是“人才仗”,所以在中心有一个共识:人才是第一资源。

 

  博士安金霞,柔声细语,毫不张扬,在中心却赫赫有名。这名气来自于她牵头完成飞行试验评估中心规划论证,主持研发在线判读分析评估软件,以及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位斯文的女博士3次受到习主席接见,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

 

  这几年,中心党委牢记习主席关于培养人才的嘱托,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工程来抓,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建立14个科技创新团队。

 

  一级军士长蒋庆群就是创新团队孵化出的“兵专家”。入伍28年,他在航天发电岗位上埋头钻研锅炉检修技术,考取3个等级证书,把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和5枚立功奖章收入囊中,还带出7名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的徒弟。

 

  这两年,蒋庆群在科技创新上又有新的成绩。他研发的动态蒸汽吹灰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提出的将炉顶“刚性密封”改为“柔性密封”方案,使发电机组效率由77%提高到89%。

 

  “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中心安全部秘书长赵建民介绍说,他们积极改善科研和生活条件,持续加大帮困解难力度,为广大科技人员和部队官兵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中心共有博士50多人、硕士600多人,一个高技术人才队伍方阵,正崛起戈壁大漠,阔步奋进在逐梦太空的新征程上。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