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北魏名臣古弼当代籍贯略考

作者:佘富勤  更新时间:2020-07-16 09:47:27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北魏是游牧民族鲜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也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从拓跋珪在公元386年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称代王,后改称魏王,正式定国号为"魏" 算起,到公元557年的北周建立宣告结束,历时148年经历了20任皇帝。而在北魏时期最著名的臣应该说非古弼莫属,个中缘由不但是古弼经历了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南安王拓跋余、文成帝拓跋濬四朝代最终封灵寿侯,更主要的是以他三忤太武帝拓跋焘的故事而被称为“国家之宝”。

古弼画像

  我国正史之一的《魏书》有古弼张黎传,将古弼与和他同呼吸共命运的张黎一起载入正史。《魏书》古弼张黎传记载:“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初为猎郎,使长安,称旨,转门下奏事,以敏正著称。太宗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令弼典西部,与刘洁等分绾机要,敷奏百揆。”

  用白话文来讲,古弼年轻时忠诚谨慎,喜爱读书,善于骑马射箭。古弼起初担任猎郎,后因出使后秦符合旨意,而改任门下奏事,以敏捷正直闻名。明元帝拓跋嗣赞许他,赐名为古笔,取自正直而有作用之意;后来改赐名为古弼,意思是说他有辅佐的才能。泰常七年(422年),当时古弼掌管西部,明元帝命他与刘洁、卢鲁元等人担任东宫官属,辅佐太子拓跋焘,分别负责掌管机要,传达政令和报告。

  古弼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就是在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执政时期,他不仅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还以犯颜直谏而被“太宗嘉之,赐名曰笔 ”,而且还有了“世祖闻而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的故事,然而“国家之宝”的古弼最终也没有逃脱“狡兔死走狗烹”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历史宿命,《魏书》有古弼张黎传记载:“世祖崩,吴王立,以弼为司徒。高宗即位,与张黎并坐议不合旨,俱免,有怨谤之言。其家人告巫蛊,俱伏法。时人冤之”。

  用白话文来讲,正平二年(452年),太武帝去世,南安王拓跋余继位,任命古弼为司徒。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后,古弼与张黎都因议论不合旨意而获罪,遭到罢官免职。二人免职之后,有埋怨诽谤的言论,他们的家人上告他们使用巫蛊手法,因此都接受死刑,当时人认为他们很冤枉。

  “国家之宝”的古弼结局是悲惨的,作为历史看客的史官也为古弼而鸣不平,因而就有了“史臣曰:和跋、奚牧、莫题、贺狄干、李栗、刘洁等,并有忠勤征伐之效,任遇仍优,俱至诛灭。岳身犯危难之中,受事草创之际,智勇既申,功名尤举,乃良将之材。弼谋军辅国,远略正情,有柱石之量。张黎诚谨兼方,功旧见重。纤介之间,一朝殒覆,宥及十世,乃徒言尔,惜乎!”的感慨

  古弼不仅《魏书》有记载,《北史》、《资治通鉴》均有文字故事。明代万历时萧良有古代著名蒙书编撰的《蒙养故事》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其中的“忠贞古弼,奇节任棠。何晏谈易,郭象注庄。”讲到了古弼,从中可知古弼的历史地位和人文价值

  回到《魏书》古弼张黎传的记载:“古弼,代人也”,在古代名人已经成为重要争夺资源的今天,现在我们想探讨的是,作为北魏名臣的“国家之宝”“笔公”,作为非常重视“祖先崇拜”和“认祖归宗”中国人,古弼今天籍贯应该是哪里?其实也是回答北魏代郡今天到底应该是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大致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古弼的当今籍贯应当是山西代县。这种说法在百度上最为流行,上网只要输入“古弼”,给出的答案就是古弼籍贯为今天的山西代县。这种说法大抵是“望文生义”,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代国”“代郡”“ 代州”统统归为今天的代县,主要还是不要愿意掌握和学习一点历史常识。

  代县古称代州,据乾隆《代州志》载,代县西周时属并州,春秋期间为晋国土地,三国分晋后属赵国。秦统一六国后,天下设立三十六郡,代县属太原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代县始建县,名曰广武县。西汉时代县为并州太原郡广武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高祖封其次子刘恒为代王,太原郡改为代国,广武县属代国管辖。王莽纂汉后,广武县改称信桓县。东汉广武县改属雁门郡,隶并州。三国时归魏。黄初元年(220年),雁门郡南度勾注,由阴馆县迁置广武县城,西晋因袭魏制。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广武县入北魏,初属司州,后属肆州。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魏分东西,雁门郡广武县属东魏。北齐时,仍称广武县,为雁门郡治所。太象元年(579年),肆州治所由九原(今忻州市)移至上馆城。十六国时期,先后被汉、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等六国更迭占有。隋开皇五年(585年),废雁门郡,并改肆州为代州。五代时期先后归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所辖,皆称代州雁门县,隶属河东路,据此我们认为北魏的“代”不是今天的山西代县。

