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井冈山,红军从未离开

作者:记者 发布时间:2017-09-26 08:47:56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本报记者 穆可双 特约记者 刘国顺 国防在线记者 李 晨 通讯员 陈美蓉 曾  飞 摄影报道

 

  冲锋号穿越时空,激励红色后人始终不改初心,永远牢记使命宗旨。

  在青少年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赓续。

  组织干部职工重走“挑粮小道”,将红色火种薪火相传。

 

  在人武部干部职工的帮助下,曾居住在九华岭大山中的朱开文从山里搬到了镇上,住上了三层小楼。他逢人就夸赞:“共产党好!解放军亲!” 

  进村入户了解民情,延续“红军工作队”的优良作风。 

  为军人家庭挂“光荣军属”牌,增强军人家庭的荣誉感,激发全社会爱国拥军的热情。 

  凌晨,夜色尚未散尽,北京飞往井冈山的航班准备降落。透过舷窗望去,点点灯火与漫天星光连成一片——当年八角楼上的那盏明灯,如今已照亮整个华夏大地。

  巍巍井冈,革命摇篮。90年前,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我们党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90年后,作为一脉亲承的“红军工作队”,怎样才能无愧于“井冈山”三个字?

  这个问题,井冈山市人武部的同志们一遍遍地问过自己。

  岁月更迭,本色不改。作为全军成立最早的“红军武装部”,井冈山市人武部的干部职工们把“红色交接”刻印在心,付诸于行。凡新调入的干部职工,读的第一本书是《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上的第一堂课是瞻仰烈士陵园,唱的第一首歌是红军歌谣,吃的第一顿饭是红米饭南瓜汤,走的第一条道是“挑粮小道”,做的第一件事是前往帮扶挂点村“认亲”。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多年来,先辈们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革命情怀,一直激励着人武部干部职工。

  作为井冈山市人武部选派到坳里乡寨下村的驻村第一书记,55岁的曾润洲比村民还像村民。

  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带上民情日记、帮扶手册和挎包水壶,老曾每天走几十里山路到贫困户家里拉家常、吃碰饭。很快,老曾就了解了全村134户、586人的家庭真实情况,写下了1万余字的民情手册,一户一策制定了帮扶方案。

  今年2月26日,井冈山市正式宣布脱贫“摘帽”。人武部因帮扶脱贫成绩突出,荣获井冈山市委、市政府颁发的“特别贡献奖”。

  井冈山历来有扩红支前好传统,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佳话流传至今。

  为鼓励青年献身国防事业,人武部建立应届高中毕业生、大中专毕业生数据库,协调地方出台大学生士兵优先安置政策措施,激励井冈山籍高学历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投入35万元建立征兵信息化体检站,实现了征兵体检信息网上“一键查询”。

  连续56年无责任退兵,人武部成功打造了征兵工作的“井冈品牌”。

  烽火连天的岁月,红军将红色的种子播种在井冈山;今天,这支永远不走的“红军工作队”在这片土地上依然充满勃勃生机。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