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大复兴 > 社会主义复兴

说说农业学大寨

作者:胡懋仁 发布时间:2020-05-04 09:15:02 来源:北航老胡之闲话 字体:   |    |  

  在中国农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曾经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或者说是一面鲜红的旗帜,而这面旗帜现在却再也无人提起了。而这个名字对于50岁以下的人们来说,很可能没有什么印象。这个名字就是大寨。大寨的全名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现在公社没有了,被称为大寨镇。大寨大队也成了大寨村。

  大寨地处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东南部,全村有220多户人家,510多口人,1.88平方公里,海拔为1162.6米。这里属太行山土石山区,由于长期风蚀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形貌。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后进行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开辟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农业学大寨,要学大寨哪些方面?一个是学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寨人改造虎头山,三战狼窝掌,硬是把满是石头的山沟改造成种植农作物的梯田。前两次改造,修好的梯田都被洪水冲毁了。支部书记带头人陈永贵带领社员还要第三次改造狼窝掌。乡亲们说,这事如果没有陈永贵带头,狼窝掌可能就干不成了。陈永贵说,如果三战不成,还要四战、五战,直到把狼窝掌改造过来。

  大寨人在冰天雪地里,苦干了一个冬天,终于完成了任务。狼窝掌,这条最凶暴的山沟到底被治服了!第三次治理狼窝掌的工程建成后,经受了几十年来几十次洪水,其中包括1963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的考验,仍然稳如泰山。

  又经过五个冬春,大寨人在虎头山上的7条山沟里垒起了总长15里的180多条大坝,修下了2条盘山渠,2个小水库,3000多个鱼鳞坑、蓄水池;把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把4700多块地修成了2900块,还新增加了80多亩好地。

  大寨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了穷山恶水,改造了虎头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从1953年到1962年间,大寨人把200亩山梁地大部分围起二尺高的地埂,400亩坡地修起道道堰,变成水平梯田。7条沟里全打出道道石坝,造出80亩好地。基本条件的改善,促使全村粮食生产不断提高。平均亩产从130斤上升到770斤。这期间向国家卖粮食170万斤。

  大寨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除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之外,还有现任大寨集团董事长、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铁肩膀梁便良,大寨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宋立英,还有她的丈夫、大寨艰苦奋斗的代表人物贾进财。这些光彩的名字曾经闪耀在大寨、闪耀在山西、闪耀在全国。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农业学大寨进入到文革年代,有些事情就变了味。大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极“左”思潮的影响,例如,从原来按劳分配评工分,一度改为政治评分,破坏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但这应该是大寨的支流,改变不了大寨精神的主流本质。

  在当时农业学大寨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搞形式主义,也使得学大寨的过程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这是当时极“左”思潮带来的后果,不能算在大寨的头上,更不能认为,大寨精神也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在农业战线上,大寨精神就是突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当年大寨遭了灾,他们谢绝了国家的救济,硬是靠着自己的努力,生产自救。这样的精神是中国农民最突出品质的象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不少地方的集体经济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冲击。大寨精神再也无人提起了。我以为,这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损失。

  由于大寨精神曾经的失落,中国农业和农村出现了一系列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向国家伸手,多要钱粮,有意识地让自己挂上国家级贫困县的牌子,甚至为被评为国家级贫困县而欢呼。这种没出息的行为,那些地方政府官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多么大的精神扭曲呀!

  我们也看到,今天中国农业在发展的道路上,科技含量在逐步提高,一些地方通过组织生产合作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尽管出现了这样的变化,但是大寨的精神应该继续成为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精神力量。

  今天要学大寨,就要学大寨人的自立与自强的精神。中国农业的确相对落后,但是,我们的各级地方政府在扶持农业发展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一定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重要作用。要善于发现这样的人才,善于使用这样的人才。中国的农民本身是存在着无限创造力的,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提供给他们发挥这种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

  当年的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这其中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不能轻易把我们宝贵的财富就这样丢掉。这是对我们那些英雄前辈的不敬。我们这样对待他们,心里应该是有愧的。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把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重新拾起来,进一步发扬光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为顺畅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微信扫一扫,为民族复兴网助力!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查看

最新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