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王忠新:“王宝强”能破解“阶级固化论”吗?

作者:辽宁王忠新公共号 发布时间:2017-04-18 12:43:14 来源:民族复兴网 字体:   |    |  

质疑《“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一文

59989343c56a8e4c3b1a2c8f6a5fa49c.jpg

  4月12日,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题为《“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一文指出: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演员王宝强草根出身不照样成功了?其它媒体转发的标题一律为《阶级固化论调不成立 王宝强是例子》。可这拿“王宝强”为例,真能破解“阶级固化论”吗?仅从该文的写作方法上,就让人有六点质疑。

  一、说说“阶级固化论”话题的由来

  不论了解什么事情,都要知道糖从哪甜?醋从哪酸,要说道说道这《“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无疑要知道这“阶级固化论”的论调从哪来。

  1.《人民日报》发文首提“阶级固化论”。2013年5月26日,人民网-人民日报在“话说新农村”中,发出题为《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的千字短文。文中就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其它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指出: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

  应该说,这篇文章很平淡无奇,可就如《岳阳楼记》中,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则让这篇“楼记”成千古绝唱一样。《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的千字文中,“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这一段话,又是在《人民日报》上发出,真真触痛了一个社会痛点,真真体现了人民新闻的属性在于“人民群众关心”,也显示了人民日报“媒体旗舰”的权威和不凡。

  

ff334696149a14b354bd6005d1fc0ef5.jpg

  (2013年的百万学子弃考几乎都是农村孩子,农村孩子弃考成新常态,2016年百万学子弃考,还基本是农村孩子。)

  一时,可谓洛阳纸贵。全国各大媒体都以《人民日报: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一代穷世代穷》为题,争相转发。或许,就像没多少人读了《岳阳楼记》,能记住到底“楼记”中浮光掠影地都写了什么,但却能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个经典名句一样。当岁月的年轮转动几圈后,或许,人们连《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这篇稿子,都整个浪地忘到脑后,但其“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的这段话,却深深地烙在了一个岁月的记忆,甚至是烙成了一个标牌。

  此后,无论这个话题怎么发酵,就如哥伦布立鸡蛋一样,最早这个“阶级固化”的“鸡蛋”,是由人民日报在《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中立起。

e822f105b48fee0f56e70cde64f1a80f.jpg

  (除“两难”之外的学费不难?交巨额学费,毕业找不到工作,不是弃考的重要原因?)

  2.直接否定“阶级固化论”。时光流淌到公元2017年4月12日,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发表了题为《“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一文,无独有偶,该文章同《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一文,有很多相似之处,既,说的都是教育的事,都是一篇千字文,都是政论文,还都是从一件有关教育的具体事说起,但两篇文章的观点却截然相反,此文却全面否定了“阶级固化”的论调,也算是各抒己见。

  文章提出的核心观点:“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父母的职业和收入对后代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上一辈穷,并不意味着下一代注定也穷。草根阶层改变命运的机会非常多。普通人只要肯吃苦,有头脑,不敢说一定发家致富,但至少可以温饱无虞。

de26e595ce2276f3ff4f4e383e76a2a6.jpg

(这些孩子还不属于“只要肯吃苦”,可他们如何靠勤劳奔小康?)

 

  文中为支持这一观点,概括性的举例了当今中国最有名的几位企业家,如,马云、王卫、刘强东等,他们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特别具体举例了,“最能说明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例子是演员王宝强。王宝强出身于河北一个农民家庭,没上过几天学,8岁就在少林寺学武术,从做群众演员开始最终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演员。要论家庭条件、教育程度、社会资源,王宝强算是最差那一档的,但他照样成功了。”该文以此来论证说明,所谓“阶级固化”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为了强化“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的论点,文中还很有“学识”地从历史的角度,一方面拿科举制度说事。封建社会用“科举制度也给了普通人,通过读书上升的通道”;一方面用“造反”来说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连刘邦、朱元璋这种出身社会最底层的人都能做皇帝,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一时,众媒体纷纷转发,此篇短文也风传天下。只不过媒体转发时的标题,几乎都换成了《阶级固化论调不成立 王宝强是例子》。可众媒体转发时用的这个标题,就很具讽刺意味,就让人很难有认同感。

 

  二、拿王宝强说事这是形而上学猖獗

 

  先不说特色社会中,是不是出现了极其严重地两极分化,也不说“阶级固化”是否像石头一样坚硬的客观存在,更不说“阶级固化”是否像油水般不能相融,也不说贫苦的弱势群体对“阶级固化”是否宽容,仅从该文的写作方法上,就让人心存质疑,甚至心生愤慨。

  其一、这不是一种偷换?在《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的短文,提出一代穷世代穷的“阶级固化”,只是说明一种社会现实和社会现象,绝非是说“阶级固化”在中国世世代代的要固化。对此,读者谁没看明白,谁没心知肚明?可《“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一文,却将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和现实的观点,偷换成世世代代的要固化,这不是偷换概念的曲解。如此的偷换概念,无疑将“阶级固化”观点,置于了缺乏逻辑周延,甚至绝对化的荒谬地位。

8e0f7c6945701c0a0358bc9274a78528.jpg

(家庭条件优劣同“阶级固化”是两回事吗?)

