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杰出农民赵树理

作者:劝学家园  更新时间:2020-09-24 08:01:53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编者按:今天(2020年9月23日)是语言大师赵树理逝世50周年的忌辰,我们编发孔庆东老师的《杰出农民赵树理》一文,用以寄托我们深深的思念。】
 

杰出农民赵树理

文/孔庆东

 
        比如最著名的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是现代文学的又一位语言大师,解放区唯一和鲁迅、老舍并称的语言大师。现代文学里能够称为语言大师的也就五、六个人,加上我们前面讲的钱钟书。

        今天很多人会误以为赵树理很土,这是一个误解,其实赵树理并不土。赵树理刚走上文化道路的时候写的是跟新月派一样的东西,无病呻吟的东西。写完之后,回到家乡发现这个东西没用。这个东西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想象,不过就是一种技巧,这跟“五四”精神恰恰是背道而驰的。他发现“五四”运动这么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变化,农民读的还是《三侠五义》,要么就不读书。读《三侠五义》还算是高级的,一般的都看“小寡妇上坟”什么的。所以赵树理很着急,中国怎么才能进步?必须把农民手里的“小寡妇上坟”给置换成别的东西。但是你想用《呐喊》和《女神》去置换那是不可能的,《呐喊》和《女神》是战胜不了“小寡妇上坟”的,这是摆在赵树理面前的任务。所以他要创造这样一种文学精神是绝对高雅的,但是形式是极为民俗的,所以赵树理注定要走一条艰难而孤独的道路。

        这个道路的艰难和孤独就在于要受到两面打击,既受到左的打击,又受到右的打击。有人说他土,有人说他投机取巧。还有人说赵树理是海派,这是最有意思的一个评价。明明是黄土高原风格的一个作家,当时被戴上的帽子是海派。结果后来赵树理的小说还真是风靡大上海,在上海销量很高。因为海派的人真没见过这样的小说,所以非常喜欢。

         赵树理的小说能够在现代小说家中名列前茅,无论任何一个立场的文学批评家都要承认赵树理了不起。这跟他天才的素养还有他辛勤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赵树理首先是一个极其优秀的农民,他是农民中的状元,样样农活他都干得一流。他的手永远不闲着,他一边跟你说话,一边帮你家干活。他到你家来找你,不管是找你聊天,还是找你谈工作,他看你家里有什么活,他都帮你干。你包饺子,他也帮你包饺子,你扫地,他帮你扫地。他干活绝对比你快,然后把工作还做好,绝对是一个最优秀的中国农民。

         你看赵树理的传记,他有一个特点。因为赵树理很怕冷,所以到任何一个地方首先要生火。生火是一门很高级的技术,我估计现在的同学们都不会生火。如果没有打火机、火柴你怎么生火?肯定谁也不会。赵树理就可以,现代钻木取火。各种农活他是行家,还是农村音乐家,会使十几种乐器,手脚没有一只闲着的。优秀的农民、优秀的艺术家,文艺全才,所以农民喜欢他。

        还不止如此,他还是一个阴阳先生,会算命、会看相、会看风水、看阴阳。咱们从小认字都是从最简单的字开始,人口手刀牛羊,赵树理不是。赵树理首先认的字是天干地支,火克金、金克木什么的。他是一个农民文化的全才,后来又上了山西的师范学院,学习了现代的文化。所以语言大师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是打通各种文化之后产生的。

        他说文坛,农民上不去,他要摆“文摊”。农民喜欢的是民歌、故事、评书等等。所以赵树理的小说就采用了一种评书体,但绝不是评书,它吸收了评书的精华。

        赵树理所创造的这种文学其实是外俗内雅,农民看着似曾相识,故事很容易接受。但是读了故事之后,你的思想不知不觉变了,和看“小寡妇上坟”再不一样了。但是在文学界内部赵树理长期受到排挤,被周围的人看不起,认为他搞封建迷信,搞倒退,认为他是鸳鸯蝴蝶派等等。
 

《小二黑结婚》

        他写了著名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很长时间不能发表,不给他发表。长期受到压制,说他是海派,这个小说最后发表是得到了谁的支持呢?是彭德怀。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这些打仗的人,以为他不懂得文艺,他只要领会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就懂文艺了。彭德怀看到这个稿子之后,觉得非常好。他指出这样的好故事不多见,应该推广。一出版之后不出彭德怀所料,立刻产生轰动。

