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技发展同行 科技期刊应脱虚向实

作者:刘天星  更新时间:2018-10-11 08:34:04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石头

01.jpg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1.jpg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jpg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3.jpg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科学向未来】

  科技期刊是伴随着现代科学的体制化、组织化而产生的。以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创刊为标志,历经350余年后,世界科技期刊从数量上已形成数万之规模,几乎每天都有新刊创办。从结构上也已构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体系,科技期刊已成为世界科技工作者须臾不可离开的必备工具。时至今日,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意义前所未有地凸显,也得到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推动下中国科技期刊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越来越多英文期刊进入国际检索系统,部分英文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前列。同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瞄准国际一流期刊创办了一批英文期刊,中文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也在逐渐提升。

  但从中国科技期刊整体发展水平和影响力方面来看,与国际优秀科技期刊还有较大差距,与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还远不能满足中国科技人员的需求和期待,在推动国家创新发展方面还没有真正地破题。有关科技期刊的话题不仅是科技界的焦点,也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更是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痛点”和“卡脖子”领域之一。

  中国科技期刊之“虚”

  在期刊自身方面,“虚胖”和“虚弱”并存,“虚胖”是数量和结构问题,“虚弱”是出版和传播能力问题。

  虚胖:我国现有科技期刊5000余种,在数量上与美国不相上下。根据2017年版JCR统计报告,美国有2974种被SCI收录、有1050种进入Q1区(影响因子学科排名前25%)。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地区只有192种被SCI收录、46种进入Q1区。这其中有中文期刊很难被SCI收录的原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英文期刊从总体数量(300余种)和质量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科技期刊结构性失调,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水平英文期刊数量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中国科技期刊主体的中文期刊是什么情况呢?根据最新发布的中科院CSCD-JCR数据,其统计的1229种核心期刊(中文期刊1018种,英文期刊201种,约占中国期刊总量的25%),贡献了中国期刊总被引频次的69.67%。一篇论文没有被引用或较少被引用不一定说明质量差,但一个期刊作为“论文池”出现这种状况,在统计学上就比较能说明期刊的质量问题了。

  虚弱: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按照第一主办单位统计,5020种科技期刊共有3232个主办单位,4381个出版单位。仅出版1种期刊的出版单位有4205个,占出版单位总数的95.98%。这种“作坊式”的出版能力,与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巨头基于数字出版、面向知识服务的模式相比,之间的发展“代差”绝不是一点半点。

  出版行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高水平创新复合型人才是出版业的核心资产。科技期刊出版能力弱、行业没有实力,进而造成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弱,人才的匮乏反过来制约了中国科技期刊的出版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在与期刊发展相关的环境方面,则存在“虚火”和“虚假”等问题。科技期刊相对科技发展滞后,不可能一蹴而就解决。论文指挥棒等引起的“虚假”问题则进一步恶化了期刊发展的外部环境。

  虚火:我国对科技论文的重视程度是比较高的,对科技论文的评价常常与职称评定、毕业答辩等工作结合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成了科研活动的指挥棒。正是我们对科技论文、科技期刊如此重视,赶超的迫切心情已然产生了不少“虚火”。其一,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跃居第一。然后呢?今年的中兴事件应带给我们更多的反思,我们有多少成果能够真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安全?其二,如何平衡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的关系?近来,促进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以创办英文期刊为主要手段,以进入SCI的Q1区为主要指标。这样一来,中文期刊怎么办?进入Q1区是否就实现了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根本目标?没有中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崛起,没有将办刊目的回归到服务和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根本目标,我们只能高兴一阵子,虚火总是要退的。

  虚假:科研从业者和论文作者是科研诚信的主体,科技期刊是营造科研诚信的外部环境必要环节之一。急功近利的虚火不断引发科研诚信方面的问题,有造假被撤销论文的案例、有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的案例、更有买卖论文的现象。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在用某大型搜索引擎搜索科技期刊时,往往排在前边的都是一些虚假期刊网站或者代写代发论文公司,说明论文造假有市场需求。维护良好的科研诚信环境,除了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建立机制外,科技期刊不能置之度外,要把好学术论文的质量关和学术道德关。

