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中华民族复兴

寻找歌声里的小白杨

作者:记者 发布时间:2018-10-28 10:10:26 来源:新华社 字体:   |    |  

  当年,一首《小白杨》传唱大江南北,而歌曲中的故事,就发生在驻守巴克图口岸附近的塔斯提边防连——

寻找歌声里的小白杨

 

 

 

新华社记者 张宝印 本报记者 罗 铮 特约记者 刘国顺

1.jpg

塔城军分区某边防连官兵巡逻在边防线上。

 

  踏着秋天的节拍,记者来到新疆塔城。这里的巴克图口岸不仅是“准噶尔门户”,当年还是传递革命真理的通道,为巴克图革命力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红色国门”之誉。

  抗战时期,3万多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通过巴克图口岸从国外“回家”,苏联援华物资也源源不断地通过这里运送到抗日前线。站在口岸前,记者不由得对这座“红色国门”肃然起敬。

  当年,一首《小白杨》传唱大江南北,而歌曲中的故事,就发生在驻守巴克图口岸附近的塔斯提边防连。因为《小白杨》的成名,这个连队的哨所也被人们称为“小白杨哨所”。

  驶过草原来到大山脚下的塔斯提边防连,记者刚一下车便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当年歌曲中的那棵小白杨。据连队指导员路亚杰介绍:“自从边界勘查立碑后,‘小白杨哨所’就成了一座永久性的纪念观光地,每年接待的参观者达8万余人。”

  路亚杰和连长郭志都是老边防,他们向记者讲起了塔斯提边防连连史:“1962年8月,塔斯提边防连在这里建站,三峰骆驼一口锅是当时的全部家当。第一批戍边官兵靠肩扛、背驮、手挖,在荒山野岭上建起了第一批营房。”

  如今,56年过去了,现在塔斯提边防连营区内外绿树成荫,院子里葡萄藤架起100多平方米的凉棚,绿油油的草坪上点缀着奇石,上面刻着“顽强”“军魂”等字样,映照出官兵守边卫国的拼搏精神。

  在连队营区附近,“小白杨哨所”与新的一线哨所遥遥相望,像一对亲兄弟般一同讲述着当年的故事:1982年,连队战士探家归队带回10棵白杨树苗,战士们栽下树苗并精心呵护,可是只有1棵小白杨在恶劣的环境中活了下来。在饮水都只能勉强保障的情况下,战士们自发省下水来浇灌这棵小白杨,使它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唱着那首著名的歌曲《小白杨》,我们和小白杨合了影。

  沿着塔城地区的边境线前行,这里既有陆界又有水界。党政军警兵民发挥全要素一体化控边处突作用,形成了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处处是防范的边境管控格局。

  记者观看了即时拉动的边境管控演练。演练开始后,指挥员通过网络视频系统呼点各个关口要地的执勤人员,有效实施军地、警地、兵地的“四联三防”,做到边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

  在守边人心中,祖国的每寸土地都重过自己的生命。在新疆漫长的边境线上,戍边人、兵团人、农牧民等都是国门的忠诚卫士,都像红柳、胡杨一样扎根边关,成为永不换防、世代接续的护边力量。

  2016年,巴克图口岸成为新疆首个边民互市贸易区“三日免签”试点口岸,建成了年吞吐能力100万吨的边贸货场。

  “边防强大,口岸崛起。在守边固防、兴边富民的强边路上,军警兵民共同筑起守卫边疆的铜墙铁壁。”塔城地委书记薛斌说。

  新华社发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