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王中宇:中国困境的政治经济学透视(二十六)

作者:王中宇 发布时间:2017-08-24 07:01:26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9fe492fb9ba20aa9265ef1bd6744efbc.jpg

  2012年 3月15日第一稿 2012年 7月10日第二稿 2012年 11月20日第三稿 2014年 5月31日第四稿

  生产能力分区

  一般说来,人均谷物决定了当地的粮食安全程度,人均工业产值决定了当地的经济实力。图4.63是用2009年的这两个指标作的散点图。

44f031e3590c56fdd3f9e550da131dfd.jpg

 

图4.63:散点图: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谷物产量

   两个指标的全国人均值将图4.63划分为4个象限,第一象限两个指标均高于全国人均值,应为经济相对富裕且平衡的地区,它们包括江苏、山东、辽宁、内蒙古四省区,这个地区的国民占全国国民的18.18%。内蒙古位于此列,出人意外,我们后面将专门讨论之。

  当地人均工业总产值高于全国人均值而人均谷物产量低于全国人均值的地区,为偏重工业的地区,它们包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北京、福建,这个地区的国民占全国国民的17.73%。这些省市经济实力强,但粮食无法自给,需仰赖外部供应。

  当地人均工业总产值低于全国人均值而人均谷物产量高于全国人均值的地区,为偏重农业的地区,它们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新疆、宁夏、安徽、江西、湖南、河北、湖北,这个地区的国民占全国国民的36.88%。

  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人均值的地区为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地区,包括四川、西藏、重庆、广西、云南、陕西、山西、甘肃、贵州、海南、青海,这个地区的国民占全国国民的27.20%。

  进一步观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工业总产值的相关系数为0.9205;而与人均谷物产量-0.3441。可见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对提高一个地区的GDP有负作用。GDP其实是以货币计量的财富。对人类社会而言,无庸讳言,粮食是最基础的财富之一,“民以食为天”、“无粮不稳”、“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无数的民谚反映了粮食的基础地位。但在货币系统的评价中,粮食的价值远不如那些对人类无益甚至有害的商品,尤其是用于标榜所谓“品味”的奢侈品甚至毒品。

  在这样的态势下,一些学者主张中国放弃粮食基本自给的战略,根据比较利益,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国内的粮食问题。这等于把13亿国民的基本生存交给掌控国际粮食市场的跨国公司,其后果不堪设想。好在有关部门尚未如此昏庸,而是提出了确保18亿亩耕地的目标。但现行的经济体制用货币评价财富,在这样的体制下,农业的弱势已表现得淋漓尽致,根本经不住强势集团的蚕食。在现行体制下,所谓“18亿亩红线”被突破是早晚的事。“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等层出不穷的农产品炒作事件,一再提醒人们,资本集团的逐利动机是何等强大又何等不择手段。在它们眼里,利润高于一切,甚至高于国计民生。一旦粮食产能有亏,它势必成为投机资金爆炒的标的,而广大国民势必陷入生存危机之中,历史上这样的局面曾反复出现,曾导致一次次政权更迭和天下大乱。

  从产业规模的视角,一些学者期望农业实现集约化,以期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但“行业竞争力”的背后,其实是各行业资本在货币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要求将尽可能多的国民转化为要素----雇佣劳动者。农业是我国劳动力就业的第一大行业,其主要形态是家庭小生产。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在农业集约化的过程中,一方面造就了巨富的农业资本家,同时制造了大批一无所有、生计无着的流民,使国内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只能靠向外扩张转移内部矛盾,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无数战争的根源。转移矛盾成功者,发展为所谓“发达国家”,失败者(如俄国),则引发了国内革命。自民国初年就有人试图引入西方大农场。但这一模式与众多小农的生计尖锐冲突,而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始终不足以吸纳因传统农业体系瓦解而被抛出的劳力。这就是晚清以来中国动乱百年的社会基础。

