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张钦礼传》二十九 | ​越南客人点名要看“阎代表”,胡志明撰文赞扬焦裕禄

作者:反问号公共号 发布时间:2017-05-13 09:43:51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bd8193a44b96080ebe320ff9d04a3d2b.jpg

        刘建勋说:“钦礼,兰考人不但生产行,上去了;这培养教育知识青年也行。不简单呦。你把上海知青交给阎协崇这样的先进人物来培养,好啊!这叫革命先锋育新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呀!”

  张钦礼被捕后,阎协崇也被整得死去活来,一病不起,不久就含恨离世了。

  在兰考的经历,上海知青至今仍念念不忘。40多年后,朱学勤等还不远千里两次到唐寨看望、并资助村民李凤官,并给阎协崇敬献了花圈。

  2013年,25名上海知青联名给张钦礼树立了纪念碑,上书:“怀念张钦礼”。

a4560e095fef163452e4c39999bf198b.jpg

上海知青与贫下中农在一起

  经作者独家授权,反问号(微信ID:CFS-fanwenhao)从4月5日起开始全文连载《张钦礼传》,与广大网友一起回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张 钦 礼 传》

(连载二十九)

刘占锋 著

二〇一七年二月


第七章 丰收的金秋


01 阎协崇与上海知青


接着,刘建勋、姚依林一行来到小宋公社唐寨大队。这里因一个“阎代表”而知名。

  “阎代表”,名叫阎协崇,六十来岁,因当贫下中农代表时间长,人称阎代表。干农活,他是行家里手;当干部,严于律己,从不损公肥私。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不论到哪里开会,他从来不到队里报销路费。

  他身上有着浓浓的农民气息,既有与时尚格格不入的“土”气,更多的则是质朴、善良、刚直与热情。可在大事上他却从来没有糊涂过,而且还特别“死心眼”。能够令人感动到国外的,就是他省吃俭用、捐献粮食,支援越南兄弟打胜仗的事。

  有一次,越南同志向张钦礼提出,要到小宋公社看望一个叫阎协崇的老人。

  原来他听说,这个人称“阎代表”的人,为了支持越南人民战胜美帝国主义侵略,教育自己的子女吃粗粮,省细粮;多吃菜,少吃粮。全家人省出200斤小麦,用架子车拉到公社粮管所交公粮,说是要支援越南兄弟。

  “这是真的。我领你去看他!”张钦礼陪着越南客人一路赶到小宋公社唐寨大队。

  阎协崇听说张钦礼带着越南客人来看他,十分高兴,急忙给越南客人准备礼物。

  他的礼物有两件:一是《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他认为中国人民就是靠着毛泽东思想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支援越南兄弟,也要给他们送毛泽东思想;二是300斤挑好的小麦,这是让越南兄弟吃饱饭,更好地打美帝。

  越南客人来了,阎协崇俨然成了中国农民的代表,他让老伴忙着烧茶,知青们忙着打扫院落,自己是忙着递烟、点火,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他的“礼数”都到了,但忙中出错,把他精心准备的两件礼物给忘了,客人走后才想起来。第二天天还没亮,他拉着架子车,装上300斤挑好的小麦,揣着《毛泽东选集》径直奔县里来了。

  走了50多里路,来到县委招待所,越南兄弟还没有起床,他就蹲在门口等。越南兄弟觉得门外有动静,就起床开门。

  阎协崇走向前去,紧紧握住越南兄弟的手,又指了指架子车上的东西,说:“越南兄弟,这是我为您准备的礼物,请您转交给胡志明主席。这是我阎协崇的一点心意。我的孩子都长大了,只要毛主席一声令下,要人俺出人,要粮俺出粮,坚决支援越南兄弟打胜仗!”

  一席话,使越南同志泪流满面,他掏出手绢,让阎协崇打开口袋,捧了两捧小麦,系好,深深地给阎协崇鞠了一躬,说道:“谢谢!我一定把你的礼物和心意带回去,亲手交给胡志明主席,说给越南人民!”

