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龙:文化史视域下的中共党史研究

作者:《史学集刊》2021年第1期  更新时间:2021-01-11 08:51:11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活动,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展开;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党文化。应当说,文化史是中共党史的重要面相,中共党史的书写不能缺少文化史的维度。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回顾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从文化维度书写中国共产党历史,仍是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研究的主体内容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从三种文化形态切入,揭示中国共产党与三种文化形态的内在关联,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研究的主体内容。

  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登上历史舞台首先面对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革命和建设时期,对传统文化在强调继承的同时,侧重于批判;改革时期,对传统文化在强调批判的同时,侧重于继承。回溯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认知演进的历史进程,辨析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呈现中国共产党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历史情形,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研究仍需探讨的问题。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态度,这种态度应如何评价,其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回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需要确立取舍、选择的标准,否则难以操作和实施。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封建性”与“民主性”是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政治标准,仅用这一标准来评价传统文化显然是不够的。那么,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是什么,需要厘定和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么,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衡量的标准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途径是什么,需要进一步回答和思考。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这是总体性判断,中国共产党究竟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有待具体史实的呈现和支撑。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文化渊源、实践基础是什么,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是什么,需要从理论上进行阐释。革命精神无疑是革命文化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凝聚,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史需要研究的内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的组成部分,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于同一过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成要素是什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如何,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有待史实建构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实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具体实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变革、观念变迁的作用,都需要史实建构和厘清。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研究的空间拓展

  中国共产党文化史具有多维面相,经典阅读史、纪念活动史、记忆建构史、文化符号史、形象建构史、政党文化史,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研究有待拓展的空间。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接受,是从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开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阅读经典、阐释经典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经典文本的阅读,是党史的面相之一。为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毛泽东曾多次向全党推荐阅读书目,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经典化。1941年9月29日,毛泽东起草《中央研究组及高级研究组研究方针和阅读材料》,向中央研究组以及各高级研究组推荐1939年解放社出版的《“左派”幼稚病》一书。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议读四本经典著作。他说:“马克思的一本,就是《共产党宣言》,是和恩格斯合著的,但主要是马克思著的。恩格斯的一本,就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两本,一本是《在民主革命中社会民主党的两个策略》,一本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这两本书写得很好,马克思、恩格斯写的那两本书也写得很好,这四本书薄薄的,读完它们不用花很多时间。” 1949年3月,经毛泽东审定,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了干部学习书目,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经典著作。经典阅读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全过程,同一经典文本,由于不同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阅读的重点、阅读的方式、提取的理论资源也不一样。从阅读动因、阅读主体、阅读方法、阅读效果等方面展开经典阅读史的研究,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研究的新对象。与经典阅读密切相关的经典文本的翻译、出版、发行,也可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研究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举行了系列纪念活动,既有对十月革命、巴黎公社、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的纪念,也有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纪念;既有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战胜利的纪念,也有建党纪念、建军纪念、红军长征纪念、国庆纪念、抗美援朝纪念、改革开放纪念;既有孙中山、鲁迅纪念,也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纪念和革命英烈纪念。中国共产党举行纪念活动,既要建构纪念空间,也要借助纪念符号,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的重要内容。纪念活动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对于历史记忆的形成与强化,对于国家形象和政党形象建构,对于社会动员和各方面力量凝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回溯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演进过程,呈现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具体史实,诠释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历史功能,有利于拓宽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

  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历史记忆建构的过程。关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创立、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延安整风、社会主义改造等历史记忆的建构,留下了大量报刊史料、回忆录、口述史料。从中国共产党历史记忆建构方式、历史记忆建构内容、历史记忆建构功能等方面展开研究,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史有待拓展的空间。比如,关于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进行了多次历史记忆的建构,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的报告,呈现了中共一大的部分史实,还原了历史的一些真相。中国共产党历史叙述和总结的过程,也是历史记忆建构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借助七一建党纪念回顾历史进程、评价历史地位、总结历史经验,形成了通过核心概念、重大历史事件、伟大历史贡献勾勒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三种话语方式。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记忆的过程,概括中国共产党历史记忆的方式,辨析中国共产党历史记忆呈现的史实,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研究应当关注的内容。

  文化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内涵的展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留存的标语口号、宣传画、图像、年历、货币、邮票,都属于文化符号。为进行社会动员,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提出了系列标语口号,如“打土豪,分田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这些口号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时代烙印,蕴含丰富的历史内容,应纳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图像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符号,围绕领袖图像的刊载或悬挂,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具体规定。如1950年9月8日,《中央关于国庆纪念办法的规定》提出:在庆祝仪式会场上只挂毛泽东像;群众游行则应抬孙中山、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五人的像。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在内蒙古可加乌兰夫像,在新疆可加鲍尔汉、赛福鼎像。为了教育群众了解中国革命是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在各大城市应增加各国人民领袖的像。各报纸首页应登孙中山、毛泽东二人像片。1951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庆祝国庆节办法若干事项的补充通知,对集会挂像、群众游行抬像做出明确规定。庆祝仪式会场上,只挂毛泽东像,这一点较1950年国庆没有变化。游行时领袖像的排列顺序为:第一排面向自左至右毛泽东、孙中山;第二排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第三排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下是各国人民的领袖像。从文化维度对此进行研究,有利于展现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的细节与内涵。

  中国共产党塑造国家形象、政党形象的实践,既是文化建构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形象、政党形象的内涵进行了准确定位,并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塑造国家形象、政党形象。比如,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际地位塑造国家形象;通过对外交往、国际援助、对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通过执政宗旨的彰显、执政能力的提升、历史成就与经验的总结塑造政党形象;通过领袖人物历史功绩、精神品格、道德风范的诠释塑造政党形象。梳理中国共产党国家形象、政党形象塑造的历史过程、基本内涵、主要方法,有助于丰富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经历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党派的政党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识。比如,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历史意义、当代价值,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广义的文化包含制度,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制定和修正,中国共产党建构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监督保障制度、自身建设制度,这些都属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其史实也有待建构和厘清。

  三、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研究的方法创新

  文化本身是一个综合体,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的研究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引入多维分析框架、理论视野。

  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的研究,要充分运用和借鉴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文化生成、文化传播、文化变迁、文化融合、文化创新等文化学的视域,应引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的研究。如此,中国共产党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文化传播的旨趣、方法、载体,中国共产党文化建构实践带来的社会变迁,中国共产党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整合,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的理念、原则与方法,这些问题自然呈现出来,进入学术界的视野。

  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的研究,既可运用文献研究,也可进行田野调查。通过整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历史档案,可以梳理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文化方针、文化实践演进的历史过程,展现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的概貌;通过调查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遗址、遗物,留存于各种建筑、石刻上的标语口号、图像或其他文化符号,也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的研究,应综合考察和审视。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文化是政治、经济、社会的折射和反映,不能孤立研究中国共产党文化史,而应紧密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史来研究中国共产党文化史,将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置于近现代中国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的背景下来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客观评价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总之,研究中国共产党文化史,有利于丰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内涵,拓宽中共党史研究的视野;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以史育人,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文化史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