   2.3 生产条件

   生产能力的发展受到若干条件的影响,为深入理解各地国民的经济处境,需进一步观察相关的生产条件。

   投资

   投资是最有力的社会资源配置途径,对各地生产能力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理解各地的经济状况需观察投资的演化。统计局网站提供的各地区投资数据,最完整的是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从1995年覆盖到2009年(见图4.64)。

db14dfaf5cbeefbca1f996443f4dd183.jpg

图4.64:当地人均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全国人均值

  数据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各地投资强度高度分化,最极端的是1997年,最高的上海为全国人均值的6.88倍,而最低的贵州仅全国人均值的31%。上海为贵州的22.2倍。好在此后这种偏重特大城市的投资倾向有所缓解,但贵州的相对强度一直很低,在多数年份位居全国末尾,2009年也仅为全国人均值的38%,而上海人均投资为贵州的9.65倍。

  15年平均,人均投资高于全国人均值的地区有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辽宁、新疆、海南、山东、内蒙古、西藏、福建、青海、宁夏、吉林(见图4.65)。注意,三个直辖市位列榜首,然后是长三角、珠三角。

c2f08169af2eba7cf31329ae90df6d3a.jpg

图4.65:当地人均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全国人均值

(高于全国人均值者)

   15年平均,人均投资低于全国人均值70%地区有四川盆地、河南、四川、云南、江西、安徽、湖南、广西、甘肃、贵州。西南的云、贵、川均在此列(见图4.66)。

fda38d0784c9f5350e33473ac75773a4.jpg

图4.66:当地人均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全国人均值

(低于全国人均值70%者)

  相对地位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的地区有江苏、辽宁、山东、内蒙古、宁夏、吉林、重庆、山西、陕西、四川盆地、河南、四川、江西、安徽(见图4.67)。其中最显著的是内蒙古,上升了98个百分点,远远超过第二位的重庆(42个百分点)。

5d217c38b668bbafc22de49e74f17247.jpg 

图4.67:当地人均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上升超过10个百分点者)

  相对地位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的地区有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新疆、海南、西藏、青海、湖北、黑龙江、云南(见图4.68)。值得注意的是,湖北、黑龙江、云南,既在全国人均值之下,又处于明显下降中,

6ed31caa188717d98ef5750c5b0c1081.jpg

图4.68:当地人均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者)

  图4.69是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相对地位多年均值的散点图。数据显示两者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达0.9589。

e08efca34c15bc23ed33d20822b1f15d.jpg

图4.69: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性

  位于趋势线下方且远离趋势线的有西藏、四川、宁夏、青海、重庆,显得投资效率低下。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投资都偏向东部,导致西部基础设施相对于东部过于落后,1995年后的投资需有一段时滞方可显出效果;其二,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不适宜发展追逐利润的经济模式。这个问题留待后文讨论。

  投资极度偏向东部沿海地区是导致区域间经济地位差异的重要因素。

  2007年胡润榜提供的信息,使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资本的地域分布。这就是第三编第三章讨论过的“总部经济”的视角。2007年胡润榜提供了上榜公司总部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名称,为了更细致地观察上榜者的地域分布,笔者逐一查出了他们的具体所在地,并按地级行政区归并。省级行政区失之太粗,县级行政区又失之太细,可能令读者不知其所在,地级行政区是观察地域分布的适中尺度。

  从地级行政区看,胡润榜的上榜公司分布在127个地级市中(见图4.70)。

0f5ed08c498606bc5f687b2f47019eba.jpg

图4.70:上榜者分布----地级行政区

(图中的份额为财富与上榜人数份额的均值)