  越南同志回国后向国家主席胡志明作了汇报。胡志明十分感动,亲自写文章发表在越南《人民报》上,并为文章冠上《中国经验》的大标题。

  后来,刘俊生的一位文友给他寄来一份剪报,那是一个名叫洪右君的同志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题目是:《胡志明赞焦裕禄》。文中书写了当时的越南劳动党、越南民主共和国胡志明主席对焦裕禄的高度评价和由衷赞扬。

  刘建勋、姚依林一行听了介绍,深为惊奇与感动。刘建勋说,“想不到!这个阎协崇啊,不比那些专业外交官差!”于是,他们更想早一点见到这位传奇式的老农民。

刘建勋、姚依林一行见到阎协崇,紧紧握住他的手,表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接着,他们又让阎协崇领着,看望了正在田间劳动的上海知青。

  当时,先后到兰考的上海知青有20多名。安排在唐寨的9人是1969年2月1日来的。这是一批热血青年。他们一到兰考,就来到焦裕禄墓前宣誓:“焦书记,你安息吧,擎旗自有后来人。你未完成的事业我们一定完成。”

  张钦礼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说:“你们看得起兰考这个穷地方,我们欢迎你们!我建议你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奋斗、去创造。困难的环境、艰苦的条件,能够磨炼一个人的革命意志,培养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唐寨大队是我县最困难的地方,‘革命先锋”阎协崇就战斗在那里。你们到那里安家吧!”

  青年们听说要到最困难的唐寨大队和革命先锋阎协崇一起奋斗,高兴得跳了起来。阎协崇和唐寨的贫下中农,一听说上海知青要到这里安家落户,几次敲锣打鼓到村头迎接。

  阎协崇说:“知识青年大老远从上海来到咱乡下,离开爹妈,跟咱老百姓吃住在一起。他们是响应党的号召来农村锻炼的。我们一定要像照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把他们带好。”

  由于阎协崇的言传身教,上海知青成长很快,思想感情上也拉近了与当地农民群众的关系,他们由原来的五谷不分,成了种田能手;由原来的一见农民的饭菜就“饱”,不想吃,到现在吃起农家饭格外香甜;由原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到现在自己炒菜做饭,一提比穿戴讲排场就反感。

  知识青年樊颂贤撵着队长去县城拉沙子,队长怕他累着说啥也不让他去。缠得队长没有办法,给他派了个去县城拉柴油的轻活。可他半路上追上拉沙子的车,软缠硬磨地跟队里拉沙的老唐换了活。

  一架车沙子千把斤,他轻车重车来回拉130多里路,圆满完成任务。后来,樊颂贤在兰考参军入党,成了小宋公社副书记兼武装部长,还作为知青代表,和农民代表阎协崇、杨世森到北京参加1969年国庆观礼。国家恢复高考后,他以全地区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大学。

  有医疗知识的女知青小蔡和小张,积极协助大队办合作医疗。她们特地给上海写信买来《针灸手册》等卫生知识小册子,和当地“赤脚医生”一道,为贫下中农服务。

  一位老大娘患气喘病,无人照顾。她们就搬到老大娘家里,和她住在一起,端吃端喝,倒屎倒尿,不嫌脏、不怕累。大娘的病慢慢地好了,直夸她俩,说:“妮呀,你们俩就像俺的亲闺女呀!”

  这九名上海知青,在阎协崇的关怀教育下,成了唐寨大队脱贫致富、改天换地的闯将。村里的贫下中农称赞他们说:“他们干起农活,就像下山的小老虎,一个赛一个……”

  1969年,小宋公社为彻底改造全公社的盐碱地,引黄灌淤,需要在唐寨淤灌好的300多亩麦田上挖河筑堤。阎协崇就和知青们认真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全局观念的教导,社员群众从整体利益出发,大力支持,确保了小宋公社引黄灌淤工程的进行,大面积盐碱地改造成了良田。

  知青的心与农民拉近了,农民也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孩子。那时进城当工人,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但凡上边来招工,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推荐知青先走。1970年,开封地区招工,他们推荐了朱学勤。

