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心怀大义 计利天下

作者:周燕虎 发布时间:2020-08-11 10:12:04 来源:解放军报 字体:   |    |  

  大义之中有大忠,大义之中有大爱,大义之中有大我——

心怀大义 计利天下

  回望抗战烽火,多少中华儿女,胸怀家国大义,甘洒热血汇成万众一心、抗击侵略的滚滚洪流;走进历史天空,多少革命先辈,坚持计利天下,不惜流血牺牲写就坚忍不拔、血战到底的壮美史诗。

  “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作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是年轻的共产党员韩雅兰1937年写给双亲的一封请谅书,信中讲述了自己不辞而别奔赴延安的缘由;

  “儿这次为了民族,为了阶级,为了可爱的家乡,为了骨肉相连的弟妹,求得生存和幸福……”这是革命烈士程雄1940年奔赴抗日前线临行前写给父母的辞别信;

  “我在被捕后,没有丝毫悲伤。我只有仇恨和斗争。我知道我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而牺牲。”这是年仅19岁的共产党员金方昌在1940年惨遭杀害前写给兄长的诀别信。

  ……

  从“天不怕、地不怕,愿献头颅保中华”的铿锵誓言,到“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的铮铮铁骨,革命先辈们也是血肉之躯,心头也有挂念万千,但为了家国大义,他们作出了自己坚定的选择。“我非木石人,能无手足情?死则为正义,生则为人人”“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正因为他们深知生而为谁、死而为谁,硬是把肉骨凡胎锤炼成了“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先辈们心怀大义、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和心怀大我、计利天下的家国情怀,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穿越时空而光芒闪耀,化成了弥足珍贵的因子,成为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的精神滋养,成为民族精神宝库里永不熄灭的火把。

  大义之中有大忠,大义之中有大爱,大义之中有大我。当民族大义、崇高道义占据精神高地,成为一个人的执着坚守,灵魂深处就会生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自觉抵御种种诱惑,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如果义和利难以兼得,他们必然会主动舍弃各种利益,乃至牺牲宝贵生命,舍生而取义,正可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当我们把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发现,义和利从来不是无法突破、难以调和的矛盾体,而是能够深度融合、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这与古人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义利选择是相一致的。这样的义利观是纯洁的、崇高的,彰显着人民至上的初心和本色,映照着无私无我的情怀和境界,展现着为国为民勇于牺牲奉献的担当和追求。先辈们“丈夫许国,无须相送”的伟岸身影,也由此深深印刻在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上,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与此相比,当义与利走向对立,其实质必然是大义与私利的冲突和较量、权衡和抉择,人的命运就会随之发生历史性、颠覆性的变化。“利重则义轻”,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等人之所以背叛国家和民族,成为人人唾弃、臭名昭著的汉奸,就是割裂了义与利的内在关系,不计天下之利、民族之利、人民之利,而是把个人私利凌驾于民族大义之上,不是为义舍利而是见利忘义,不是重义轻利而是弃义从利,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重者民族大义,所轻者个人私利,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源于此,人民幸福、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也在于此。历史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对新时代革命军人来说,必须大力涵养和牢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把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刻在心上、扛在肩上,从先辈们留下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坚持“计利当计天下利”,心中时刻装着强国强军的事业追求,让奋斗的火炬在胸膛里熊熊燃烧,从容而自信地乘风破浪,开创美好未来。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