  北京、上海是上榜者最集中的地方。北京有87位上榜者,聚集了4,230亿元财富;上海有78位上榜者,聚集了4,406亿元财富。两个城市共占综合份额的22.7%。

  深圳、广州、佛山、杭州、香港、南京为第二梯队,共有192位上榜者,聚集了11,234亿元财富。“香港”出现在表中,是因为有23位上榜者,其公司总部在香港。

  图4.67中标出的前26个城市集中了上榜者的81.3%,总财富的77.2%,而这些城市除了成都、长沙、重庆外,均位于东部沿海省份。

  从省级行政区的角度看,上榜者的分布见图4.71。

a5fa9a1e8a8a121240e43be9f88fe783.jpg

图4.71:上榜者分布—省级行政区

  从上榜者集中的程度看,上海、浙江、江苏相邻而集中度高,长三角是一个上榜者集中的地区;广东与香港合成的珠三角则是另一个上榜者集中区。至于“京津冀”,只有北京独占鳌头,河北、天津与之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因此,不存在一个上榜者集中的“京津冀”地区。另外,次一级的上榜者集中地分布在福建、山东、四川。

  图4.72至图4.74分别为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市上榜者的行业构成。

970c7d39d0c7fbcb7222072e2030fa51.jpg

图4.72:长三角上榜者行业构成

0cd0d7ded85d69e7622ea39ebde0cb8a.jpg

 图4.73:珠三角上榜者行业构成

   

71f83aa5df34a47aebc3da55e3f5be0a.jpg

图4.74:北京市上榜者行业构成

  比较这三个地区,发现他们的共性是:房地产业综合份额最高。其中又以珠三角为甚,居然高达4成。

  从“多样性”的角度看,长三角产业结构最平衡,提供上榜者的行业最多,而北京最少。一方面,北京是一个以行政功能为主的特大城市,许多行业不适于在此发展,前四个行业就占了75.7%的份额。其上榜者之集中与产业结构之单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聚集了巨量资源的北京未能像上海、香港、广州、深圳那样带动周边的广大地区。于是,河北、天津提供的上榜者远不如浙江、江苏、广东,甚至比不上福建、山东、四川。

  能耗

   工业靠能源推动,统计年鉴只提供了2005—2009年的各地能耗数据(见图4.75)

1037c6173bed1730a21400ac93984362.jpg 

图4.75各地人均能耗/全国人均值

f438fac263f3083e39f38441b22551dd.jpg

图4.76各地人均能耗/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高于全国人均值者)

  图4.76地人均能耗高于全国人均值者。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内蒙古和宁夏,它们的能耗为全国最高,且相对地位仍处于上升态势。这反映出当地以煤和煤化工为主的发展战略。

  图4.77对地位低于全国人均值80%者,全是人均工业产值低于全国人均值者。其中的广西、安徽、海南、江西为最低的集团,反映出当地工业的相对弱小。

306e5c30d7be7ad54525f14b5bea465f.jpg

 图4.77人均能耗/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低于全国人均值80%者)

  这期间相对地位上升超过5个百分点的地区见图4.78,能耗超过全国均值且相对地位上升的,只有内蒙、宁夏、青海,而且它们的增速明显超过其它地区。

6f42c14a28231aacb7af3b70cbe789e9.jpg

图4.78地人均能耗/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上升超过5个百分点者)

  这期间相对地位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的地区见图4.79。3个直辖市居降幅首位,反映出它们从工业城市向商贸城市的转化,而山西能耗下降,则反映出基于煤的发展道路在山西已走到尽头。能耗在全国人均值之下,且处于明显下降态势的,有黑龙江和贵州,可见这两个地区工业发展受到的阻滞。

988b7e99739ccb2ede5fc5441843b2e6.jpg

 

图4.79:当地人均能耗/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者)

   外贸

   多年的“出口导向”政策使外贸对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深刻。统计局网站公布的各地区进出口商品总值数据,从1993年覆盖到到2009年(见图4.80)。

35116f3af0c2aa83eece37459546a061.jpg

图4.80:当地人均进出口商品总值/全国人均值

   多年平均,人均进出口商品总值高于全国人均值者见图4.81。可见出口高度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人均进出口总额均超过全国人均值8倍。

c6df77b31a5db35b7ae8be6b51287159.jpg

 

图4.81:当地人均进出口商品总值/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超过全国人均值者)