  而白季庚所著《一代名相古弼钓沉》讲到,有据《北史》“代人”一语而认为是今大同的,也有认为是张家口的。然据《姓氏源流考》、《姓氏故事》所载,古氏的郡望堂号有新安,明言源自古弼,原文“望出新安、新平、河内。后魏置新安郡,现在山西省代县。”据此认为古弼籍贯应该是今天的山西代县人。

  詹招琳《中华姓氏源流通谱(三)》:“新安:後魏置新安郡,故治在山西代县西。”全球华社网《百家姓典故》:“古氏系承姬氏,望出山西代郡。就是说,这个家族,最初是发迹于代郡(按:指古弼位高权重)。所谓代郡,指的是现在山西省的代县,而这个地方古时候又称为新安郡。因此,长久以来古氏家族都世代共奉著“新安”的堂号,充份表现了慎终追远,数典不忘祖的崇高美德。由李牧华注解甘肃人民出版社的《百家姓》338页古姓堂号有新安堂,解为“后魏时代的新安郡——现在的山西代县”。提到其中古姓最著名的人物为古弼,因其为新安人,故有新安堂。”《隋书地理志雁门郡》下有“雁门郡,领县五……繁畤,后魏置,并置繁畤郡。后周郡县并废。开皇十八年复置县。有东魏武州及吐京、齐、新安三郡,寄在城中”之语。另《魏书•地形志》载:“代州有新安郡”。《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新安词条下有“后魏置,故治在今山西代县西”之句。明《代州志○建制》中有“魏徙雁门治光武,今州西故城”之语。古弼子孙蕃衍,成为当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为堂号。

  第二种说法是古弼的当今籍贯应当是山西广灵县。重要依据就是清康熙乾隆年间《广灵志》,清版的《广灵志》卷之八列传第一人为后魏古弼,记载:忠谨,好读书,善骑射,太武即位,拜立节将军,以功封灵寿侯,历位侍中、吏部尚书。虽事物纷杂,而读书不辍。端谨慎密,口不言禁中事,尝奏上谷苑囿过度,宜减大半,以赐贫民。魏主时与给事中刘树弈,志不听事。弼侍坐良久,趋树,殴之曰:“朝廷不治,实尔之罪!”魏主改容释棋,曰:“不听奏事,朕之过也”遂可其奏,弼俯伏曰:“为臣无礼,其罪大矣”乃免冠请罪,太武优之,今祀乡贤。

  本人作为广灵人,对广灵本土从来没有听说过“古”姓,如果古弼是广灵人,那一定是广灵人的骄傲,可惜广灵除县志之外的资料几乎没有,哪怕是任何关于“笔公”的传说也闻所未闻,广灵也是有文化底蕴的,相信总有一天会有广灵人关注和研究。

  第三种说法古弼的当今籍贯应当是河北蔚县古家疃。百度资料显示, 蔚县史称蔚州,曾是古代“燕云十六州”之一,唐尧之世属冀州,虞舜之际属并州,夏商两代归冀州,随后称代国,秦汉时为代郡治域。北周宣帝时始置蔚州,北周时始置蔚州,隋代时废,唐代复置,属河东道,辽代属西京道,金代属西京路,元代属上都路宣德府,明代属大同府,清代初属大同府,后改属宣化府。1913年改州为县。据此资料我们可以认为今天的蔚县是商代之后的“代国”、北魏时期“代郡”。

  今天国家文物局认定的代王城遗址,位于河北省蔚县城东20华里处的代王城镇政府所在地周围,为春秋至汉时期的遗址。古城址以南40华里为恒山余脉,地势险要。城址平面呈椭圆形,东西宽3400米,南北长2200米,周长9265米。城垣高3~12米,在南墙有马面11个,9座城门遗址尚依稀可辨。在城内东南部为宫殿区,面积宏大,发现汉代大型夯土台基。在城外分布着众多的汉代封土墓,现存封土堆63座,均是当时王室贵族墓葬。这一遗址侧面证明今天的蔚县是商代之后的“代国”、北魏时期“代郡”。

