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以军人的气势唱响国歌军歌

作者:高凯 发布时间:2017-09-07 09:10:59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习主席签署第七十五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这一法律的公布,有着非凡而深远的意义。此外,有关军歌奏唱的相关要求,我军也早就有过明确规定。唱响国歌、军歌,是精神的赓续、是团结的象征、是力量的彰显。组织官兵唱好国歌、军歌,应该引起各级高度重视。

  《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都是在抗日救国、民族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烽火中谱写的铿锵战歌,历久弥新,慷慨激昂,恰似奋战的鼓声,犹如冲锋的号角,让人热血沸腾,给人精神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词作者田汉从国民党牢狱中传出了写在香烟盒包纸背面的原始手稿。歌曲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并被灌录成多种语言唱片,翻译时歌名多译为《起来》。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这首歌曲飘扬在抗日军民游行集会、庆祝胜利等场合,军队则将这首歌曲作为战歌鼓舞军心士气。二战结束时,《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入反法西斯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全国人大2004年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17年6月首次审议通过《国歌法(草案)》。

  《八路军进行曲》1939年创作于延安,是《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与《黄河大合唱》是同时代作品,抗战胜利后由中央军委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中共中央批准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曲以淳朴简练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节奏、庄严豪迈的曲调,生动刻画出人民军队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表现了一往无前、英勇善战的战斗作风,如进军号角伴随着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胜利历程,成为激发官兵战斗力量的重要武器。

  历史虽已远去,精神启迪未来,国歌、军歌词曲中蕴含的血脉基因需要我们唱出新的内涵。比如,居安思危,忧患兴国。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全词中最重要的警句,毛泽东、周恩来在建国时赞同“安不忘危”思想,认为新中国要达到真正安定、安全,还需要与内外敌人及各种艰难困苦作斗争,从而决定保留原词。当前,“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存在,中国从未像今天一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机遇与风险并存,发展与挑战同在,更需要强化危机意识、练兵备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担当。每当我们高声唱起国歌、军歌,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就从内心唤醒,激荡在我们的胸膛。

  国歌、军歌本身就是一部血与火的史诗,每一次唱响国歌、军歌,都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动员。军人唱国歌、军歌,应该彰显军人特有的气势和风采,应该唱出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好样子。各级应把唱国歌、军歌的有关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大声唱响国歌、军歌,唱出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军人气势,把昂扬向上、豪气冲天的精神气象传递给全社会。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