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拒绝兜底引爆地方债:谁会是倒下的第一个?

作者:中华元智库  更新时间:2018-02-05 09:33:33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d9b65e9a6a64b608793cd4bd0e451008.jpg

  地方债,会不会爆破?至于何时爆破?

  2018,或许注定将会是地方债的元年……

18cd380ef7110e7303f396eacc1a696c.jpgaa0034cd812c7dc01aafd3ace318af56.jpg

  引爆地方债:谁会是倒下的第一个政府?

  1月3号,新华社发布的新闻显示——内蒙古成为继辽宁之后第二个主动承认统计数据造假的省份,该文其中一段如下: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县区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财政审计部门反复核算后,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同时调整了2017年收支预算预期目标。调减后,2017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3.4亿元,比2016年公布数据下降14.4%,剔除虚增空转因素后同比增长14.6%;经过初步认定,应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基数也相应核减。

  为什么这个时候主动爆料财政收入有水分?

  一句话说完:找台阶下!

  就在半个月前,2017年12月23日,审计署公布了《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其中对地方债处置的态度如下:中央绝不对地方债兜底!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

  从财政部的报告可以明显的看出决策层的态度——中央财政绝不兜底!

  内蒙古此次所宣布的统计数据造假,真的让人瞠目结舌——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就调低了1/4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核减了四成以上!债务危机要想避免爆发,最基本的前提是财政收入可以偿还利息,可是内蒙古财政一下子减少了1/4多,那么,还本付息的压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此外,规模以上工业原本是创造税收的关键部门,如今这一块的增加值瞬间削减四成以上,所以后续的财政收入也就岌岌可危!

  不夸张的讲:内蒙古的地方债快撑不住了!

d205557ba59ef3040cd51f6b42edae78.jpg

  早几日,关于无锡地方债的谣言传遍网络,虽然被证明是造谣,但是从这一事件背后,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地方政府破产的预期不是在削弱而是加强了!在中央决定不兜底之后,有钱还债的地方则想办法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没钱偿债的地方,已经做好了赖账的准备——比如,主动承认数据造假,到时候不是不想还,是真的还不起了!

  随着辽宁承认GDP造假,内蒙古承认财政收入造假,还会有更多的省份加入其中——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逃避当年举债的责任!举债的时候,地方都是在对赌中央财政在债务爆破之前为其兜底,就像当年教育产业化各大高校疯狂扩校,原本说好是自负债务,到最后还是中央财政买单了——有了这样的先例,地方抱定类似的期盼,自以为稳定大于天,所以中央不可能让地方债爆破。

  可万一就真的爆破了呢?

  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正式施行,许多人漠不关心,觉得跟我等升斗小民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而且大有关系!这个《存款保险条款》就是明白无误的为你解决了银行破产之后怎么办的问题,50万以下的存款全赔,超过50万的就呵呵了!又有朋友会惊讶了,银行破产,怎么可能呢?当然,你以为不可能吗?

  要知道,再小的一家银行,体量也是相当的庞大,要让银行破产,这待需要多大的坏账呢?答曰:地方债!所以,任何政策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只不过太多的人只是后知后觉,等到危机到跟前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噢,原来这么回事!”更不要替许多嘲笑着肉食者鄙的人,还洋洋自得的以为自己聪明百倍了,其实,你的所有角色不过是按照人家设计好的剧本去演罢了!

  2017年7月14日,金融稳定工作会议召开;11月8号,局委掌舵的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12月23号,财政部发文中央绝不对地方债兜底;1月3号,内蒙古承认财政数据造假——政策层面,都是连贯的而非割裂的!当一个医生不收红包而感动中国时,我们应该明白其潜台词是医生收红包是习以为常的事实;当金融稳定提到最高级别的会议日程时,我们也应该明白金融不稳定已经上升到影响大局的层面,危机也就不言而喻!

1551d38a705c70199530010c192e99a8.jpg

  地方债,会不会爆破?我觉得会,可能性还很大!至于何时爆破?那就要看谁先顶不住——杀鸡儆猴是必须的!血泪一样的事实,有助于教育干部和群众,不信,你去看看二十年前中国农村信托发展公司破产一案,与今天的地方债危机如出一辙——历史从来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所有的故事都能够从历史中找到影子!另外,听小道消息说,当年处理过该案的重要副手要接管RMB了,至于真假如何还不晓得,但是诸位搬凳子看大戏吧:2018,注定将会是地方债的元年!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最大隐雷!这五个省份要注意了!