  其二、这不是一种孤证?诚如一个哲人所言:任何一个时代,随意举出一迭例子,来证明这个东西是对的和错的,都十分的容易,也都不乏这样的事例,可事实的真相和历史的发展趋势,绝非举几个个别例子所能证明的。假使真要举例 “贫穷将会代际传递”的例子,那将是铺天盖地,也绝对会像海潮般淹没“王宝强”,作为例证的这颗沙粒。当然了,王宝强作为演员“明星”是不会被淹没的,但以王宝强这样极个别的例子来代替一般,这不是形而上学猖獗,不是理屈词穷的一种狡辩?即使王宝强鱼龙变化的发财致富了,可他能鱼龙变化成县长、市长、省长吗?而草根的贫穷,同权力的贫穷没关系吗?草根的贫穷,又仅仅是经济的贫穷吗?

  其三、这不是一种割裂?写好一篇政论性文章,要文章写的饱满充实,避免空洞,且有信服力,无疑要特别要把握住文章中事例和数据的关系。作为文章中的举例,往往是标明事物的程度;作为文章中的举数,往往是标明事物的范围。只有将事例和数字相结合,才能表明事物的性质和面貌。在《“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一文,仅仅点了马云、王卫、刘强东和演员王宝强,这几根“凤毛麟角”,而没有任何数字来说明,像他们这样流动向上的“穷人”有多少,至少是该文在写作中没处理好事例与数据的关系。可拒不交代,或故意回避马云、王卫、刘强东和演员王宝强之流的人,在13亿中国人中占比多少,又怎么能让人信服阶级没有固化?拿王宝强来说事就能破解“阶级固化论”,可能连王宝强自己都能笑掉大牙!

5609143889ce8111252ac698a2b979bb.jpg

  其四、这不是一种牵强?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在发表的题为《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中都讲到,“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这个“中国现有标准”,是指中国认定的贫困标准,如果按联合国每天消费1.25美元的的贫困人口认定标准,又要翻几番?

  说什么“越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就越要自强不息,越要坚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可中国的贫困人口之所以有这么庞大的群体,是这些人都没有做出十分的付出?看看2017年4月7日,郑州市二七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0名,截止当天下午,已有万名考生报名,一万多人在争90个饭碗呀!他们就业都这么难,你让他们怎么付出?这一万余考生中有几个家里有钱有势?就业能等同“万民创业”吗?由“权利贫穷”造成的贫穷,这仅仅靠个人的付出能解决?哪个国家的政府不都把解决就业当头等大事?仅仅靠“肯吃苦,有头脑”就能向上循环,这无疑显得有点牵强附会!

52a40a6b8a41dee9eb3313c74010a75c.jpg

  (2017年4月7日,郑州市二七区面向社会招聘90名事业单位人员,报名现场排起的长队,一度排到500米外。)

  其五、这不是一种唯心?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当然要体现在写文章的方法上,而且,还是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作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一个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致富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性的要求。仅仅让年轻人都以王宝强为立志典型,都像王宝强一样的靠“个人奋斗”去获取成功,且不讲王宝强这个励志典型有多少可学性,就其不研究怎么靠社会制度,去制度性解决大批底层社会人员的向上循环,这不是历史唯心主义?那个国家没有几个“灰姑娘的故事”,脱离社会现实存在的讲个人奋斗,这能体现出集体主义?这能体现出党的培养?这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好?

  这不是一种煽动?该文为了说明中国没有世代的阶级固化,还用“造反”来说事,东拉西拽的,从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些遥远的历史中找依据。如此费劲巴拉,还不如说说毛泽东如何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颠覆阶级固化的。可请注意,现在虽不讲“维稳压倒一切”了,但“维稳”不还是各级政府的重中之重。现在谁敢鼓动穷人登高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现在要讲儒学,要讲尊孔,要讲宽容,要讲仁义。该文如此用“造反”来说事,来证明没有“阶级固化论”,这不是帮倒忙,这不是狂妄大胆?

