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力更生锻造大国重器

作者:杨斌  更新时间:2018-05-14 10:20:58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一生为国铸核盾”的“核司令”程开甲、倾情“北斗”的“牧星人”谭述森、潜心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风洞专家廖达雄……连日来,一大批军队科技创新人才经过主流媒体的集中报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他们在打造“国之重器”的国防科技领域,不等不靠、忘我投入、奋力攀登,将一个个高端核心科技成果推向世界前沿,为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仔细阅读这些科技英才的先进事迹,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精神特质:在国外严密封锁、研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始终坚持独立自主、锐意进取、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正如“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所说:“我们不能用钱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创造出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科技竞争领域,人才竞争是核心竞争。有了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人才,科技创新就有了源头活水。只有培养大批具有自力更生精神的人才,才能实现“在自家地基上盖房子”,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如果寄希望于技术引进、市场买卖,就容易遭受“断供”之痛,甚至陷入“卡脖子”的窘境。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推动科技兴军,开发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激活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落实到每名科技工作者身上,就是要有独创精神。程开甲、马伟明等创新英才身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对每名科技工作者都有普遍的示范意义和巨大的激励作用。像他们那样勇攀科技高峰,我们就一定能迎来科技兴军的春天。

  当年,科研前辈们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硬是“勒紧裤腰带”,凭着一口气、一股劲,攻克了许多国际上公认的难题,研制出“两弹一星”。如今,经过一代代科研人的接续奋斗,我国科技创新领域亮点纷呈: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墨子号”卫星到“长征五号”火箭,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科技创新领域“国之重器”纷纷涌现,自主创新之音越来越激越昂扬。可以说,一部强国强军的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的人才成长史。没有人才的独创精神,就没有中国科技的今天。

  “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军事领域从来都是对抗最激烈、也最需要创新精神的领域。如果说战争的最高艺术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那么科技创新的最高境界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摒弃照搬照抄式的“拿来主义”,让更多自主创新的科技人才竞相涌现,关键时刻才不会受制于人。

  战争实践证明,花钱买来的战斗力最终只会昙花一现,只有独创独有,拥有自己的“撒手锏”,才能形成技术优势,掌握战场主动权。和平时期,打好核心技术研发攻坚战,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群体,不仅是制胜战争的重要基础,也是有效慑敌的重要保证。

  创新人才培养绝非一日之功,自主创新之路也不会一马平川,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同时,我们还面临“技术突破陷阱”,即每当我们突破一项核心技术,国外相关技术产品随即大幅降价,并以其质量、寿命、可靠性等优势,诱使我们放弃对自主创新成果进一步的改进,进而扼杀我们在这方面的努力。面对这样的陷阱,我们更应保持警惕、坚定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让创新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一流的战斗力需要一流的科技,一流的科技源于一流的创新,一流的创新呼唤一流的人才。实现强军兴军,需要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只要我们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恒心韧劲,通过自主创新实践来发现、培育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就一定能阔步迈向科技兴军新征程。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