  朱学勤到开封地区设在巩县(现为河南巩义市)的一个厂子上班,一位从来没有出过门的老大娘为了看他,着一篮鸡蛋,还有一些粉条之类东西,硬是扭着小脚,几经辗转倒车,来到远在数百里外的巩县,这件事使朱学勤极为吃惊,久久不忘。

  刘建勋、姚依林一行顺着田间小渠,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知青干活的地方。见他们高高地挽着裤腿,赤着脚,拿着锨,满身是泥,干得热火朝天,就笑着走上前和他们握手,关心地问他们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学校的,想不想家,生活适应不适应,有啥困难没有……

  知青们一一作了回答。他们说:“县里张书记和社里的领导常来看望我们。队里的社员群众对我们很关心。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已经习惯了……”

  刘建勋、姚依林鼓励他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健康成长。

  阎协崇和知青带路,刘建勋、姚依林一行又查看了淤区。淤区的大豆长势喜人。知青们将煮熟的毛豆角端上,请各位领导品尝。刘建勋剥了一个,把豆子放进嘴里,说:“很饱!这一亩大豆能收多少斤?”

  阎协崇说:“一般都收四百来斤。”

  刘建勋又问:“你们队有多少淤好的地?”

  “有千把亩。还准备再淤四百来亩。”

  王启德插话说:“阎支书已升任公社副书记了。《河南日报》表扬他是革命先锋。”

  刘建勋瞅了瞅和上海知青亲切交谈的张钦礼,问道:“钦礼,你们县外来知青有多少?”

  张钦礼回答:“外来的知青有六百一十名。其中有北京新华社穆青的孩子穆继红、解放军报社尚立科的孩子尚敏。他们对兰考都很热爱,为兰考作出了很大贡献。”

  刘建勋说:“钦礼,兰考人不但生产行,上去了;这培养教育知识青年也行。不简单呦。你把上海知青交给阎协崇这样的先进人物来培养,好啊!这叫革命先锋育新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呀!”

  张钦礼被捕后,阎协崇也被整得死去活来,一病不起,不久就含恨离世了。

  在兰考的经历,上海知青至今仍念念不忘。40多年后,朱学勤等还不远千里两次到唐寨看望、并资助村民李凤官,并给阎协崇敬献了花圈。

  2013年,25名上海知青联名给张钦礼树立了纪念碑,上书:“怀念张钦礼”。


02 走不出的农桐间作林


第四天,刘建勋、姚依林提出要看看56万亩农桐间作林。

  早上8点,一行从县城出发。

  先看三义寨公社的西马庄、老文、杨疙瘩和大堤以北农桐间作区,回头再看胡集、老韩陵、盆窑等地的农桐间作区;向北看了爪营、范场、双井、张庄寨农桐间作区;向东看了张君墓、土山、东西官路农桐间作区;拐过头来看赵垛楼、马庄、杨庄农桐间作区;最后看了分别位于东、西、中三个地方的老君营、耿庄、二里寨农桐间作区。

  以前,黄河在兰考多次改道决口,给兰考境内留下11条故道。故道里面套故道,可以说没有一块土地不是在黄河故道里。兰考100多万亩土地,仅沙荒、盐碱就有26万亩,是历史上有名的沙土国、“烂眼子”县。这里的林业,从无到有,几起几落。

  1952年,张钦礼担任考城县长的时候,就由县政府出资购买种苗,发动群众在沙荒地上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三五年就连片成林,可以发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1956年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丰收年,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8860万斤,增长到17600万斤。耕地面积由97万亩,扩大到116万亩。  1958年,河南刮“五风”,大炼钢铁毁林烧炭,乱砍滥伐防风固沙林。农田失去了护卫前哨,田间禾苗被风沙打死、埋没,加上盐碱、内涝加重,1962年,耕地面积减少到89万亩,粮食产量下降到6825万斤,减产67%。

  1962年底,张钦礼刚刚恢复工作。在省里开会时,听说轻工业部在河南要建造一个国营造纸原料林场,主要是栽杨树,生产造纸原料,他就想引进到兰考来。他找到有关领导汇报,说兰考有20多万亩沙荒地可以造林。