  与之对应的是有16个省区多年平均相对地位低于全国人均值的20%(见图4.82)。

 6f048ba5957f8ae7fba5aaa5a3e65cbe.jpg

图4.82:当地人均进出口商品总值/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低于全国人均值20%者)

   货运

   交通反映一个地区的物流与人流状态,反映一个地区的活跃程度以及与外界联系的紧密程度。交通流量统计数据逻辑上只能源自各地交通业的售票数据,因而反映的是各地的发运量。统计年鉴的分省交通数据,只含陆运(包括铁路与公路)和水运。而空运无分省数据。货运周转量是可用数据中最接近与物流的数据。由于陆运与水运功能不同,且水运数据有剧烈的跳动,疑是统计口径变化所致,故分别观察之。

   陆运货物周转量

   1995—2009年陆运货物周转量数据见图4.83。数据显示,货物陆运强度随时间而两极分化,显出高者更高、低者更低的态势。

a8c1a9e77f5f21febe12c252e79f74b7.jpg

 

图4.83:当地人均陆地货运周转量/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超过全国人均值150%的省市区见图4.84。其中位于最高位的内蒙古、宁夏,实施基于煤与煤化工的发展战略,故物流量巨大,且仍在上升。而山西则表现出下降态势,暗示山西基于煤的发展战略已到头。此外河北、天津、辽宁、北京、新疆、甘肃均呈下降态势。

cc3ef0af902c4a53d8cbb3cbbc12dbb5.jpg

 图4.84:当地人均陆地货运周转量/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超过全国人均值150%者)

   相对地位低于全国人均值80%者见图4.85。最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做为全国最老、最大的工业城市,其货物陆运的相对地位如此之低,可见上海通过陆运发向各地的货物之少。另,著名的工业化大省浙江、江苏、广东均在此列,可见他们的产品出发向内地的十分有限。

58d246b898b8b3f914688728a8368b66.jpg

图4.85:当地人均陆地货运周转量/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低于全国人均值80%者)

    相对地位上升超过10%者见图4.86。其中的内蒙古、宁夏、山西、青海、陕西、安徽、都是资源输出大省。

 f2fea20c6002dde18d3523b84e4dff3a.jpg

图4.86:当地人均陆地货运周转量/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上升超过10%者)

  相对地位明显下降者见图4.87。其中的天津、辽宁、北京、浙江、江苏、广东、上海位于我国的三个著名的“增长极”: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都是工业化地区,可见工业化地区通过陆地货运发向其他地区的运输量整体上持续地相对下降。资源输出地区与工业化地区在陆地货运量上的鲜明对比发人深省。

efbed9a92fc5878267f66369d9e9b165.jpg

图4.87:当地人均陆地货运周转量/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下降超过10%者)

   水运货运周转量

   至于水运货运周转量见图4.88,同样显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其中天津、上海的数据于1998—1999年间有显著的阶跃,疑是统计口径变化所致。

e837a47f23d20e356f4eca128b2ec540.jpg

 图4.88:当地人均水运货运周转量/全国人均值

  15年平均,超过全国人均值60%的地区有天津、上海、海南、浙江、辽宁、山东、广东、福建、江苏,全是东部沿海省市(见图4.89)。2009年,它们占了全国水运货运周转量的77.3%。其中超过全国人均值的只有天津、上海、海南、浙江,2009年它们占了全国水运货运周转量的57%。

 ce13a1d921d759008b70e37d7151f587.jpg

图4.89:当地人均水运货运周转量/全国人均值

(超过全国人均值60%的地区)