  科技期刊要练好内功

  第一,管理顶层设计要“实”。解决我国科技期刊虚胖、虚弱的问题,做好顶层设计是关键,期刊审批总量控制只能防止继续虚胖,对于优化期刊质量和结构并没有好的办法。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去产能、调结构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需要同样的“药方”,同样需要以政策为引导、以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对办刊要素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法律法规对科技期刊出版的管理功能,减少审批等行政管理手段,调整“管”的观念,落实“促”的实践。

  科技期刊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应把科技期刊发展统筹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框架体系内,做好顶层设计、久久为功。让一部分期刊先发展起来的策略没有问题,关键是衡量期刊发展的指标不能简单化为影响因子,这对其他期刊发展方针将造成误导,从而偏离了我国科技期刊是要服务促进中国科技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要求,正是对这一个根本目标的生动表述。

  第二,科学家办刊主体要“实”。目前,期刊编辑部是科技期刊的办刊主体,而国外大都是由科学家担任主编并实际组织稿件的策划组稿和审稿,而期刊的质量最根本还是取决于稿件的质量,在组稿约稿中,编辑部工作人员在学术视野、人脉关系等方面无疑跟一线资深科学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事实上,在现行评价体系以及期刊数量远不能满足论文发表需求等背景下,中国科技期刊并不缺乏稿源,所谓退稿率也都不低。但数据的好看并不能反映真正的期刊发展质量,来的稿件是不是符合期刊迈向更高水平的要求,发表的文章是不是能发挥引领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都是办刊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科学家的办刊主体地位,才能更好把握办刊方向问题,才能以期刊期望的水平去组织稿件,而不是被自由来稿牵着鼻子走。

  第三,促进科学交流要“实”。“媒体”是科技期刊的本质属性之一,充分发挥好媒体传播功能是做好科技期刊的必然要求。传播必然涉及传播方式、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目前科技期刊在传播方式和传播技术方面创新较多,而在传播内容和形式方面则显得相对死板。那么科技期刊需要传播什么内容,又需要什么样的形式?从内容上看,科技期刊出版以格式化的论文和综述为主,很多期刊已经渐渐演变成了某种形式的论文数据库,“八股文”的形式其实基本可以被“数据出版”所代替;从形式上看,栏目的单一化让期刊的可读性很差,很多读者基本上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论文下载了事,谱系单一导致媒体的属性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

  发挥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中介的作用,扩大期刊的传播内容谱系,除论文和综述外多样化科学交流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活跃学术交流、促进科学思想产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吸引更多读者,改变现在“离不开、瞧不起、不愿看”的尴尬现状。

  第四,服务创新发展要“实”。创新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科技创新又在其中起到了核心引领作用。如何发挥好这个核心引领作用,如何更好实现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一直是困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各子系统的协调配合和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而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首先取决于相关要素信息的充分流动和共享,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也将长期存在。

  科技期刊高度同质化的定位造成的“产能过剩”是摆在我们面前绕不开的问题。是否都需要定位于发表原创性科技创新论文,是否有那么多重要原创性成果作为出版来源?中国的科技期刊能否在解决创新要素信息不对称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如何为国家创新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起到切实的推动作用?一系列问题需要中国科技期刊人深入思考。

  科技期刊搞得好不仅能更好推动科技事业发展,还能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搞不好就成了科技事业发展的短板,还将制约我国全面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目前我国有5000余种科技期刊,从内部条件看,期刊种类、办刊规模、办刊队伍已位居世界前列,新一代的科技期刊编辑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也都得到很大提升,整体上具有较大潜力;从外部环境看,国家相关部门也推出了多方面的支持和资助,已经有不少期刊率先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未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激活科技期刊发展活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中国科技期刊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作者:刘天星,系《中国科学院院刊》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