  其中国有荒地10多万亩可以划拨给林场。经过轻工部来人考察,最后定在了兰考。

  1963年元月,开始在兰考建造纸林场。总厂下设王里集、田寨、杨庄、冯庄、曲楼等分场。林场的领导干部大都是部队转业的老干部。张钦礼热情接待,并亲自召开有关会议,选择场部地址、划定边界。

  同时安排各公社、大队苗圃,大量培育杨树苗,供应造纸林场。两个冬春就完成了4万亩造林任务。接着,又和周边社队合作造林3万多亩,形成了覆盖兰考全境的三条宽幅防风林带,对兰考的防风固沙起到了巨大作用。

  兰考林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桐间作,给兰考带来了一片新天地。这里还曾发生过一件卖小鸡的迷路的事。

  说是一个外地人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卖小鸡,看见前面一片茂密的树林,他误以为是村庄,就走了进去,结果迷了路,转了半天没能走出林带。最后还是遇到了护林员,才被引着走了出来。此后,一天走不出农桐间作林,也就成了兰考农业发展之好的形象说法。

  行走在绵长的农桐间作林里,他们不走重复路,整整看了一整天。间作林区,都是田成方、树成行,纵横有序,十分规则。不但庄稼长得好,林桐长势格外喜人。刘建勋、姚依林一行看得心旷神怡,连连说好。

  一会儿,刘建勋若有所思地说:“钦礼,咱坐车走了一天了,怎么没有见到兰考的泡桐上有笼蛋病,也没见害虫吃桐树叶子。豫南许多县,桐树叶子都快被吃光了,你这儿有啥经验?”

  “这个功劳归卓兴隆同志。”张钦礼说,“卓兴隆和林业技术员朱礼楚、魏建章仔细研究过这种病,一是遗传基因,二是病菌能够随风传播,很讨厌人。”

  “你们采取了哪些办法?”

  “说来也简单。一是只要生了这种病的桐树,不论大小,一律刨掉,把笼蛋集中烧掉,以根除病源。二是育苗时选500米内没这种病的桐树做种子;三是苗圃建在方圆500米内没这种病害的地方;四是连续坚持三年以上。这样,就可以使这种病害绝种。”

  “看来,你们还真有研究。”刘建勋继续问道:“吃泡桐叶的害虫是怎么防治的?”

  “专吃泡桐叶的害虫学名叫大袋蛾,秋后结个茧,吊在树上过冬。群众叫它们‘吊死鬼’。春天温暖季节繁殖,繁殖力强,20多天一代。还特别能吃,能把泡桐树上的叶子吃光,严重延缓桐树的生长,有的还会慢慢枯死。至于治理办法,现在主要还得发动群众,靠群防群治。”

  “你说说,怎么个群防群治?”

  “这也是卓兴隆与朱礼楚、魏建章他们想的点子。”

  张钦礼说:“他们发动群众,讲明道理,在秋季让群众动手摘‘吊死鬼’,高价收购,一斤一块钱。按当时的价格,小麦每斤一毛一分四,杂粮七分,大家一算,觉得很合算。卓兴隆召开教师大会、学生大会,发动学生放学回家后摘‘吊死鬼’。头一年就收购了1.5万斤,既解决了虫害,又解决了学生的学杂费。连收三年,第二年只收了200斤,第三年就收不起来了。‘吊死鬼’就是这样绝迹的。”

  “这钱哪里出?”

  “县里出。看来是支出一些钱,但那是小钱,比起它发挥的作用,那是小拇指头。”张钦礼说这,伸出小拇指比画了一下。

  “兰考对林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他们把林业看作是沙区的命根子。去年我在全省考察林业,转到兰考。我就感到兰考树木不但长势好,而且病虫害极少。”刘建勋对姚依林说。

  “应该把兰考的经验总结一下,宣传出去。”姚依林说。

  “是呀!我看,兰考发展林业有三条经验。”刘建勋越说越兴奋,他告诉姚依林,“一是领导重视抓得早,二是措施得力管得好,三是善抓机遇,全民动员干得好。”

  “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沙区毁林等于自杀。这也是钦礼同志总结解放以来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樊哲民接着刘建勋的话说:“但捡起来,关键就是管。”