  总之,该文作者以如此不堪的写作方法撰文,没有文过饰非“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之嫌?而用这样拙劣的写作方法撰文,又怎么能粉墨掩盖“贫穷将会代际传递”的现实?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只有敢于直面,才能勇于改变!

  附:两篇原文:

《人民日报: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 一代穷世代穷》

(人民网-人民日报赵永平2013-05-26 02:31)

  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高考临近,堂兄家的女儿突然决定放弃高考,这让堂兄急得坐卧不安,一天几个电话找人劝侄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

  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高考临近,堂兄家的女儿突然决定放弃高考,这让堂兄急得坐卧不安,一天几个电话找人劝侄女。侄女的反应倒很平静:“上四年大学,一年得花两万多,到头来工作还是不好找,不如现在出去打工。”侄女说,在她就读的乡镇高中,升学率低,上好大学难,弃考的同学屡见不鲜,“除非你考上一线名校,否则念书的路也不平坦。”

  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我们从小认定的道理,然而在侄女这代人眼中,这条路越来越难。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

  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越是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一些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不少孩子仍在危房里上课,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响,农村孩子难跟城里孩子比拼,失去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推进城镇化重点是人口城镇化,阶层固化阻碍了农民变市民,将给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冲突和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城乡教育不均衡,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破除制度篱笆。首先要打破教育城乡分割格局,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城乡学校资源均衡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让教育资源从“高地”流向“洼地”,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加大帮困力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令人欣慰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各项改革正在推进:从去年多地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到扶贫定向招生,再到今年在高考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这些举措让人们看到中央“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心。

  补齐农村教育“短板”,非一日之功。只要多走一小步,就能让农村学子重燃希望,社会就能前进一大步。

  (原题: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 一代穷世代穷)

 

《人民日报:阶级固化论调不能成立 王宝强就是例子》

(2017-04-13 02:57:14人民日报政文)

  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北京市某重点小学学生的一句"伪楚"令讲解员大感震惊,这个北宋灭亡后短暂存在的政权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对比于此前某京郊中学为了赶回去吃营养餐而大幅压缩参观时间,讲解员感慨重点小学的小朋友们的知识、眼界、表达能力全面"碾压"了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讲解员认为,两所学校师生的表现让他"感受到了中国的阶级固化现象。"按照他的说法,这所"北京无人不知的"重点小学的家长大都是"社会精英、学者名流、政府官员、驻外使节和企业高管",而京郊那所中学的学生家长基本都是普通人。

  近年来,有关社会流动性的话题日益引人注目。但用两所学校的孩子的不同表现来证明所谓的"阶级固化"其实是打偏了,问题的实质不是什么"阶级固化",而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重点学校仅仅是师资力量这一项就不知超过普通学校多少倍。"名师出高徒"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名校的学生在全面素质教育的滋养下,其眼界视野和素质能力自然超过同侪。这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导致的,并不能由此得出"阶级固化"的结论。

  尽管近些年有学者根据调查认为中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中国的社会流动性还是很强的。父母的职业和收入对后代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上一辈穷,并不意味着下一代注定也穷。草根阶层改变命运的机会非常多。普通人只要肯吃苦,有头脑,不敢说一定发家致富,但至少可以温饱无虞。当今中国最有名的几位企业家如马云、王卫、刘强东等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马云抓住了电子商务大潮的机会一举成为中国首富;顺丰快递的创始人王卫最初只是一个快递员;京东商城的创办者刘强东一开始不过在中关村卖电脑零配件……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正是当今中国的生动写照。

  最能说明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例子是演员王宝强。王宝强出身于河北一个农民家庭,没上过几天学,8岁就在少林寺学武术,从做群众演员开始最终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演员。要论家庭条件、教育程度、社会资源,王宝强算是最差那一档的,但他照样成功了。

  这些例子都说明所谓“阶级固化”是不能成立的。

  实际上,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的独特现象。比如古代中国和欧洲国家同样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唯有中国人在分家的时候,对家产是平均分配的。如此几代以后,所谓大地主就自动消失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和这种充满人性温情的制度有直接关系。此外,科举制度也给了普通人通过读书上升的通道。直到今天,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子有近千万人,其中有多少是所谓"精英家庭"的子女呢?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些说法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连刘邦、朱元璋这种出身社会最底层的人都能做皇帝,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不能否认,家庭条件优渥对孩子成长的确有利,财富和价值观念的代际传承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这和“阶级固化”是两回事。在今天我们更不能以“阶级固化”为借口为自己丧失奋斗精神找理由。越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就越要自强不息,越要坚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原题为《“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