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吴铭:一个被历史忽略的关键事件

作者:吴铭  更新时间:2017-08-07 14:57:55  来源:产业人网  责任编辑:石头

  作者注:我认为这是我极重要的一篇文章,极有可能在网上被资本媒体封杀。建议读者最好将这篇文章保存起来。

  “没有外汇怎么能搞外贸”。意思说,毛主席时代中国有足够的外汇,所以,毛主席时代搞外贸搞得很好,1970年代的广交会就是例子。

  这是左派的一个观点,是用以反对那些诬称毛主席时代中国缺乏外汇储备的观点的。但,我相信这是作者的笔误,或者是作者没有深入思考。

  没有外汇不能搞外贸,只是当前新自由主义的观点,是买办资本势力长期宣传的错误观点,部分同志受其蒙蔽,有意无意地接受了这个观点。

  没有外汇也能搞外贸。以货易货就是没有外汇的情况下的一种外贸方式。非洲国家现在还采取此方式推进其内部的贸易,以避免美元等外部货币操控非洲经济。就中国外贸来说,上世纪50、60年代也曾经采用过这种方式。

  但是,到了1970年代,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进行外贸的新方式产生了:1970年,人民币成为与英法等国贸易的结算货币。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一边与苏联修正主义搞“联合主载世界”,一边依靠其美元霸权(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成为“纸黄金”),试图从经济上继续控制、支配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引起了英法等国的激烈反抗。而中国在50年代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60年代后期在越南战场上又一次挫败了美国的军事进攻。相应地,美帝国主义因为长期陷于越南战场和在全世界驻军,经济上难以承担,这给西欧英法等国努力挣脱美元霸权控制提供了良好契机。

  顺便指出,所谓美元霸权,重点是指美元对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经济的控制,其次才是对拉美等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控制,对中国、苏联及亲近中苏的亚非东欧国家,则没有太大影响。就是说美元霸权主要是对资本主义阵营内国家而言的,而不是对中苏等国而言的。

  在共产党、毛主席坚定正确的领导下,新中国建国以后,经济发展迅速平稳,顺利实现了全国货币统一和新旧币的兑换,特别是人民币币值一直极其稳定,国内物价近二十年不涨,工业化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渐完备且运行良好,显示出一个经济强国的宏大气象。新中国对欧洲采取了灵活外交策略,虽然坚定支持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但是,对英法等西欧传统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与美帝国主义区分开来,对其反抗美国经济金融控制的斗争,予以大力支持,中欧经贸关系日渐亲密。

  世界格局的这种演变,给了西欧诸国挣脱美元霸权以极大的鼓励。美国国力不断衰落、西欧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中国经济迅速壮大且非常温和、苏联与美国勾结主载世界,这些因素为中国与西欧形成某种战略联合提供了可能。所以,1970年,中国与英国、法国贸易实现了用人民币结算。

  这条消息,我应该是从旧《人民日报》、旧《参考消息》或者《毛主席年谱》上看到的,因为那段时间我闲来无事,就只看过这三种材料。当看到这消息时,我吃了一惊:是谁、什么时候把人民币变成非结算货币的?该当何罪!?这决不是一条无关紧要的消息。我相信,肯定会有人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人民币成为中国与英法贸易的结算货币,意味着什么呢?英国法国是当时世界上除美国、苏联(或许还有中国)之外,最大的经济体,贸易量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民币成为中国与英法贸易的结算货币当然意味着:一、中国外贸即将迎来迅猛发展;二、也意味着人民币、英镑、法郎三大货币实现了战略结盟,中国当然是这种联盟的主帅;三、意味着世界货币结构的质变,是政治性转变;四、美元优势不再了。中国与英法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打破了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霸权,等于砍掉了美元的一条腿,人民币成为英镑、法郎的强大后盾!这就为尔后英法抛售美元、购买黄金,迫使美元与黄金脱钩、终结布雷顿森林体系、打破美元霸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打破美元霸权的时机、条件都成熟了。此后不久,英法即抛售美元、购进黄金,狙击美元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地位,对正在陷入越南战争的美国发起了经济攻势。

  这场旨在争夺货币在世界贸易的自主权、主导权的斗争,以美元完败而告终,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英镑法郎挣脱了美元控制,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我觉得,就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狙击美元这两大决策的战略性、重大性来看,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蓬皮杜、英国首相希思——这些人都是绝顶聪明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没有与毛主席商量是不能下定的。没有人民币的政治支持,恐怕英法两国没有狙击美元的实力和胆量。或许可以说,毛主席在击破美元霸权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是主导作用;更一步地说,在组织进行援越抗美战争、支持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同时,在经济上,中国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利用美欧之间的经济矛盾、联合英法等经济强国,还打了一场反击美元霸权的经济战并取得了伟大胜利,有力地保障了援越抗美战争的胜利!再进一步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其动机恐怕不是“联华制苏”那么简单,是否有“联华制欧”或者离间中欧的目的?