  张钦礼强调的“管”,不是嘴里说说完事,而是抓住不放。既要大造舆论,更要有具体措施。造舆论就是宣传发动群众,造成爱护树木、人人有责,护林有功、毁林可耻的社会风气。措施就是要有一支坚强的护林专业队伍。

  选拔复员退伍军人、老党员、劳动积极分子担任。每人发有国务院颁布的《森林保护条例》、县委《护林布告》,佩戴县革委制发的“护林员证”,还有一个红袖标。要求“三证齐全”。

  红庙公社樊庄村的樊运昌,是原来的生产队长、共产党员。他不当队长,自愿到沙丘上护林。挖地窖、搭窝棚,住在那里日夜看护,冬夏不离。一直看到树木成林,沙地变良田。

  他们来到张庄的“下马台”。樊哲民指了指大家面前的一片树林,说:“这片树林就是焦裕禄和张钦礼搞翻淤压沙试验的第一个沙丘。试验成功后,县委组织全县有沙丘的54个大队支部书记参观,开现场会。

  这个沙丘的护林员王新茂是残废军人,曾参加过延安保卫战。他当护林员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把沙丘管理的像花果山一样。”

  这时,一位护林员迎上前来,双脚并拢,“啪!”地一下,向各位领导行了个军礼:“报告首长,欢迎到下马台林区检查指导!”

  “你当过兵?叫什么名字?”刘建勋问。

  “我叫王新茂。参加过延安保卫战。”

  刘建勋认真地询问他如何护林的问题,王新茂如数家珍。从冬天防火、夏天防淹,从如何防止畜啃虫蛀到如何施肥浇水、育苗修剪、巡查看护,汇报的头头是道。

  刘建勋高兴地说:“护林员就是要选王新茂这样的老同志。”

  张钦礼说:“刘书记,兰考的护林员都是群众开大会选出来的。觉悟高、责任心强。”

  离开下马台,刘建勋、姚依林一行又来到九米九沙丘上。

  这里原来是村庄,村周围全是沙堆。风起沙落,村里沙土越积越厚。村上的人家逐渐都搬走了,沙土掩埋了村庄,最后成了这么高的大沙丘。焦裕禄当年和大家一起给它贴膏药扎针,种上了刺槐,沙丘滚不动了,渐渐成了一片好树林。

  姚依林惊叹道:“这沙害能吞没村庄,赶走大活人,真是祸害不浅呀!”

  刘建勋说:“在这里立块石碑,告诫后人:风沙害人。沙区毁林,等于自杀。”

  休息的时候,姚依林对刘建勋说:“像卓兴隆这样的同志,扎扎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为群众办事,应该提拔,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把兰考经验传播出去。”

  “我也有这个想法。”刘建勋答道,然后说:“张钦礼这里是强将手下无弱兵,樊哲民也是个林业通。”

  “老樊去年参加国务院林业部在山西运城召开的全国造林工作会议,都被省农林局和林业部的领导看中了。”张钦礼说道。

  “钦礼呀,”刘建勋听了,不觉一笑,说:“去年我挖走你一员大将卓兴隆。这次我再调你一员大将樊哲民,你会放吗?”

  张钦礼连忙回答:“放、放!干部那可都是党组织的。人民拥护与爱戴,是最能吸引人才、团结人才、培养人才的吸铁石。咱共产党有这优势。只要我们真正坚持为人民办好事,办大事,自然有人才涌现出来。”

  刘建勋、姚依林听了,点头称是。

时隔不久,卓兴隆调到商丘地区,任柘城县县委书记。他没有辜负刘建勋和姚依林的期望,把焦裕禄精神和兰考好的工作经验带到柘城县,大干三年,政绩显著,深得民心,柘城百姓有口皆碑。

  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在商丘地区召开,卓兴隆在会上介绍了农桐间作和根除林木病虫害的经验。新华社资深记者陈健参加了这次会议,还对卓兴隆进行了专访,并为《人民日报》采写组织了整版商丘地区农桐间作的文稿。

  (未完待续)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