   水、陆运对比暗示了一个大的经济格局:各地资源运往东部沿海,经加工或转手,海运出国。

   客运

   我国客运周转量一直在加速增长(见图4.90)

f71a96ea328b8d9b81f54722b3f7ec72.jpg

图4.90:中国客运周转量

   统计年鉴中各地客运周转量数据从1998年覆盖到2009年,各地人均客运周转量/全国人均值见图4.91。数据显示出收敛的态势,意味着各地国民外出机会正在靠近,各地区国民间日益相互了解,不同地区间经济状况的鲜明差异直接展示在越来越多的国民眼前,并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为。

 cef3a9ad565221f3f0251262cc5b730d.jpg

图4.91:当地人均客运周转量/全国人均值

  当地人均客运周转量高于全国人均值的地区见图4.92。长三角的浙江、江苏,珠三角的广东位列于此可以理解。毕竟这里经济实力强大,人们有能力外出。湖南、江西、河北位列于此,更可能反映出大量国民外出打工。值得注意的是新疆位列第三,一方面是因为新疆到内地距离远,导致客运周转量大,另一方面提示我们,新疆不再是偏远的“化外之地”,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正日趋紧密。

ec653a04dbb4ddb80c09a2865672d634.jpg

图4.92:当地人均客运周转量/全国人均值

(高于全国人均值者)

  当地人均客运周转量低于全国人均值80%的地区见图4.93。西南5省市区全部位列于此,可见与外界交流薄弱仍是西南地区的明显特征。令人诧异的是上海竟位列倒数第三,且2004年后呈持续下降态势。这显然不能用经济条件解释之。或许上海人更满足于本市的环境,而不屑于外出?或许上海人外出主要坐飞机?由于没有空运的分省数据,无法判断。一个背景是1995年空运仅占全部客运周转量的7.57%,到2009年也就13.59%,似乎空运不足以解释这个问题。

 f72909e5ac5009b8ea6afd7e99ac8df0.jpg

图4.93:当地人均客运周转量/全国人均值

(低于全国人均值80%者)

  相对地位上升超过5个百分点的地区见图4.94。这些地区的多年均值都低于全国人均值,因而其相对地位上升值得欢迎,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藏、青海、安徽。北京与上海的对比颇有意味,北京的相对地位高于上海,且呈上升的态势,这是否意味着北京人比上海人更开放?或许还有其它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d9f062487d66881f1fe7ce8f912d6ee6.jpg

图4.94:当地人均客运周转量/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上升超过5个百分点者)

  相对地位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者见图4.95。其中的宁夏、山西、贵州、云南均低于全国人均值,其相对地位下降趋势值得忧虑。尤其是云南、贵州,2009年当地人均客运周转量仅为全国人均值的43.62%和56.76%,可见其相对封闭的状态仍未有效改善。

 f1fb77b5721921ce8d28c8151a0f324b.jpg

图4.95:当地人均客运周转量/全国人均值

(相对地位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者)

  2.4 区域差异演化趋势

   某个参数当年各地区值的标准差,反映出该参数分布不均衡的程度。观察标准差的时间序列,可看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在扩大还是在收缩。为此,计算了每个参数每年的标准差。

9046096e0a49c0a21378555268fc505b.jpg

图4.96:参数的标准差演化

(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城乡居民储蓄)

   表征各地国民支付能力的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其标准差从1995年到2002年在高位波动,且小幅上行。2002年为90.36%,到2009年降至60.33%,这显示各地国民支付能力的差异有缩小的趋势,值得欢迎。但表征各地国民经济回旋余地和“财产性收入”能力的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其标准差一直在85%以上,可见资金在区域间分布差距未能缩小。(见图4.96)

  表征各地生产能力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与谷物产量,其标准差的演化见图4.97。

 a5c80823846b21476bbf211e907f1e74.jpg

图4.97:参数的标准差演化

(生产能力相关指标)

   数据显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标准差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可见各地生产能力的差异没有明显变化。但人均工业总产值的标准差则从1999年的130.19%降至2009年的74.60%,反映出内地承接沿海淘汰工业的效果。另一方面,人均谷物产量的标准差则从1995年的34.17%上升到2009年的57.17%,谷物产地明显向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安徽、湖南、江西、辽宁集中(见前图4.59、图  4.62),反映出国家的粮食产能日益依赖越来越少的地区。

