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乡镇企业30年

作者:中青网 发布时间:2017-06-18 08:49:42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5346042d07dba58a8d62a8c42d5d6d9c.jpg

  图片说明:1980年,鲁冠球(左三)在车间和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一起检验产品。 鲁冠球出生在钱塘江畔一个贫困农家。从开办铁匠铺、农机小作坊,到发展乡镇企业生产汽车万向节,他引领企业走向全国市场,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并在号称高科技的美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新华社特供本报图片

  “这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1997年,江泽民在各地视察乡镇企业时,做出了如此评价。  这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让数千年的中国乡村农业文明,由此转折。

  【萌芽】

  紧挨着北鑫塘河,王兴山的厂子关了。

  此前,他是无锡市锡山区东亭镇春雷造船厂的厂长。

  关厂的原因,是市里要在这里建造一家博物馆,一家全国唯一的乡镇企业博物馆。

  博物馆纪念的是历史,所以选在这个有历史感的地方——要不是很多人来采访,王兴山并不知道,自己的造船厂,创造了中国首个乡镇企业的历史。

  创造历史的,其实只是3个普通的手艺人,开始他们将工具凑到一起,共同做起修理木船的生意。作坊太小,没有名字。顾客都是本村人,生意很不错。

  村子叫席祁村,紧挨着无锡县城,2000多口人,半个世纪前的中国江南乡村,水系发达,人们摇着小木船,穿梭往来,经营生活。

  没有人觉得这个修船作坊的与众不同,在广大的中国农村,手工业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农忙务农,农闲做工,在传统的中国乡村,农民合理地安排着自己的劳动时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第一次听说“工业”这个词,是1958年。王兴山只有14岁。村里忽然开始热闹起来,席祁村被上头的工作组改名为春雷大队。裁缝社、瓦工队、机修厂纷纷成立,人们敲锣打鼓地创办“五小工业”。在一张张皱皱巴巴的纸币上,他看到厂房、汽车、机床、高压线塔和大烟囱。

  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工业化战役全面发动的时代。在“超英赶美”的理想下,毛泽东在中国农村发起“社办工业”的运动,提倡村村有化肥厂、机修厂,在国家没有投入的背景下,让农村实现工业品的自给自足。

  工业革命以来“在城市发展工业”的传统工业化路径,在中国被改写,毛泽东试图让中国的广大农村和城市一起,实现中国人百余年来的工业化梦想。

  一些原本独立工作的手工业者,在公社化的浪潮中,被统一收编进手工业社,按工分领取报酬。

  “糊纸盒、缝衣服,没有机械化的设备,算不上工厂。”老支书殷志明回忆,农业还是大头儿。

  因为家里困难,1961年,17岁的王兴山被生产队安排到造船厂当学徒,在这里,可以拿到比务农更多的工分。

  此时的修船作坊,也同样被队里收编,工厂有了正式的名字——春雷造船厂。工人已从3人增加到20多人,除了维修小木船,人们已经可以建造30吨的大木船。厂里的“工人”,都和王兴山一样,来自春雷大队,3年的学徒时间,让这些没有技术的农民变成熟练工。
“劳动力得安置,国家没有投入,村里得靠这些厂子赚钱补贴农业。”殷志明说。  农民的坚持,和中国工业化的梦想无关,在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少之又少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靠自己寻找生财的门道,否则没钱买化肥、没钱修水利,没钱给社员搞福利。

  统计数字显示,1977年,中国的社队企业,已达到139.2万个,2328万农村劳动力在社队企业就业。社队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