  今天的蔚县城北杨庄窠乡有个村落叫古家疃,至今仍然是古氏聚集地,代代相传着“笔公”的故事,人们也称这里为“笔公故里”,笔公就是说的北魏中书令古弼。

  从古小彬总编、古国瑞荣誉总编的2011年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出版的《古氏史志•古氏渊源暨分支(修订本)》的资料了解到,古氏名人古小彬于1996年在河北省蔚县采访时,便得古弼资料。古小彬在1993-1994年编辑《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时,曾在《古弼》辞条里注明:“查山西代县,无古姓,亦无古弼名,而《中国历代宰相志》详载古弼是河北省蔚县人。”蔚县,旧称蔚州,《蔚州志》刊有“古弼”史料。今蔚县东郊有代王城,蔚县就是当时的“代”地。广东省梅州市古勇辉在《嘉应古氏源流考》中,亦曾言及古弼的居地在代县或蔚县,盖不能断言也尽管如此,在蔚县却未发现古弼的后裔在此居住。据猜测:452年南安王即位后古弼官迁司徒,免去宰相职务。同年,文成帝即位,古弼被杀,时人冤之。按照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朝廷命官一人遭斩,将株连九族,斯时的古弼家属是否幸免于难?或南逃仍以古为姓?或隐居恢复原吐奚氏?有待考证。从谱牒和史书的记载,对古弼是否本来就姓“古”,无法确定。据唐朝大中9年(858)怀州刺史李君]撰《二十五府君墓志》载:“按古氏(即南迁始祖古云应),乃周太王古公之后,魏太武笔公尚书弼之裔,作县令箴之奇公之远孙也。” 李君作为朝廷官宦,直书古弼是周太王古公父的后代,况且迄今一千余年来,古氏家族均没有疑义。宋朝的《太平广记》和《蔚州志》在讲述“古元之”事迹时,也说古元之是古弼的族人,而古元之的远祖是“古说”。再从北魏改姓的年代来看,史书记载是在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后,有吐奚氏改姓“古”,而此时已是古弼逝世后42年的事了。

  古小彬还深入有古姓人居住的蔚县下宫村乡苏贾堡村,该村与山西省广灵县毗连,该村古姓人接待了古小彬,介绍他们这一支古氏是明朝自山西省迁入的,属古成支系裔孙。始祖古成,明初自山西省洪洞县徙居山西省蔚州(今河北省蔚县)杨庄克乡古家畽,在古家畽生息并繁衍数代后,回迁山西省广灵县西石门村。到了第10代古怀仁、古怀义、古怀礼兄弟时,又从广灵县西石门村回迁于河北省蔚县下宫村乡苏贾堡村。该支古氏已繁衍至18世,有50余人。在蔚县下宫村乡南马庄也有古氏居住,该庄古氏弄不清楚开基祖是谁。据长者口传:他们祖辈也是从山西省广灵县迁来,现有60余人。

  当代的《张家口历史文化丛书》)刊载了古弼 系蔚县古家疃人;《大好河山人物史话》也刊载了北魏“国家之宝” 古弼系今张家口蔚县古家疃村人;当代人刘海林王彪 张宏光编纂2005年4月党建读物出版社的《张家口人物志》的古代魏晋南北朝部分有关于古弼的文字,称古弼家居代地系今河北蔚县;公元2009年重建的蔚州署展厅共介绍了27位蔚州历史名人,其中就有北魏名臣古弼和燕风。

  本人以为,“古弼,代人也”的三种说法,最应该否定的是古弼籍贯系山西代县的说法,主要原因是该说法的依据是所谓古弼后世裔孙在编修族谱时的堂号以及写成“古弼,山西代县人”的文字,从历史地理的传承明确可知,此“代”地非彼“代县”,而官方的《代县志》和民间的古姓村落传说均没有关于古弼的信息据,因而本人以为古弼为代县人之说最不可取。

  本人以为,“古弼,代人也”的后两种种说法,应该都有依据和道理。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古弼的居住和籍贯地均与广灵和蔚县有着联系,可以说古弼既是广灵人又是蔚县人,现在的广灵蔚县志书里均存在人物重叠记载的现象。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贾承造,系广灵县城社台山著名的贾家,他们世代居住在广灵,但籍贯却是蔚县,其中的原因有历史上蔚县“倒管八堡”的行政惯例,广灵的地域内有着蔚县管辖的“飞地”,如今“倒管八堡” 的“飞地”制度取消了,而一个人物均属两地的现象也就产生了。根据《魏书》里不仅记载了“代人”古弼,还记载了与古弼几乎同时期的“代人”谋士许谦(334-396年,字元逊)和镇远将军燕凤(?-428年字子章),此二人均系北魏立国二十一功臣之一的事实,本人推测,北魏名臣古弼的出生地和籍贯地一定是一个广灵另一个是蔚县,否则古弼如何能成为清版的《广灵志》卷之八列传第一人呢?

  (作者佘富勤,大同市政协委员,广灵县政协常委,司法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