01dacb9d9e879aa1b1c74206d9cb6b6b.jpg

图4.98:参数的标准差演化

(能源矿产相关指标)

 

  陆运货物运周转量和能耗涉及能源矿产生产,这两个指标的标准差演化见图4.98。两者的标准差都在上升。人均能耗数据时间段太短,不足以看出趋势,人均陆运货物运周转量的标准差1995年到2002年间波动着微幅下行,但2002年后明显上升,从58.07%上升到73.29%,增大了15.22个百分点;陆地货物周转量向内蒙古、宁夏、山西集中(回顾图4.83),反映出煤炭产地的集中。显示经济系统日益依赖少数地区的能源矿产供应。

  进出口商品总额与水运货物周转量反映“外向型经济”的分布,其标准差演化见图4.99。人均进出口货物的标准差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但2009年仍为207.50%,远高于其他各类参数,可见“外向型经济”的分布只能集中在少数地区。人均水运货物周转量的标准差则更高,虽然有所下降,但2009年仍高达462.29%。这期间的下降趋势很可能是其它港口竞争的结果,例如,1995年,上海港占到全国沿海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的20.67%,到2009年降为10.40%;同期,宁波港扩张为宁波-舟山港,从8.55%升至12.13%超过上海,居全国第一位。

d3eb890e8caef16010a668deb500b399.jpg

 图4.99:参数的标准差演化

(“外向型经济”相关参数)

  最后两个参数是客运周转量和基本建设投资(见图4.100)。

  客运周转量是相对地位标准差最小的参数,且还在减小,这意味着经济机会的巨大不平等造成了国民的广泛流动,致使各地区间人均客运周转量的差异远低于经济地位的差异。

  基本建设投资相对地位标准差值得关注,从1995年的122.31%,降到2009年的41.94%,下降了80.37个百分点。可见国家为均衡投资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即使在2009年,相对地位高于全国人均值120%的依然是内蒙古(182%)、天津(232%)、辽宁(171%)、上海(158%)、北京(158%)、江苏(148%)、吉林(141%)浙江(125%)、山东(121%),可看出其重点依然是特大城市建设、东部沿海的工业化和为东部工业保障能源。

99359bbfaa7c7054904279841690df15.jpg

图4.100:参数的标准差演化

(客运周转量和基本建设投资)

  而2009年相对地位最低的则有贵州(38.21%)、甘肃(53.95%)、云南(59.58%)、广西(64.89%)、海南(68.82%)、湖南(72.35%)、新疆(75.97%)、西藏(78.48%)、黑龙江(79.08%)。其中贵州、云南、广西、湖南、西藏连成一片,位于国家的西南部,且是最大的连片贫困区。

  投资的效果具有时滞性和积累性,多年偏向东部沿海的投资已造成国家经济系统在地域上的巨大差异。经多年矫正,直到2009年,投资仍明显倾向于东部沿海,这意味这在可见的将来,国民的区域间经济地位之差异看不到缩小的可能。

  图4.101比较了各指标历年标准差的均值。

98eb9be24fcbb0a25f62c1fbeb579a82.jpg

 图4.101:各指标历年标准差的均值

  可以看出,标准差最大,亦即最集中于少数地区的,是水运货物周转量,其次是进出口商品总额。两者明显地高度集中于沿海几个工业省市。可见“外向型经济”是拉开地区差异最强大的因素,紧随其后的是工业总产值,这是工业布局服从于“外向型”所需的必然结果。再其次是城乡储蓄和基本建设投资,它反映了这一格局下的社会资金区域分布。位居末位的是客运周转量,在这样的经济格局下,广大内地省份的国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到沿海工业区谋求生计,导致客运周转量在面上呈相对均匀的分布,而谷物产量受制于自然环境,只能呈面状分布,因而位居倒数第二。排在最后四位的,顺次为客运周转量、谷物产量、能耗、陆运货物周转量,反映出现行经济体制下内地的主要功能:为沿海外向型工业区提供劳力与资源。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