        我们想,太行山区是非常落后的地方,那里多数人家几辈子都没有买过一本书,在这样一个地方发行了几千本,这是破天荒的事情。而且是用好纸印的,我们知道解放区没有造纸厂,纸都是从敌占区买来的,有的时候是冒着生命危险弄来的。解放区印一般的文件都用马粪纸,只有印《鲁迅全集》的时候才用好纸,用真正的白纸。印别的东西都舍不得用好纸,但是用白纸来印《小二黑结婚》。这本书从前线到后方都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后来传到了国统区,传到上海,走遍全中国。

        赵树理的小说跟张恨水是不同的,他直接拿掉了章回体,是一个现代人叙述的口气。他好像模仿评书,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叙事者是一个党的文艺工作者,不是传统的说书人。可以不用章回体,但是需要有头有尾,需要开门见山,需要脉络清楚以及口语化等等。《小二黑结婚》恰恰就是在这几方面都做到了中国化,就是毛泽东所倡导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它是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形式,用中国话讲中国人的故事。

        开门见山讲得很清楚,刘家峧有两个神仙,一个是二诸葛,一个叫仙姑。从这两个外号开始,人物的性格不断地累加特点,最后栩栩如生。《小二黑结婚》的故事我就不再讲了,可能大家都知道,影响特别大,被改编成许许多多其他的形式,曲艺、戏剧。《小二黑结婚》的歌剧也很好听。跟老舍一样,他还是写旧人物写得比较成功,写新人物不如旧人物。写得最好的还是二诸葛和三仙姑,这样的人物现在还有。而二诸葛其实就很像赵树理自己的父亲,他父亲就是这样一个神神道道的人。

        《小二黑结婚》这个故事有原型,就是一个叫岳冬至的小伙子,追求个性解放、自由恋爱,结果被村上掌握了革命政权的坏人给害死了,这是真实的故事。但是赵树理把它改编成《小二黑结婚》,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尾。最后小二黑和小芹结婚了,三仙姑也开始悔过了,三仙姑和二诸葛思想有了转变的可能,一切向着光明的方向发展。

        赵树理这样写,他认为这是现实主义,这代表了革命发展的主潮,革命发展的趋势。而实际上赵树理一直在关注着岳冬至这样的问题。在表面大团圆的结构之下,毕竟暴露了问题。赵树理多篇小说都触及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革命政权被坏人所掌握。这个事情在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经常被大团圆的结尾给掩盖了,比如说来了一个更英明的上级领导把这个事解决了,把坏人抓起来了。说村长是坏人,不要紧,区长是好人把他抓起来就行了。区长是坏人不要紧,县长是好人。我们现在大量的反腐败作品不就是这样吗?写了一个坏的省长跟黑社会勾结,一手遮天,乌烟瘴气。但是省委书记不在家,省委书记到中央进修去了。到了最后两集,省委书记从北京回来了,带着中央的指示收拾了这个坏省长,然后改革开放继续前进。这不就是今天反腐败作品一个很俗的模式吗?

        这样的模式有时候会掩盖问题,会让我们以为只要党中央是好的,一切问题都会摆平,但是只要再往前稍微想一想,万一一把手也是坏蛋怎么办呢?所以毛泽东就勇敢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毛泽东说了,你们要自己起来造反。所以毛泽东早就伏下了千百万神兵,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具体的接班人身上。其实赵树理很早就在文艺里面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革命政权往往被一开始乘势而起的坏人所篡夺。因为很多好人比较老实,而坏人比较聪明,坏人能见风使舵,他一看革命占上风,他马上起来革命了。一看八路军来了,他当八路,鬼子来了,他又给鬼子干事。

        文艺理论家周扬给了赵树理以非常高的评价,甚至提出了“赵树理方向”的问题。赵树理就代表了解放区文艺的方向,代表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
 

  小二黑的意义:为工农兵服务

        也许有的人认为《小二黑结婚》很土,这个话并没有错,《小二黑结婚》是很土。你说它土不土,这不是一个文学研究者的责任。土不土是一个感性的说法,中文系的人要解答,这么土的作品为什么是经典的。它成为经典是共产党宣传的吗?那你找一伙人来给我宣传一部作品,把它宣传成经典我看看。你给我煽动50个人,到未名湖跑两圈,我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如果人民心中没有这个欲望,谁能煽动得起来?干柴烈火一定是要先有干柴然后才有烈火。你说它土,说它俗,我们都不否认。《小二黑结婚》是一个很俗的作品,但它是哪个意义上的俗?所以从一个《小二黑结婚》可以引出我们现代文学几乎所有的重要问题。

        我们说《小二黑结婚》古代也没有,民间也没有,它只能是现代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说它是现代文学的一个经典?