  由于笔者学识、资料、时间所限,无法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比如,不知道中英法金融联盟何时终止的,而且我几乎没有见到过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我相信,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结果也应该是极为令人振奋的,对于打破当前美元霸权、美国迷信是极有意义的。我非常希望有人补充或者反驳我的观点。

  我渴望有人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承担起对革命历史、对世界人民、对共产党毛主席的责任。

  附上一篇旧作,以资参考。

  《吴铭:再谈所谓美元国际化问题》,我的这篇小文章在网上被封锁了,根本搜不到。“山丹丹红网”上还能看到。

  http://www.xxdxp.com/List.asp?ID=10981

再谈所谓美元国际化问题

作者:吴铭(20170310)

  所谓美元国际化,是指美国在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再于1974年与沙特达成贸易协议,让美元作为中东相关国家石油贸易的结算货币,形成“石油美元”,从而确保了美元在国际上流通,使美国华尔街财团可以通过印刷美钞购买全世界的商品,无本万利,占尽了世界贸易的便宜。

  简单地说,因为美国成功地要求沙特等出石油出口以美元结算,所以,美元就成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了,美元就国际化了。

  我对这个说法持怀疑态度:难道美元与中东石油挂钩,就可以使之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化?石油是工业血液,当然极重要。但是,具体地说,“沙特石油”或者“中东石油”有那么重要吗?也就是说,中东石油与美元挂钩,可以要挟那些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但是,对于不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却不见得有什么大的影响,至少没有直接的影响。

  那么,不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有哪些呢?它们在国际贸易中占有多大的份额呢?不难推测,如果不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很多且在国际贸易占据份额大到一定程度,那么,中东石油美元结算对美元的国际化影响就很小;相反,如果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多且其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比重足够大,才能认为中东石油美元结算对美元国际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显然,不依赖中东石油的国家有苏联、中国、英国、法国以及其盟国等,它们在国际贸易在占了极大的份额(我没有数据,请有数据的同志提供一下这个数据)。苏联是产油大国,石油净出口,苏联的盟友甚至是西欧有些国家都要从苏联进口石油。中国呢?自从上世纪60年代发现大庆、胜利、克拉玛依等大型油田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石油可以自给自足尚有出口,对中东石油也没有什么依赖。再想想,非洲各国:阿尔及利亚盛产石油,且法国可以开采该国石油;利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也盛产石油,英国的北海同样产石油。

  既然,苏中英法等都是世界贸易大国,都有一大批盟友,对中东石油都没有依赖,那么,也就是说,石油美元与中苏英法及其在亚非拉美地区的盟友,都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别忘了,这些国家已经占了世界国家、人口、工业的大半,其贸易量也同样占据世界贸易的大半壁河山。也就是说,石油美元,只能在中苏英法及其亚非拉盟友之外的国家实现“国际化”,而不能在这些国家实现“国际化”。如果说美元与中东石油挂钩对于推动美元的国际化有推动作用,那这个作用在地缘范围(把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国家)、商品范围(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大综商品)上也是极为有限的,与今天的美元国际化程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实际上,上世纪70年代,从1974年美元与沙特石油挂钩算起到70年代末,美国在国际政策和国际贸易中还是比较老实的,美元并没有在大的范围内“国际化”。就是1979年邓小平访美之后,美国仍然比较老实,与苏联搞什么军备竞赛,军事上只打了几场小仗(入侵格林纳达、入侵巴拿马、干涉危地马拉、空袭利比亚等)。对于中苏这两个大国,只是搞些“和平演变”之类的动作。

  那么,美元究竟什么时候才真正“发达”起来,真正在地缘上、大综商品贸易上“国际化”了呢?老实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并不深,我也很难找到足够的材料。

  但是,可以回想一下中国接受美元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中国很喜欢出口商品、赚取外汇。90年代更是变本加厉,以至于中国的美元外汇成灾,无法消化。今天,如何把美元花出去仍然是中国的一大难题。

  苏联是什么时候接受美元作为其外贸结算货币和储备倾向,我不太了解。但,苏联解体之后产生了对美元的极度渴求,以及对传统盟国贸易的大大弱化,这必然是美元国际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早在1970年与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贸易就开始用人民币结算,那时起到80年代,中国主要贸易是与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似乎也没有用美元结算的必要。

  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后的某个时间(似乎可以以80年代改开之初、1992年或1997年、2013年为节点区分为三个时期),中国开始把外贸所赚美元外汇(80年代初到约1997年)、所引进美元(1997年到2013年,2013年以来对美元的态度有所转变)的多少,作为衡量中国财富的一大标志,再加上苏联于80年代战略收缩、1991年解体,恐怕这才是美元所谓“国际化”的关键原因!希望有从事中国外贸、国际贸易和财经金融研究的人深入全面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我感觉,美元之所以能够实现所谓“国际化”,首先要从美国的战略找原因。同时,也更要从中苏英法等贸易大国尤其是中国、苏联两个大国及其贸易政策上找原因,而不应该归因于美元与中东石油挂钩。首先,中苏作为世界经济大国、贸易大国和美国的世界贸易竞争的对手,强化与美国的经贸联系,接受美元作为其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并大量积累储备美元,这当是推动美元国际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因为中国抛弃第三世界路线、淡化与亚非拉美等传统第三世界盟友的贸易关系,迫使这些国家接受美元作为结算货币,这是美元国际化阴谋得以实现的第二个重要原因。第三,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战略收缩,1991年底解体,其旧盟国也被迫接受美元作为结算货币,这是美元国际化得手的第三个重要原因。以上原因加起来,才是美元实现所谓国际化的全部原因。而美元与中东所产石油挂钩,即便再加上美国打仗等因素,似乎都撑不起美元国际化的大厦。

  为什么“美元与沙特石油挂钩,所以就国际化了”这种论调能够广泛传播呢?这个观点的始作俑者是谁呢?他们为什么要散布这种荒诞不经的观点?我觉得这些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谓的美元国际化问题,极其重大,却并不复杂。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避开误导、端正方向,正确地研究并预见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演变,重新思考我们的外贸政策、外交政策、金融政策和人民币政策,并纠正相关重要观念,诸如何谓实际货币国际化、为什么要国际化、要不要本币国际化、如何破解某种货币的所谓国际化。这些问题,我希望引起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并希望有条件的同志拿出足够的精力持续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

  鉴于材料极有限,我的这篇文章只是抛砖引玉,无法全面深入具体地研究,希望大家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