1 不要小看地方债

  建国之后,许多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修路建桥搞基建,都发行过地方债券。有的甚至无息,以支援国家建设的名义摊派给各单位,更有甚者就直接充当部分工资。

  直到1994年,朱相主宰分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重新分配,中央收紧财权,地方财权被收窄的同时,事权却没有变化。说白了,就是地方拼命搞发展,赚的钱大部分给了中央。

  但地方要发展啊,GDP考核制度下,没钱还得干活,完不成任务还得打屁屁。新的预算法又规定不能私自发债,于是政府成立一系列投资公司,地方性融资平台应运而生,遍地开花。

  其中,做的最彻底的当属重庆,重庆一口气成立了8家省级地方性融资平台,俗称“重庆八大投”,黄市长治下的重庆连年经济增速位居第一,八大投功不可没。

  融资平台负责借钱,政府提供担保,承诺财政资金偿还,就演变成了“或有债务”。

  因此,我们目前说的地方债,一般包括两项: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政府可能承担一部分救助责任的债务)。

  直到2014年,国务院下发43号文,省级地方政府才获得适度发债、自发自还的权限,上海、浙江、广东、深圳等10个省市成为试点。

  地方债,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经济不可避免的手段,通过各种融资平台和渠道,获得财政收入以外的基建资金,我们才看到了更多二三四线城市的快速崛起。

2 全国地方债图谱

  那么,各省市的债务情况如何呢?

  截至2017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为14.74万亿元,为全市场规模最大的债券品种;地方政府债券是地方政府债务的最主要构成形式,占比88.60%。
 

5a5e0c3b041b3773576148d8d2add99b.jpg1b7adce4b29e148b57436317e3835f17.jpgfbd9218f019cd776ad512ab880039da8.jpg

  分区域来看:

  1、 江苏,无论是债务余额还是新增债券,都是第一。2017年末,债务余额12092亿元,也是唯一破万亿的省份。

  2、 广东和山东债务余额都超过了9000亿,是第二集团。

  3、 贵州和四川债务余额都超过了8000亿,是第三集团。

  4、 2016年西藏的政府债务规模最少,不足百亿。但到2017年,暴增80%。

  5、 债务余额高的省份,经济都不弱,基建投资也较高。

  但全国各省市的债务余额和债务率、负债率,又是另一幅景象。

2f914d5140ba1933b0c0c44408fb9de8.jpge568acd49eefa186077b2666d74bd8ab.jpg

  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一般以60%为警戒线。

  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100%安全警戒线。超过100%存在债务风险;70%-100%为预警区间,还有一定举债空间;70%以下债务风险较低。

  其中:

  1、 贵州、辽宁、内蒙古、云南、陕西五省债务率超警戒线,存在债务风险。其中,贵州最高为178.9%。14省债务率在70%-100%之间,12省债务率低于70%。

  2、 贵州近几年经济增速都在全国前列,但背后是最高的债务率。

  3、 虽然江苏债务余额超过万亿,但由于其财力雄厚,江苏债务率并不高(低于70%)。

  4、 而债务率高的省份,以西部省份为主,加上东北不景气的辽宁,经济实力都较弱。

  5、 从负债率来看,仅有贵州的负债率超过60%,其余省份债务率均低于60%。综合来看,贵州的债务情况值得警惕。

  每个省份都有债务,但东中西部财力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部省份债务率明显高于东部。一旦某省的财力不支,虽不会被强制破产,但引发的债务违约链条传导至市场,将是核弹级别。

3 风险!风险!

  地方债最大的风险在哪里呢?就是上文提到的或有债务,是目前监管难、违约风险最大的灰色地带。

  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中介,对于已欠下的债务,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偿还。政府手里有什么呢?土地啊,世界上最宝贵的生产资料。于是,土地出让金是财政的主要来源,也是偿还债务必不可少的工具。

  因此卖地卖得越多越贵,偿债能力就越高,进一步借债的能力也越强。这个依靠土地价值升高不断循环的融资模式,也是中国房地产这十几年来价格暴涨的深层次逻辑。

  但风险可能埋藏于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细节中。限购限售环境下的土地成交下降、租赁时代到来、城市经济依赖房地产程度过高,都让这一链条运转的越来越难。

  另外,违规举债现象遍地都是,每个省份都脱不了干系。

  2017年12月22日,财政部通报,江苏、贵州两省近期查实多起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除责令限期整改,还依法依规对70多名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

  12月23日,国家审计署要求,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为地方债“买单”、“兜底”的幻觉。

  12月29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制止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

  一个月之内,从中央经济工作会到财政会议,关于地方债务高层频频发声,可见地方债风险已到必须解决的时机,问责程序的启动也显示了高层的决心。

  有人说,地方债停了不就不存在风险了吗?但这根本不现实,也跟大政方针相背。

  2013—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说白了就是允许甚至鼓励政府举债发展。但中央经济工作会又说了“加强地方债务管理”,意思就是你可以举债,但需要控制规模,千万不能出现风险,这就是2018年的主逻辑线。

  最难受的,恐怕就是市县政府了。融资渠道受限最大,违规举债现象最多。中国有3000多个市县行政区,相当于3000多个隐雷,一旦一小颗爆炸,就会引起区域性的连锁反应。那些债务率高企的省份、违规现象最多的市县,就是你投资时需要避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