        说起现代文学,我们老是去想鲁迅、茅盾、巴金、老舍这些人,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新潮都是这些大师给我们奠定的。这些作品为了什么目的?我们不是有很好的古代文学吗?干嘛要提出这么一套东西来?弄了这么些年我们应该承认,现代文学不能跟古代比。其实古代就很好了,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就够了。现代文学的意义跟古代文学不一样,从根上说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文学,是为了国家,是为了救国救民。金庸笔下郭靖说的那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现代文学是一个“侠之大者”,不是为了文学本身,归根到底是为了建立一个现代民主国家。世界上主要的现代国家都是靠文学建立起来的,无论是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俄罗斯,都是先有了伟大的文学,才有一个伟大的国家。没有强盛文学的国家是不可能强大的,是不可能成长起来的。

        现代文学的意义在于建国,这就有得有失。这一点,现代文学的伟大旗手鲁迅他自己就知道。《药》的结尾为什么在坟上放一个花环,为什么这么写?鲁迅说了,听将令。这个听将令不是听共产党的将令、国民党的将令、陈独秀的将令,不是。是听时代的要求,这个时代要求他这么写。

        鲁迅所代表的现代文学是听将令的文学,可是广大人民群众不读这种听将令的文学。他们读他们那个时代的金庸,读张恨水,读平江不肖生。所以“五四”运动过去没几年,鲁迅不都失望了吗?鲁迅刚呐喊完,不就彷徨了吗?鲁迅主要的文章不是批判政府的,因为批判政府容易,难的是骂群众。群众是最凶残的,今天在网络时代大家可以感觉到。但是鲁迅在战斗之余,他总是想着劳苦大众,劳苦大众到底读什么好呢?他显然是不想让他们读张恨水的。有没有一种新的东西,既不是张恨水,又不是鲁迅?鲁迅一生,直到1936年去世,也没有看见文艺大众化。他没有看见他盼望的那个曙色,一生都在黑暗中度过。

        我们的文学真正地实现了大众化,还真要感谢抗战,抗战使文学有了新机。如果没有抗战的话,那么文艺大众化还远着呢。当时在太行山区大概有一千来万人口,多数是不读什么书的。当时即使最畅销的文艺作品,能印两千本就是上限,饱和了。可是《小二黑结婚》仅仅在太行山区就销掉了三四千。许多农村剧团把它改编成戏曲上演,成为最流行的剧目,一直延续到当代。毛泽东说为工农兵服务,但是你光有这个思想、这个愿望是不够的,你得有本事啊。你拿什么为工农兵服务?赵树理这就叫为工农兵服务。
 

和人民一起犯错

        根据我的体会,我觉得在赵树理身上有两个特性。一个是党性,一个是人民性。赵树理出身于最纯朴的人民群体,他是人民中的优秀代表。要说找一个人代表人民,赵树理最合适。

        同时赵树理又有坚强的党性,他是一个党的文艺工作者,为党工作。他有共产主义觉悟,不迎合农民,这是他的党性所在。所以赵树理的作品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鲁迅、郁达夫这些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知识分子代表。到了赵树理这一代作家,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结合。

        共产党从宗旨上说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代表人民的。所以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高度融洽的时候,这样的作者、这样的作品没有问题。可是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党性和人民性不那么统一了怎么办?人民有时候是糊涂的,党有时候也是糊涂的。一部共产党的历史既是胜利的历史,辉煌的历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党犯错误的时候怎么办?

        当那样的时候,赵树理这样的作家就痛苦了,他就要选择。现在党有个决定,放在你面前了。知识分子一判断,这个事情对人民是有损害的,但这是党的决定,怎么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忠义不能两全的时候,有一个传统是自杀,自杀以完成自己生命的圆满。《铡美案》里的韩琦是这样死的,陈世美派他去杀秦香莲,他到了那儿发现不能杀,但是又不能对不起陈世美,就自杀了。传统知识分子是这么解决的,那么像赵树理这样的人,他怎么解决?当党性和人民性发生矛盾,他觉得必须站在人民一边。

        有些人就暂时委曲求全,暂时站在党那一面。赵树理选择站在人民这边,所以要付出代价。他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一旦人倒霉的时候,很多不相干的人都会来落井下石,这是赵树理的悲剧。但这也是赵树理值得尊敬的地方,是他光彩照人的所在。很多人都为了保全自己,跟党一块儿犯错误。但是赵树理这种人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就站在人民一边。即使有一天证明还是党对了,那么他宁愿跟人民一起犯错误,也不愿意跟党一起犯错误。

        其实在历史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选择。你是选择跟党一块儿犯错误,还是选择跟人民一起犯错误?这个时候想想赵树理,想想前人,可能不无益处。


        (文章来源:《国文国史三十年②》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82页-2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